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孔稚珪代北山(今南京钟山)写了篇移文,讨伐某位先隐后仕的周先生,叫《北山移文》。全文如下:
锺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反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世有周子,俊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窃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於江皋,乃缨请於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於释部,核玄玄於道流。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
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於海甸,驰妙誉於浙右。道帙长摈,法筵久埋。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於结课,每纷纶於折狱。笼张赵於往图,架卓鲁於前录。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使其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荫,白云谁侣。涧户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至於还飚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於是,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风,春萝罢月,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今又促装下邑,浪枻上京。虽情投於魏阙,或假步於山扃。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尘游躅於蕙路,污渌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於谷口,杜妄辔於郊端。於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大意是说:
北山的神灵贴篇移文在山前:世上有那种仪表气质超凡脱俗的人,但怎奈他终究敌不过尘世的名利诱惑。
比如说有位周先生,刚开始在北山归隐,很有高士风范。诏书一来,就毫不犹豫地离开北山,投入名利场,使我北山蒙受羞辱。
现在这位周先生离职赴京,要路过北山,我们要挡住他的路,不让他靠近。
一般认为,此文是在斥责假隐士。其实不然,此文是孔稚圭拿朋友开个善意的玩笑。姑且不说周先生的身份与史实不符,就是作者本人,也是官场中人,凭什么指责别人热衷名利。故而,只是说笑而已。
隐士无所谓真假,出则仕,入则隐。出是为了经世济民,入是为了修身养性。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得时则仕,不得时则隐。此理之常,无足怪也。那能空谈释道,终老于山林?否则,社会怎么发展,人类怎么进步?
《论语~微子篇》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大意是:长沮和桀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吩咐子路去打听渡口位置。长沮问子路:那手拉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的。长沮就说:那他是知津的呀(这里知津双重含义,表面指渡口,实指“道”)。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再问: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就说:现在全天下都淹在水里,谁能改变这种情形?你与其追随那避人之士,何不跟从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说完继续不停地覆平田土。子路回来告诉孔子这情况。孔子怅然说:人终究是不能和鸟兽共同生活的,我如果不与人群相处又与什么东西相处呢?天下若是有道,我就不与你们去努力改革了。意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们才要挺身而出!
中国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是儒中有道道中有儒的,故孔子也有一定的出世思想,但这不是儒家思想主流(而且儒隐与道隐亦不同)。儒家思想主流是仁者气象,救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啊,如非不得已,谁愿意长期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呢?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文征明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 人称“吴中四才子”。书法初师李应桢,后学宋元,又上溯晋、唐,博取精华,为集古之大成者。楷、行、草、隶诸体皆佳,尤精小楷,人称有“二王”风骨。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全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绝壑鸣琴图》轴,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院。《真赏图》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湘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其子彭、嘉,侄名伯仁,皆能世其家学,有名于时。《赤壁赋》,文征明书于嘉请三十五年(1556),纸本墨迹,行书。纵34厘米,横530.7厘米。此卷书法,作者驾驭自如,气势流贯。此行书卷大概是文征明用软毫书就,行笔过程中的提按导送准确。一些横画汲取了黄庭坚的笔法,略有变化,可见,这幅行书的用笔遒劲,摹写黄山谷而又自出机杼,笔意纵逸,在温润中含有苍劲,在整饬中时出老辣,显示出练达的艺术技巧和情趣,使人感到文征明此时已进入人书俱老的辉煌的艺术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