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真宫 遇真宫现状
思索之路,这是最崇高的道路。不知反省的人,永远看不见脸上,已经贴满了“无知”的标记。学者,是从书本上得知很多事的人,有教养的人,是对时代最普及的知识,或风俗习惯有心得的人,而真正的新新人类,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的人。
模仿之路,这是最容易的道路。动不动就闹情绪的人,表示还没有成熟。必须多作点修心养性的功夫,尽量少发脾气,向那些心平气和的人学习,然后会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成长”。
经验之路,这是最艰苦的道路。“经验是优良的老师,只是学费很贵。”在艰难困苦的时刻,不要放弃希望,因为晶莹的雨滴乃是落自乌黑的云。经验得来的定理,往往胜过光靠想像所得来的理论。多请教于有经验的人,因为他拥有一盏经验的明灯,可以指引我们的航程。
真正伟大的人,常常是完全不引人注目的,我们面前就有人默默的、不为人知的,做着最伟大的牺牲。不可看轻任何一个生命,看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才能拥有大胸怀。
遇真宫表达求遇明师、真师指点是进山学习的第一步。 在武当山“治世玄岳”古山门内,古人安排了一个秘阵:这就是“一观担两宫”,一观就是元和观,两宫就是遇真宫和玉虚宫,遇真宫在东,玉虚宫在西。古人这么安排体现了什么奥意呢?
“治世玄岳”明确地指明了武当山是有深奥应世学问的山。也就是说武当山的一切就是一个目的——传示宇宙人生的秘密给后人。这无疑说明了武当山是集展览馆、博物馆、人生大学于一体的地方。进门“一观担两宫”就是首先明确学习的依靠、方法和目的。学习依靠——明师;起步方法——元和观的意思;学习目的——玉虚宫的道理。而按八卦方位,西方是成位,修建玉虚宫标示学习目标;东方是起始,因此建设遇真宫表达求遇明师、真师指点是学习的第一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师承。在探讨师承之前,我们首先对文化有一个了解。我们观察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家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的光光的虫,是说人和其他生物的统一性。但人确实又不同于其他生物,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当然,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我膨胀,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
中国文化,我们一般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这种说法也没有大错,但是心里要有这样的认识:儒释道不能代表一切,其实儒释道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内容。另外还有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一般说儒家就是孔孟思想,道家是老庄哲学,“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佛学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完成融合。实际上,儒释道是不能真正分家的,三者互相借鉴、发展,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区分、不用区分了。
文化和知识相一致又相区分。对于知识,我们都比较清楚,而对于文化,我们一般人却是非常的模糊。知识是文化的有限表达,是文化的外壳,是文化的一种承载。文化是知识的源泉,是知识的灵魂。文化是本,知识是末。不妨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教会一个动物一些知识或技能,像马戏团里很多动物就被教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我们没有说它们有文化。
文化在个体上的体现叫学问。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那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的表达和传乘形成文化。这里所说的表达,当然不仅仅指语言文字的表达。比如,当一个人,也可能是知识分子,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的时候,会被骂作“没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或者说学问,会在他的一举一动里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有没有文化是不能被描述出来,但是可以体现出来,可以被感受到。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人逐渐从生物里脱颖而出的过程。这么说可能会造成误会:似乎我们还远没有完成这个阶段。事实不然,人伦的出现就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完成。这个过程就是儒家所谓的明德、明明德。明德的完成就是明明德的开始,我们中国人领先其他民族两三千年就进入了明明德的阶段,当然,这么说会有人不同意。年轻人不一定明白明德、明明德的意思,“德”者得也,一切现象都是本体的“得”,对得的智识、智辩(二元对立,有“能”有“所”)就是明德,对明德的慧观(心物一元,能所双泯)就是明明德。也可以勉强地换一种说法,明德就是适应生存、必然的阶段,明明德是自由、所以然的阶段。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尽管有一点不伦不类,但也可以说就是从适应、认识到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切成果都是文化的范畴。
