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临畔池处有天下文枢牌坊,牌坊东有魁光阁、西有魁星阁。位于广场东侧,还有三层四角飞檐的明远楼。这组建筑,是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的遗存。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代(1168年),于明清时得以扩建,到清光绪年间占地规模达30多万平米,有考试号舍20644间。至清末(1905年)下诏取消科考,贡院渐渐衰败。民国初年,号舍被大面积拆除改做市场。显赫800余年的江南贡院,仅余监看考生的明远楼及这组已徒具虚名的牌坊、亭阁。
近两年,南京将建设科举博物馆的消息屡见报端。元旦小休到夫子庙探察,果见明远楼两侧有施工围挡,“突、突、突”的气动工具操作声震耳欲聋。看来科举博物馆已孕育母腹,就待产期了。
科举这一选人、用人制度,自隋朝(606年)创建至清末(1905年)终结,施行整整1300年。就其创建而言,使中国选用人制度历经禅让制、世袭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稳定于科举一途,是历史进步。据资料,自唐朝至清末,记有文科考试近800次,武举200余次,状元总数当在千人以上。有名姓的文状元672人、武状元246人,共918人,仍有百余名尚未揭开历史尘封。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10万人,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自宋代以来,科举为社会中下层学子提供了向上层流动的机会;历朝中榜进士中,也确有部分出于真正寒门,也因此科考成为学子们一朝登龙门的博命场。人称科举场:“30老明经,50少进士”,是说考明经科,填填空、注解一番,30岁前就考过了;但通过会试、殿试取为进士,50岁尚算年轻。多少学子为登科及第而寒窗苦读数十年,皓首穷经成为书蠹,满腔心血耗尽最后一无所获。
相伴科举而生的考场冤案、弊案也从未间断。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江南贡院会试发榜,中榜者均为江南考生,引发北方举子不满。再经殿试,福建籍考生陈某被点为状元,北方举子大哗,撕了皇榜大闹南京城。朱元璋闻知震怒,着人查究,竟屈打成招。后将20多名试官及殿试榜首的陈某处死,牵连者千余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落第士子于江南贡院门前抗议主考方犹、钱开宗舞弊,江南书坊间还流传一部揭秘江南科场的传奇小说《万金记》,暗喻方(去点为万)、钱(金字旁)二人。在江南贡院旁淮清桥边居住20多年的吴敬梓(1701年-1754年),以一部《儒林外史》将科场内外的生态情景揭露得淋漓尽致。
曾在孙中山民国临时政府任实业部长、在袁世凯北洋政府任农工商总长的张謇(1853-1926年),就是在江南贡院参加乡试的清末状元。张謇16岁(1868年)起参加县试、州试、院试、乡试、会试,至42岁(1894年)参加殿试中状元,其间曲 折离奇的经历,足以说明科场乱象。因祖上三代为无功名的“冷籍”,张父及老师担心其参试遭排挤冷落,遂让张謇冒邻县如皋张驹之孙张育才名参试。县试通过后参加州试,取为通州秀才。本是喜事,却遭张驹勒索钱财及诬告。后经知州、学政同情怜才,帮其调停并与礼部沟通,两年后才归隶原籍。再屡次应考乡试于33岁(1885年)中榜,此后4次应礼部会试落榜。张謇在日记中提及两次会试未中缘由:“已丑为无锡孙叔和所冒,今又为武进人(刘可毅)冒顶,可谓与常州人有缘。自顾何人,屡以文字,福及侪辈,惭悚无地,抑亦可以安命矣。”两次试卷被冒顶,帮人中榜,张謇心灰意冷,无意再入科举。1894年慈禧60大寿开恩科,因父亲再三恳求张謇无奈第5次参加会试。前两场顺利入围进入第三场,一心拔擢张謇的主考翁同和(1830年-1904年)命收卷官坐等其交卷,才保证了张謇中状元。张中状元后,辞官回乡办实业、办教育,先后创办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先趋者,也是鼓动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的主力之一。
自秦朝确立封建皇权制度,这一制度盘亘中国两千余年,深深受益于科举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朝建立科举制后科考内容逐步归于四书五经等,将维护皇权统治的儒术绵绵延至清末。科举废止,中国知识分子方具有了广泛接触世界各方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社会条件,以至形成民国初年各类大师级学者纷纷涌现的旷世奇观。
徘徊于明远楼内外,“突、突、突”轰鸣声不绝于耳,却驱除不了心中悬念:花成堆的银子建设科举博物馆,是堆垒科举创造出的一时繁华?还是反思千年间人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窒息于八股一统?
1888年时的江南贡院1900年前后的贡院号舍1910年的贡院号舍1910年的魁光阁1920年破败的江南贡院1920年破败的考棚号舍今日的魁光阁及天下文枢牌坊天下文枢牌坊1989年复建的江南贡院牌坊现今的明远楼进入明远楼可见至公堂至公堂内供奉的魁星至公堂内展示的科举程序1894年恩科状元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