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知狄仁杰,岂可不知娄师德? 岂可得哉

德才兼备娄师德

——唐史札记一则

知道娄师德(630-699)是很早的事。好像还是小学的时候,从一本《汉族成语小词典》里看到“唾面自干”的成语,知道过去竟然还有那样窝囊的一个人:人家把唾沫吐到他的脸上,他也要“笑而受之”,等它自己风干,而不敢动手擦掉,怕的是吐他的人更生气。后来在一些书刊里看到引用这个典故的,都说这人最有涵养,心里颇不以为然:怕得罪人,不就是为了保官么?这样的涵养,没有也罢。因为有了这样的先入之见,几十年来,竟没有想到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的其他行止,脑海里一直保留的是一比较龌龊的形象。

最近读中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一书,里面有几条涉及娄师德。读过之后,发生兴趣,又查阅了新旧《唐书》的娄师德本传、《资治通鉴》的相关章节以及唐代刘餗的《隋唐嘉话》、张鷟的《朝野佥载》、宋代王谠的《唐语林》等史料笔记里的有关资料,对娄师德的印象发生了彻底的逆转。原来,此人不仅绝不窝囊,而且是德才兼备的一代贤臣和名将。

何以见得呢?下面根据史料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他文武全才,功绩卓著。

他“弱冠”(20岁,649年)中了进士之后,被任命为江都的县尉。他的才具很快被上司发现,给以极高评价,并且不拿他当下级僚属看待了。“扬州长史卢承业异之,曰:‘子,台辅器也,当以子孙相诿,讵论僚吏哉?’”(《新唐书》本传》,以下简称“本传”)据此可知年轻时的娄师德就已不同凡响。

唐高宗上元初年(674),他入朝做了监察御史。“会吐蕃盗边,刘审礼战没,师德奉使收败亡于洮河,因使吐蕃。其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操牛酒迎劳,师德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本传)在吐蕃入寇、边将阵亡的危急情势下,他被派去收拾残局。这是娄师德在朝廷大事上第一次崭露头角。其结局是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

吐蕃此后又不断制造麻烦,唐朝廷决定大举兴兵讨伐。一直以文士面目出现的娄师德“乃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诏,高宗假朝散大夫,使从军。有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与虏战白水涧,八遇八克。”(本传)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谓“八战七胜”,与此略有差异。但常胜将军是极少的,“八战七胜”已属难得的战绩。刘肃的记载中还有战后朝廷“优诏褒美,授左骁卫郎将。高宗手诏曰:‘卿有文武才干,故授卿武职,勿辞也’”[1]的话,说明他的武略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

武则天改元后的“天授初(690),(师德)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武后降书劳之。”(本传)武则天慰劳他的圣旨,见于《旧唐书》本传,其文曰:“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可知他屯田的收获,不仅满足了边防的需要,还增加了京师的积累,所以武则天对他赞赏有加。

“长寿元年(692),召授夏官[2]侍郎,判尚书事,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尝谓师德:‘师在边,必待营田,公不可以劬劳惮也。’乃复以为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检校营田大使。入迁秋官[3]尚书、原武县男,改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本传)可知把他提拔到宰辅之位的是女主武则天。而他所以能跻身高位,主要并不是原来的战功,而是因为他在屯田御边、保证北境平安方面的巨大贡献。

“证圣中(695),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贬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697),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4]。后与武懿宗、狄仁杰分道抚定河北,进纳言[5],更封谯县子、陇右诸军大使,复领营田。”(本传)他的仕途因为打了一次败仗遭受了一次大的挫折。但很快又被重新启用,不仅恢复了宰辅之位,而且加封了爵位(由男爵加封为子爵),被授予了更大职权。有过必罚,而又能“不以一眚掩大德”[6],由此可见武则天的用人之道。

“圣历二年(699),突厥入寇,诏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九月,卒于会州,年七十。赠幽州都督,谥曰贞,葬给往还仪仗。”可知他是以身殉职的。并且死后倍享哀荣。

第二,他为国荐贤,忍辱负重。

狄仁杰(630-700)大概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过去有小说《狄公案》流行,当今有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热播,最近网络上也有由电视剧派生出来的所谓“元芳体”风行一时,使狄仁杰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而其事迹,则不仅被演义、而且被“戏说”,离历史真相愈来愈远了。历史上的狄仁杰,也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平反了大量冤狱,而且敢于犯言直谏,对武则天时期弊政多所匡正;他累官中书令,知贤必举,使朝中优秀官员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其身后久享美名,青史流芳,绝非没有道理。但除了文史研究者之外,人们却很少知道他的被重用,是出于娄师德的推荐。

《大唐新语》卷七记载:

狄仁杰入相也,师德密荐之。及为同列,颇轻师德,频挤之外使。师德知之而不憾。则天觉之,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臣不知。”又问:“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则天曰:“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大惭而退,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