人类一代一代保有着人和一般生物的区别,依靠的就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依靠的是老师,这就是师承的意义。修真之学(修真就是使成为真的人,这是道家的术语,相对的,道家把一般人都看成假有人形的假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修持以道德双修、性命双修为正途。“性靠悟,命靠传”。入门修持必须明师指导,才能节节应手,步步顺利,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修持程序。中国文化十分地重视师承,传统文化里就有这样的意思:修习如不遇明师传授,说纵有颜回之智,子贡之才,也万难成就。就个人的体会,这句话当然是非常的正确,不过,也不要以我们的自以为聪明——但实际上是非常地固执、狭隘,去理解。这里,我们就谈谈明师。
明师,是指明白、通晓修炼步骤、过程、方法、诀窍的老师,并且其自身经过切身实践体验能够解惑、释疑者。
明师首先是一个人,是师,而后有明,也就是说,师不一定明,而“明”了一定可以为师。当然,明师和名师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明”是指修习这件事而言的。明是明白,他明白的是什么呢?是真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既然我们的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那么,(一般来说)当然不是以个人有限的智慧和有限的时间所能体会和明白的,有老师指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当然是捷径了。
有一些人万事无不求至高的师,个人以为也大可不必。你第一次系扣子,基本上是父母教的;你学写字,恐怕是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的;你学习计算机原理,是大学或成人学校的事吧?一路走来,你学到的东西很多,不会总是一个老师教你吧?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固执、狭隘地理解老师的概念,随时随地有老师。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遍地是学问、遍地是老师。我自以为“现代控制工程”是我学的最好的一门课程,这得益于一个辅导老师在教研室聊天说:“控制论就是讲反馈”这句话。对“反馈”的深切体会,使得我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得益非浅。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次在火车上,一个老大学毕业生感叹单位里新毕业的学生说:“你就是把自己血的教训告诉他,他也不以为然,只好等他自己碰得头破血流。”这句话对我震动非常大,我至今没有忘记,它使我避开了许多祸事。
了解控制论的人知道:所谓反馈,就是把一个不可改变(或未知)的系统的输出以某一种形式和输入随时地比较,使得输出更加符合期望一些。对于一个人来说,作为一个系统,来自眼、耳、鼻、舌、身、意念的信息都是输入,其输出是指导自己语言和身体行为的念头,如果我们能随时把自己的念头和我们得来的信息比较一下,情况将如何呢?其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不合时宜的念头就不会付诸行动了。建立这种反馈就是适应生活的阶段。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呢?你当然会说是客观环境的作用,这么说当然又是对的,可是,更进一步,为什么不同的两个人面对相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想法呢?只能说是具体的人这个具体系统的原因了。人的系统是怎样的情形?我们能否改变这个系统本身?有没有一个这样的理想系统,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人,不需要反馈,其输出就都是符合时宜?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只有,而且是惟有我们的文化了。能透彻了解这一切的老师就是上边说的明师。当然这是就修习而言,狭隘的说法。
我们一再说到的修习,换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生命的自我教育、改造、优化、超越、完善等等。这里所以说“自我”,当然不是说外在的影响不重要,而是着重在内因真正起作用而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能意识到需要修习,实在说是相当的不容易。如果有人以有言无言的说教,使你动了这种念想,他就是你的启蒙老师,希望你抓住不放;如果是一事一物,一个观念触动了你,这也是你的启蒙老师,希望你也能抓住不放。所谓“抓住不放”,就是使你的所得最大化。首先,动用你一切的知见,结合你的人生阅历,使你的所得最大化;其次,随你知见的改变、阅历的增加,时常地榨取一些营养,使你的所得最大化。
诚然,能意识到修习确实是非常地重要。但是,意识到修习并不意味着就能修习,就会修习。所以,能够借助一个明师的指导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缘分啊,怎样才能得遇明师呢?
