鸡鸣驿,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
鸡鸣山,《水经注》里说,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代。其姊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地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鸡鸣山。《明·一统志》里则说,唐太宗北伐至山闻鸡鸣,因名鸡鸣山。
驿始建于元代。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在属国,必置传驿。星罗棋布,脉路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置邮而传者,未有重于此者。凡站,路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不但如此,元代的站赤有非常具体而又详尽的规定。而且几乎每朝对站赤的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补,驿站的功能日趋完善。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古代时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后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说驿站在古代起着现代邮局和军事基地的作用。
鸡鸡鸣驿始建于何年未有确切记载,但它是我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地位。鸡鸣驿所处的驿路,也就是它旁边110国道的前身,早在先秦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此后历代王朝都把它作为东经居庸去燕(现北京周边)、冀(河北一带),西到大同、新疆,南通飞狐(河北蔚县南)、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长城关隘之一),北达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的必经之路。地处当时交通要道的鸡鸣驿,在担负军、民驿站的同时,也成为商家发聚之地。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鸡鸣驿站建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砖修城池。全城周长 2330米,墙高12米,在东、西城墙偏南处设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两层越楼,上面城墙均筑战台。北城墙中部筑玉皇阁楼,南城墙中部筑寿星阁楼,两座阁楼遥相呼应。城下的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入的通道,城南的“南宫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据驿城里很多现存的碑刻记载,该驿在最繁华时仅当铺就有6家之多,同时还有商号9家、油铺4家及茶馆、车马店等等,然而年华流走,现在这里只剩下一些散落的民居。可以想像,当时每日马铃声声,飞尘滚滚,身穿邮服的驿卒乘骑传递,风风火火,昼夜不停;还有往来商贾云集在此歇息;那场景是何等熙攘?自从1913年北洋政府“裁汰驿站,开办邮政”把驿站淘汰出历史舞台,这座古城也已经被人们遗忘整整快一百年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么一座周长才近2000米的古驿城当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何等重要。
上面这些都是资料中整理来的,我看见的那些儿房墙许多开始翻新了的。拍了些让人心里纠结的照片。如今那些古迹一旦所谓的保护修缮,便顿失古意。而且那些“保护”因而拆了旧的换上新的,真所谓“保护”么?
傍晚站在城墙上,暮烟四起,那些远山、城楼、树木,一片模糊的落寞苍凉,倒是很让人怀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