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引 孔乙己公开课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设想】

1.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2. 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梯度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全面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乙己》教学案例(引) 孔乙己公开课教学设计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仔细听过后集体总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未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教师补充: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检查预习: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颓唐(tuí)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蘸(zhàn) 惋惜(wǎn)阔绰(chuò)

舀水(yǎo)涨红(zhàng)绽出(zhàn)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é)门槛(kǎn)

(齐读,识记)

二、教师出示几道抢答题,考查学生阅读情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这篇文章的的题目为什么叫《孔乙己》

师:第一个问题是: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

生: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师: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吗?

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异口同声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哦!读书人怎么会没有名字呢?你们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好,这下老师服了!记住:老师并不是因为你们人多,而是因为你们能从阅读中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据。接下来回答问题一定也别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据哦!

2、故事发生的环境

3、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同学们抢答下列问题。

(1)交待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生答: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交待孔乙己的地位

生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3)交待孔乙己的结局

生答: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4、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生: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不是,因为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这四道题既检查了学生课前自学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课的学习带来一些轻松。随着第个题的意见分歧,可以看出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整体感知: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再按照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②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人物的信息,填空。③根据你的预习情况,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④时间:五分钟。

(一)学生勾画自己有困难的字或词语,师生订正,教师强调。

(二)填写,孔乙己是的一个人,依据是

生:他是咸亨酒店里唯一而特殊的顾客。根据: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他是一个有劳动能力却懒于劳作,过得食不果腹的人。身材高大,不会营生,青白脸色饱受饥寒。

生:他是一个连基本生活都懒于自理的人。根据: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生:他是一个被人当作笑料,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根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生:他是一个读过书,一生连秀才也考不中的人。理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生:他是一个被人取笑时颓唐不安,用语言搪塞、解嘲,却不知道回击的人。根据:“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全是之乎者也之类……”

生:他是一个只能与孩子为乐的善良而寂寞的人。

生:他是一个一生的价值也抵不上十九个钱的人,

生:他是一个连生死都无人打探与关心的人。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使我们看到鲁迅小说的深刻性不在于鲁迅为它规定了什么样的主题,而在于他为读者开辟了异常宽阔广大的想像空间,它可以容纳异常丰富的乃至鲁迅自己也未曾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和体验。作品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研读赏析

师:通常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生: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等。

师: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来分析。时间大概10分钟。

由于塑造人物的方法比较多,分学习小组来完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七个习小组分别来完成。之后进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巡察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10分钟后……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找的是外貌描写:例如第4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都表明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也表现了孔乙己不爱劳动,常受人欺凌。

师: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好的。例如:“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师: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说明了……

生: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第二、三小组代表:我们找的是语言神态描写:

生答: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师插入:能解释“不屑置辩”吗?

生:可能是认为不值得争辩吧。从文中可以看出是这个意思。

师点头,肯定学生的推测。让学生从文中学习词语,更有利于理解。

生: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找的是动作描写:

生答: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笼——表现孔乙己穷于招架的痛苦。

③“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师:说的不错,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时,真正表现动作的是一个动词,你的任务是把个动词找出来。

师:心理描写没有?

一生答:我们学习小组找的就是,但是只有第7段中有,那也是小伙计的,不是孔乙己的。我们不知对表现孔乙己有什么作用?

(可贵的问题,让我们学习的思路进行了深入。让其它组进行讨论这个问题。)

经过讨论得出:本文写作的视角,即写作的角度。精巧含蓄的布局。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拓展延伸

师:用这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作品还写了哪些人物,读课文找出。

依据上面的方法,学生学到了解析作品中人物的方法。简要概括。

生答:丁举人:毒辣凶狠,有权有势

掌柜:自私卑劣,势利无情

短衣帮:麻木不仁,聊以自慰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生思考后答:自私冷漠,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压和嘲弄。是一个令人窒息社会。

师:那么课文最后的结局是:

生答: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有: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教师进行总结:哀其不幸

学生讨论后明确:

2、主观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教学小总结:

师:象秋风中的一片树叶,在寒冷————的世界中无情地跌落了,最终消失了,但贯穿全文的是“笑”,通过作品一再出现的哄笑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作者那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声: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与同情?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而人们却不肯给他一点点关心与帮助,却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弄?

教学反思:

关于备课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

但是在教授《孔乙己》时,重思想性而轻艺术性的表现就是:教师总是无奈于程式化地概括作品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的主题、界定主人公清高迂腐与好喝懒做的形象,而对作品是如何揭示这一主题、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却没有深入的探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3914.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

声明:《《孔乙己》教学案例引 孔乙己公开课教学设计》为网友一直很在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