关于明师,道家还有一个说法:对于修习,不是学生找老师,而是老师找徒弟。这又怎么说起呢?对于修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一个过程,就像你从小一直成长到今天一样。这就是说,你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我们前边所说,你会有很多老师在你进步的每一个地方等候你。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就可以随心所欲、无可事事了,我们不是知道努力才有机会,也就是自助天助。前人云:“修德持恒明心时,恩师自寻至静室。”这句话诚恳地说明了师寻徒的先决条件,关键是寻师者自身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蓄德为先,明心待时是中肯之言。实修者必须有德、有志、有探道之勇气,才能水到渠成,机缘际会,寻到明师接引。拿我们举的例子来说,火车上和教研室,在一起聊天的未必都深切地记得,未必--都一样的心得。只有你有心,你才会发现老师,不然的话,老师已经来到你面前、教了你,你又未必知道。你既然对一切这么木然,老师就是找你了,又如何教你呢?
我们找古人吧,古人虽已过世,我们还知道:书籍也是很好的老师。那我们就跟书籍学习吧,看起来像是不错的主意,可是,仔细研究起来,也是问题多多。且不论古文难懂,那么多的书籍,哪是正路?看来真是步步离不开一个明师的指点。
难啊!不是如此,古人又何必花费如此代价建立遇真宫来说明这么一个事实呢?所谓:
前路迷茫无处投,诚心敬意也不忧。
明师可遇哪里求?一观两宫山里头。
我们可由三条路通往睿智:
第一——思索之路,这是最崇高的道路。不知反省的人,是永远看不见自己那张脸上,已经贴满了一种叫做“无知”的标记。学者,是从书本上得知很多事的人,有教养的人,是对其时代最普及的知识,或风俗习惯有心得的人,而真正的新新人类,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的人。
第二——模仿之路,这是最容易的道路。一个动不动就闹情绪的人,表示他还没有成熟。那么,你必须多作点修心养性的功夫,尽量少发脾气,向那些心平气和的人学习,然后你会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成长”。
第三——经验之路,这是最艰苦的道路。西谚说:“经验是优良的老师,只是学费很贵。”在艰难困苦的时刻,不要放弃希望,因为晶莹的雨滴,乃是落自乌黑的云。经验所得来的定理,往往胜过光靠想像所得来的理论。所以,如果有机会,要多请教于有经验的人,因为他拥有一盏经验的明灯,可以指引我们的航程。
真正伟大的人,几乎常常是完全不引人注目的,很有可能在我们面前就有人默默的、不为人知的,做着最伟大的牺牲。因此,我们不可看轻任何一个生命。看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才能拥有大胸怀。
更多阅读
故宫慈宁宫的宝贝“藏在”白马寺 故宫慈宁宫开放
汉明帝刘庄曾做一梦,遇金人在殿前飞,项背有日光,次日有臣曰:陛下梦见之金人为神人,西域有印度高僧。刘庄帝遂派12人等去西域求法,遇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永平10年,白马达经归洛阳,刘庄遂建白马寺,供给西域请回的两位高曾居住和翻译佛经。
最经典的宫保派川菜手法《宫保虾仁》 川菜宫保肉丁
北京的雾霾天儿又来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打起仗来空投的时候是真找不到这座著名的城市,雷达也犯懵!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话说在北京的百姓也蛮惨的,吃的各种添加剂,吸的雾霾,堵着车,挤着公交,挣着比外地多不了多少的薪水,早出晚归,营养不
宋真宗巧遇李宸妃原是被设计?_叶之秋 叶之秋品西游
古装女子寂寞女人花之一 在正史当中,对于李氏和宋真宗的相遇,记述非常简单,如下: 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壮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 这里提到了两个信息,一个
REFRAIN~宫野真守翻译 refrain宫野真守 网盘
REFRAIN作词:宫野真守歌手:宫野真守翻译:雨萤今日もまた一人 ここに伫み ただ空を见上げる冷たい风に 心ふるえて 仆は动けなくてまぶたに残った いつかの笑颜は片
读闻玄真道长"仙道真言" 王憬瑜 我们玄真的
读了闻教授"仙道真言",再次燃起心中"养生"之兴趣,古而提笔写奌体会。2010年5月我们一行七位功友驱车去仙居,有幸到"凝真宫"拜访了"中国道教第十洞天"的道長闻玄真教授。仙居因传说是神仙居住之地而得名,山青水秀自然环境确实不錯。凝真宫位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