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少林与太极》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提倡制度化、管理化、数字化、量化,而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人性化、适当化,无为而治、一切以人为本。西方搏击术强调超越极限,以大负荷的运动量换来傲人的成绩;而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训练理念,一切遵循自然、以人为本。武术要发展,就要先读懂他人了解自己。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是这个道理。
  蒸汽机的问世,在西方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科学进步和发展,拉大了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距离,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大门,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科学进步文明发展,但这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来说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现代人的“崇洋思想”,都能看到这一点。一些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就连很多习武者和武术工作者也是这样认为,他们嘴上说传统武术好、传统武术高,其实心里却觉得西方搏击术更科学,自己在训练和教学中也都是采用西洋的方法。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西方好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我们应该学,而糟粕则应丢弃敬而远之。要区分出好坏,就要先了解自己——什么是武术?武术的优势在哪里?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千年总结出来的技击术,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很可惜,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当今社会散打的西化成分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等等,都使武术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中华武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出了偏差,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太大,全盘否定自己盲目西化。现代武术散打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的,其训练方法多是采用西洋教学内容,如跳绳、跑步、推杠铃、变速跑、打速度球等等。
  国外搏击术和中国武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搏击简单化、量化,主要训练运动员的体能,用于体能训练的时间要占80%;而中国武术讲究系统化、整体化,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攻击武器,要求一招制敌。
  国外的搏击术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比较严格,将运动员的训练科目量化、数字化,强大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体能提升到极限,3~5年就可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拳手。这种急功近利超负荷的训练方式,使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早早就结束了,许多选手的寿命仅40余岁,更多的选手会留下终身难愈的伤痛。量化和数字化对于机器、管理来说是非常好的,而对于人和文化来说就不恰当了。文化是服务于人的,要以人为本。譬如中国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即使是同一个菜系每个餐馆的做法也都有差异,同一个菜春夏秋冬的味道也都不一样,丰富的口味给顾客提供很大的选择余地,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到。而西方“肯德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味,吃几天你就烦了,难怪西方人也认为打工族的食品根本谈不上味道。中国菜之所以世界公认好吃,就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文化以人为本,是事物随着人变化,而不是人服从于事物,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武术也是一样,我们是在练武而非武在练我们。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从基本功开始到拳法训练,技击中所需的劲、身法都在拳中求,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将人体的协调性、一致性逐步练出来,使人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打击能力。武术是一个手、足、胯、腰、肩、头配合的技术整体,绝不可能将某一项抽出来单练,这样就避免了量化训练带来的人体伤害。同时武术也非常重视养生之道,讲究内外兼修,最终达到技击和健身的目的。可以肯定地说,武术是一项最好的强身健体的运动,用于技击也绝不比任何一种搏击术差。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早在古时候就被人们称为武学、武艺、国术等,它有着科学、完善、丰富的理论,这一点足以让西洋搏击术望尘莫及。习武者应该文武双修,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武术。
  武术讲究实用和一招制敌,在古代战场上或搏击中很少用摔,即使是贴身近战也会使用插眼、击喉、肩撞、肘击、膝顶、背靠等重击将对手迅速击倒,很少有人使用费力且速度较慢的摔法。这也是武术区别于西洋打法的重要标志。西方搏击多用于竞技体育,包括最近流行的终极格斗MMA、职业摔跤、K1等等,看似激烈凶猛、地面格斗非常刺激,但在真正的实战中没人会将对手摔倒后再进行地面格斗,而是会用最直接最快的速度将其击败。从这个角度来看,武术更加接近于实战。
  武术有着千年的传承,涉及广泛内容丰富,早在古人所著的《汉书》中就有记载武术的有关文章,共计36篇,专门总结武术的技击案例。很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此书内容已经失传,只剩下目录流传于世。《纪效新书》系统全面地对武术加以阐述,其种类、练法、技击甚至是搏击的心理素质都讲到了,足以说明武术是一门系统完善、理论精深的“打”的学问。数千年来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其他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学识面涉及广泛,其历史背景、技击理念、训练方法、养生之道等等都带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如太极拳的阴阳论、形意拳的五行学说、八卦掌的八卦拳理等等,形成了高深的武术拳理。
  现代武术的可悲之处就在于连习武之人都搞不清楚什么是武术,怎么能让社会、让大众认可武术呢?我看武术不是不要理论,恰恰相反是应该将武术理论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普及,使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进一步深层次的了解才对。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就说过:“我们的武术工作存在两大缺憾:第一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建设好武术学科,教材不好,缺少一部很好的武术史,也没有真正像样的武术概论。第二是我们在武术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立足点,始终在与世界接轨和保留传统文化特点这两条路之间犹豫不决。”马教授一言道破了现代武术发展的弊病,正好验证了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武术,没有文化知识和武术理论是无法解读和传承的。习练武术抛弃理论,全盘西化,就如古时候的“邯郸学步”,最后只能爬着回家了。武术要发展,必须在保持自己独特的优势的前提下,吸取西方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 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中国武术的起源
(全文完)

(博主个人观点:文章写得很好,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就随便说说,中国武术有文化,外国武术难道就没有文化?西方的搏击术也是从“战场”上来的,不是并有文化背景的。东西方文化在“打”这个事上会有多大差别?传统武术到底是怎么训练的,每一门拳术的内功、外功、理法、技法、套路、器械、对练、演法………各门拳术的修习者都掌握了?or是自己依体会“发明创造”的?

武术是文化,不要留在“文化”上,总搞些玄忽的东西[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炼丹……]也不行,还不如你就告诉大家,这个拳要这样练1,,2,,,3,,会有哪些感受,,,,,下一步,,,不然,大家都没练过,也没有体会,听说甲是这样的,,乙是那样的,,,丙是,,,那么我们这些想学的人,应该怎么做,,,你能说明白吗,你自己是什么体会?你也没练过,你怎么教?…………)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要练得准确、坚实、明白。他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只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3956.html

更多阅读

华而不实,中国武术的隐忧 中国农村的隐忧

华而不实,中国武术的隐忧来源:少林与太极作者:王广西  1900年,一位名叫徐纪的美籍华人拳师[我猜测时间可能是错的],曾专程到中国河南省寻访武术之“根”。徐纪先生自幼从名师习武,又在台湾、美

中国图书馆的起源 图书馆的起源

中国图书馆的起源“图书馆” 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收藏管理文献的处所。但是作为“图书馆” 一词中的“图书” 就应作广义解释,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那些装订成册的纸质形态的图书。这也就是说, 各种载体、材质、形式的文献资料

中国结的寓意大不同 挂中国结必须是一对吗

常见中国结及寓意中国结,不同的结有不同的寓意,送人更要讲究因人而异,一错可就闹笑话了。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讲究的是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接。其魅力所在便是“以结寓意,以结表情”,左盘右绕的式样确是

赵长军是中国武术的一面旗帜 赵长军武术学院

赵长军,世界最著名武术家、武术教育家。1960年生于陕西西安,回族,6岁习武,10岁进入陕西省武术队。1978年—1987年,赵长军凭借高超的武艺和非凡的毅力,10次荣获国际国内重大武术比赛“个人全能冠军”,是中国武坛唯一的“十连冠”和金牌大户

声明:《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中国武术的起源》为网友炙熱的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