新、旧《唐书》记载与此略同。宋王谠《唐语林·雅量》的记述则更为生动: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狄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唐语林》一书虽晚出,但该书是从五十种唐代典籍辑录而成的,并非作者的创作,因而记载应该是可信的。根据这些大同小异的记载,可知狄仁杰是经过娄师德多次举荐才进位宰辅、得与娄师德同列的。而狄仁杰以“文章直道”自诩,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晋升还有人曾经推荐,更没有想到推荐他的人竟是娄师德。他认为娄师德只不过是循规蹈矩的平庸之辈,老是想把他排挤出宰辅之列,外放别任。而娄师德对狄仁杰的恩将仇报,竟没有任何的怨恨和不满。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只要狄仁杰能发挥才干、为国尽力,就值得高兴了;至于他怎样对待自己,是不必在意的,因而才那样无怨无悔。他们的微妙关系被聪明睿智的武则天看出端倪,她不愿两位股肱之臣产生龃龉,巧妙地对狄仁杰透露出娄师德多次举荐他的底细,使狄仁杰大为惭悔,自愧不如。则天没有深责狄仁杰,因为她的目的只不过是促成宰臣的团结、避免内斗而已。

在官场上,荐贤历来被视为难能可贵的德行。被荐者甚至视举荐者为再生父母,拜其门下,服膺终生;举荐者因举荐得人,也往往被人称许而不免洋洋自得。其实,位居宰辅的人,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朝廷举荐贤才。所以,房玄龄、杜如晦初为左、右仆射时,一心忙于政务,处理辞讼案件到了“日不暇给”的程度,唐太宗就批评他们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7]而武则天读到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感叹道:“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8]可知宰辅荐贤是当时共识。娄师德位居宰辅,荐举贤才固然是职责所在,但他可贵的是举荐得人而不居功,受到被举荐人的排挤而不怨恨,这就远超于一般的荐贤者之上了。相比之下,狄仁杰虽然也举荐多人均获重用,却得“天下桃李,悉在公门”[9]之名,岂非稍逊一筹?

狄仁杰是公认的贤臣。孔子认为:“荐贤贤于贤”[10],那么,仅凭这一点,他的举荐人娄师德,不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贤人吗?

第三,他谦退隐忍,待人宽厚。

《旧唐书·娄师德传》没有记载“唾面自干”的故事,只是说他“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新唐书》本传则以三个事例表现娄师德的雅量: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

第一例,李昭德骂他是“田舍子”,犹所谓“庄稼汉”、“土老帽”,娄师德对这一侮辱的反应是笑而受之:“我要不是庄稼汉,还有谁是庄稼汉?”这一轶事,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刘餗的《隋唐嘉话》卷下的记载更准确生动:

李昭德为内史[11],娄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反徐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两位宰辅,性格迥异。李昭德其人,“志大而器小,气高而智薄,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余,而恭宽不足,非谋身之道也。”[12]娄师德因为身躯肥胖行走迟缓,李昭德需要一再等他跟上来,于是焦躁难耐,口出恶言。娄师德若与其争竞,则很有可能酿成矛盾。但他的表现是笑脸相迎,以“田舍汉”自承。有道是“恶拳不打笑脸人”,李昭德还能说什么呢?一场可能爆发的矛盾就这样化解于无形了。

第二例,即“唾面自干”的故事。对此,《隋唐嘉话》记载亦较此为详:

既知狄仁杰,岂可不知娄师德? 岂可得哉

娄师德弟拜代州刺史,将行,教之耐事。师德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某亦不敢言,但拭唾而已。以此自勉,庶免兄忧。”师德曰:“此适所谓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于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其唾而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若笑而受之?”

可知所谓“唾面自干”的事并未真实发生,只是娄师德兄弟之间交谈时假设的一种情境而已。其弟以为:别人把唾沫吐在自己脸上,他也不会对别人恶语相向,自己擦掉完事,就可以算是谦退隐忍,不会遭来祸患了。娄师德则认为还不够,因为擦掉唾沫仍可能会激怒对方,所以不如“笑而受之”,让它自己风干,更能消解对方 的怒气,化解矛盾。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兄弟二人之间说的悄悄话,何以被传扬出来,是另外的问题,但这样的态度却无疑是与其性格一致的。他这样谦退隐忍,直接目的是为了“全先人发肤”,即保全性命,其实也是为了避免矛盾,更好地为国家做事。如果联系到武周时期的险恶政治环境,官员之间互相构陷者比比皆是,因一言不慎而身死族灭者大有人在,而娄师德“独能以功名始终”,不能不承认他的为人处世之道确有过人之处。

以上两则,《新唐书》显然取材于《隋唐嘉话》,但刻意求简,致文字失色,是为一病。

第三例,记娄师德在兵部尚书任上,分派候选人员官职时的趣闻。因为他不讲究上官威仪,那些候选人员竟然都跑到公案前动手翻阅名册,显然是不成体统的。但娄师德却没有生气,只对大家说:“让我来分派好吧?”那些候选人员还是不肯散去,娄师德就说:“(对不起),要用我的笔玷污你们的名字了。”选取此例,说明他在下级面前从不摆架子,即便对候选人员也是如此。

与此有关的还有《朝野佥载》卷五里的一则记载:

