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佛教传入中国后,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丰富宏博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从最初的三经一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净土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经典依据。五经一论中对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进行了详尽阐说。因世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五经的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也有所不同。
《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佛陀宣讲《无量寿经》,道出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但有诸乐,无有众苦,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信愿行三俱足,仰承佛力,决定往生。被誉为净土第一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刘宋畺良耶舍译)重点:
1.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净业行人成就之资粮。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2.十六妙观:第一日观。观落日如悬鼓。第二水观。观大水澄清。第三地观。观冰琉璃。成就地想。第四树观。观琉璃地上。作宝树想。第五池观。观七宝池中。有八功德水想。第六总观。作宝楼阁想。第七座观。观七宝莲华中。第八像观。观一佛二菩萨想第九佛观。观佛相好想第十观音观。作大士形像。佛立顶冠想 第十一势至观。第十二普观。第十三杂观。作佛大小不定身想第十四。上三品观第十五。中三品观第十六。下三品观。
3.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上善人聚会之美妙庄严的佛土,佛慈悲为普度众生故,以佛愿力特开带业往生的该法门,业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恶忏悔之人,只要信愿行俱足亦可仰承佛力往生。但业力凡夫业障恶习深重,往生后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莲花苞心(或边地疑城,里面依然美妙快乐胜三禅天只是暂不能外出)里铲除业障习气,熏修梵音佛法,增养菩提,然后再花开见佛。按照众生因行优劣而分三辈九品。最上品之人往生后即刻花开见佛,而最下品之人则须住莲花苞心忏罪熏修多劫方花开见佛。吾辈宜依佛教导,努力信愿念佛,发大乘菩提心,持五戒十善等三福,提升往生品位。
《佛说阿弥陀经》
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的上根之人。
所谓是人但念阿弥陀,既是无上深妙禅,依祖师指,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境界),或临终方闻佛名而生大忏悔一念猛利深信切愿者念佛十声乃至一声,皆蒙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经,佛教诸宗(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均奉为晚课内容。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般刺密谛译)
念佛法门的心法上,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首愣严经,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做出了最妙开示,经中大势至菩萨指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普贤行愿品》
(唐般若奉诏译)
华严经被推为大乘诸经之首。行愿品为华严最后一品。讲善财徧参知识,末后於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
净业行人,作为发菩提心之大乘行者,能随份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积累资粮,提升往生品位。
《往生论》
(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古印度的天亲菩萨(又称世亲菩萨),佛涅盘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他和兄长无著菩萨,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师。天亲菩萨作的《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等,是印度唯识宗的经典代表著作。三弟“狮子觉”也在有部出家,亦证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早年亦在有部出家,遍通十八部意,作《阿毗达摩俱舍论》,成一代著名小乘论师,且曾诽谤大乘。后在兄长无著菩萨的点化下,幡然醒悟,欲以割舌忏悔。无著菩萨说:诽谤之罪,纵割千舌不能灭,不如以此诽谤大乘之舌,弘扬大乘。天亲菩萨遂深入大乘佛法,彻悟妙谛,广造大乘经论五百部,成一代大乘论师。在其主著《摄大乘论释》结尾,有如下语句:“我说句义所生善,因此愿悉见弥陀,由得净眼成正觉。”如是可察天亲菩萨最后之皈命,乃在西方净土。《往生论》即是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在该论中,天亲菩萨对于净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