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海淀公园,得悉次日公园要举办收割节,特意去看了看公园里的水稻。以前只是听说,但从未见过。
一小片稻田不大,但却保留了北京市民的诸多记忆。记得北大一教授(记不清是陈平原、谢冕还是钱理群了)在书里写到有关蔚秀园的文章时,忆及那里一度的十里稻香,曾经留恋不已。据孩子的爷爷和爸爸回忆,我家现在所住的稻香园,以前也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夏日来临,曾经也是蛙声一片。
据说海淀公园所在的“京西第一村”六郎庄,清代曾是京西稻试验区,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今天,大片大片的稻田早已不见,被万泉河东侧的住宅小区、西侧的高尔夫球场取代了,海淀公园保留下来的仅有的1.5亩“京西稻”,与其说作为稻田,不如说作为一种形式或见证,象征性地供游人观览抑或怀旧。
皇家贡米京西稻,传说为康熙一手栽培,引玉泉山的水灌溉,米粒晶莹剔透,蒸出饭来十里飘香。据孩子的爷爷介绍,京西稻和位于南城的南苑稻过去是皇家贡米的两大优良品种,他品尝过的南苑稻,米呈绿色,翡翠般透明。
女儿从 海淀公园特意带回两颗水稻送给爷爷,爷爷拿在手里看了看,评论说:这个品种不行了,恐怕已经不是“京西稻”了,京西稻是粒粒饱满。我说:是啊!现在的水也不是玉泉山的水了呀!而且公园里的栽种恐怕也不会有农民的精心了吧?
第二天,一家老小早早地又来到海淀公园,生怕错过了收割节。刚进公园大门,就看见陆续有人拿着一小绺一小绺的水稻迎面走来,心情顿时有些激动,于是加快了脚步,几乎小跑着奔向稻田。
稻田里已经是人头攒动,大人孩子们舞动着镰刀,脸上洋溢着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还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田间地头”,公园还举办了农作物展、农具展、民俗展,以及各种粥的品尝活动,增添了丰收的喜悦。
请来艺术家现场写诗作画,将丰收的繁忙快乐景象烘托到了极致。
收割完毕,我们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回到了稻香园的家。昔日稻谷飘香的真实景象虽然只在今日留下了一个“稻香园”的名字,但我却十分喜欢这个名字。虽然我从小并未在北京生活,但身居稻香园却常常引起我的美好联想。虽然今天的“稻香园”里已看不到一分稻田,但透着时间和历史嗅去,却仿佛依稀还能闻见窗外的十里稻香。
(金秋十月,公园的景色也非常迷人,深绿、浅绿、鹅黄,花草树木,色彩斑斓,很有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