纳言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嗔之曰:“饭何为两种者?”驿将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他出行在外,到了驿站,仓促间随行官员连白米饭也吃不上。他没有责怪驿长,而是自己也和僚吏们一起吃黑米饭,也足见其待人之宽厚。

宋人陶彀的《清异录·作用》里说“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这样一位豁达大度、笑口常开的大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鱼得水,自然是不足为怪的。

第四,他清廉自守,不贪一钱。

《朝野佥载》卷六有一则记载:

娄师德为扬州江都尉,冯元常亦为尉,共见张冏藏。藏曰:“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惟取钱多,即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落。”后冯为浚仪尉,多肆惨虐,巡察以为强,奏授云阳尉。又缘取钱事雪,以为清强监察。娄竟不敢取一钱,位至台辅,家极贫匮。冯位至尚书左丞,后得罪,赐自尽。娄至纳言卒。

这里把娄师德的清廉归因于相面先生之言,未免可笑。但这一资料却清楚地记载了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不取一钱,甚至“位至台辅,(仍)家极贫匮”的事实。其中相面先生的话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娄的“不取一钱”是“不敢”还是“不愿”,可以见仁见智,但笔者以为,如果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自律极其严格,那么沉浮宦海数十年,能保持“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是不可能的。

《朝野佥载》卷四中浮休子(即该书作者张鷟)对娄师德有如下评价:

纳言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而对狄仁杰的评价则在娄师德之下,他是这样说的:

(仁杰)粗览经史,薄阅文华。箴规切谏有古人之风,剪伐淫词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胆气坚刚,明而能断。晚途钱癖,和峤[13]之徒与!

明确指出狄仁杰后来爱钱成癖,是晋代和峤一类人物,虽然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但在清廉自守上不如娄师德。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娄师德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臣。人们知道狄仁杰,也应该知道娄师德。他的为人处世,实在有不少值得借鉴的东西。

2013年1月18日



[1]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

[2]夏官,即兵部。唐武后光宅元年(684),曾改兵部为夏官,兵部尚书为夏官尚书。神龙元年(705),复原名。后以夏官为兵部的通称。

[3] 秋官,即刑部。唐武后光宅元年(684),曾改刑部为秋官,刑部尚书为秋官尚书。神龙元年(705),复原名。后以秋官为刑部的通称。

[4]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此职遂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5] 纳言,即侍中。门下省长官。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6] 不以一眚掩大德,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为不因人一时的过失或错误否定他的重大功绩。

[7]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8] 《资治通鉴》卷二〇三。

[9] 《资治通鉴》卷二七〇。

[10]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子贡问大臣,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曰:“产,荐也。”子贡曰:“然则荐贤贤于贤?”曰:“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11] 内史,即中书令。唐沿隋制,设内史,为正二品,执掌中书省,即宰相。

[12]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

[13]和峤(?—292),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累官中书令、尚书令,为晋代名臣。但吝啬异常,爱钱如命,杜预曾经认为他有钱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419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神探狄仁杰1,2,3穿帮情节 神探狄仁杰第三部穿帮

原文地址:神探狄仁杰1,2,3穿帮情节作者:神探狄仁杰《神探狄仁杰1》第十三集里竟然出现了摄象机的影子。《神探狄仁杰2》1.中魔灵被李元芳用链子刀穿膛后,又被石像砸中头部,竟然没死,没过几天,恢复如初,后来导演钱雁秋承认该处穿帮镜头是

《神探狄仁杰3》的三大诟病 神探狄仁杰第3部全集

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神探狄仁杰3》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在其即将结束之时,作为一个热心的支持者在些班门弄斧地提几点建议,也算是对《神探狄仁杰3》剧组的一点疑问性询问吧,那就是此剧让观众不太满意的三个地方。第一,剧情过于累赘,回

《狄仁杰传奇之滴血雄鹰》梗概 滴血雄鹰太恐怖了

第一集当年,武则天残忍杀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又下旨处死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晚年,武则天经常做噩梦,梦见他们向自己索命,狄仁杰为武则天治病,给武则天解心头之结。益州等地接连发生命案,死者都是没有身份户籍的流人,现场都画有一只滴血雄鹰

《狄仁杰通天帝国》:爱一个妖后其实很刺激

  徐克导演自95年《刀》起,便迷恋于影像与剪辑的突破性实验,故《顺流逆流》《雷霆一击》赢得小众喝彩,却远离了主流与票房,而《新蜀山》《黑侠2》《七剑》视效与剧情相继溃败,《深海寻人》《女人不坏》彻底跌进谷底后,徐克此时联手内地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徐克电影10大经典

文字来源:《博览群书》2013年10期 图片博主摘自网络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徐克电影10大经典  李小飞  9月28日,徐克导演的《狄仁杰2:神都龙王》上映,其3D还原唐朝盛景,以及出色的悬疑设计都勾起了影迷们的胃口,徐克从影三十余年,无

声明:《既知狄仁杰,岂可不知娄师德? 岂可得哉》为网友不愿为妞再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