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靠父母,与现代词语“拼爹”的部分内涵完全相同。年岁小未成人,这当然的要靠父母。走路跌倒了要靠父母扶,不高兴哭了要靠父母哄。稍大些上学要靠父母找关系,成绩差了要靠父母找老师沟通送礼;上大学报志愿有的需要父母从招办找关系;大学毕业父母托人找工作;娶媳妇得父母买房买车操办;有的成家立业后还得啃老。这么多的事如果不靠父母真的很难办。
除了跌倒去扶,不高兴去哄这两项内容体现不出不同父母能力差别外,其他的之后的全部不但需要靠爹,还需要拼爹。这一路的靠与拼下来,不少中国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也基本消失怠尽了。
反观欧美人对孩子的教育,跌倒了自己爬,哭了没人管,后面的一系列情形基本难找父母为此忙乱的身影。中国对此看来觉得不尽人情,但外国人的独立自强性却从这一路的没人关照中滋生出来。
出门靠朋友,这个真的也不能不靠。因为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潜规则盛行。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如果没有朋友帮助了解当地的江湖情况,简直寸步难行。朋友如果是市长,许多事情一路绿灯,朋友是农民工,也能帮助了解一些世俗民情便于办事。
古诗中说,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则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这都体现出独在他乡为异客的难处。这种教育方式,这种文化理念与行为方式,都体现出一种没说出口的阻碍独立的想法与思维方式。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因为感觉自己更适应故乡熟悉的一切;每逢佳节为什么特别思念亲人,因为有父母亲人在身边,自己感觉有依靠更安全;唯恐迟迟归,因为在父母眼中,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异乡险恶的江湖永远让父母觉得担心。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出一种浓浓的情意,让人低回留连。也像层层绕就的蚕茧,被包裹其中,便甘心做一条小虫。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靠者不可不立](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41640t01928a023cb2751910.jpg)
另外中国人关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与认同,也体现了一个“靠”字。能让人有最大成就感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价值随认可人群的范围越大而渐次增加。所以官当到脖稀来那一级仍然觉得有担忧,需要继续往上爬。理想与愿望是否实现,不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是要以是否得到尽量大的社会认可而定。自身的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不以自我的认可度为准,而是体现在是否全家及全族均受到自己影响,服从自己的领导。如果在全家及全族没有形 成一言九鼎的威望,则尚需要较大的努力才能拿到齐家的证书。做到齐家仅是小有成就,尚需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一个人必需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才算是达到了个人最高的成就。这样的价值认同方式给予一个人的压力有多大,几乎必须是完人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普通人没有能做到的。既然做不倒,就老老实实地做受治于人的人吧。而治人者是否能做到的,也做不到。那么就比权谋,比实力,抢得到天下的便是王,参与过抢又没抢到的就是贼,从不想望去抢的就做顺民。所以世多伪君子而少圣人。
这种重要价值评判体系的外在化,也加重了国人独立自主精神的湮灭。所以人们更需要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