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什么

热点聚焦

品茗备课,不亦乐乎?

——《宋明理学》2008年山东省高中历史远程培训集体备课版

山东省实验中学钟红军


齐健[课程团队专家]2008-7-2521:29:58推荐

研修期间,钟红军老师的一堂《宋明理学》课激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引发了许多老师的热议,并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钟老师结合大家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就自己的教学思路等集中进行了详细阐述。相信会对大家带来收获。特此推荐。


作为一名教师,上一节课有数千人来听,数千人来评,对于个人的专业成长来说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非常幸运,我获得了这个机会。

与很多老师猜测的不同,《宋明理学》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既不是一节公开课、展示课,更不是一节为评比而上的“优质课”。而是在几轮日常教学中都感到效果不理想,而不断与之“较劲”的一节家常课。有老师问:“钟老师,你的每节课都这样吗?你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应该说,我对每节课都希望能把它讲通、讲顺,给学生带来启迪,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而《宋明理学》这节课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都非常困难,因此,我对这节课下的功夫要大一些。说到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我想,是从我遇到这节课时就开始备这节课,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到目前的这一分钟仍在“备”这节课。

所以,面对很多老师对我讲授的《宋明理学》这节课的某些喜爱和肯定,我会坦然接受。因为这节课我确实是以极认真甚至虔诚的态度来对待、思考和实践的。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太博大精深了,这节课不要说备五年,我们即使备一生,也难以穷尽其中的奥妙。所以,我愿把这节《宋明理学》作为请大家解剖的一个“样本”(可不是“样板”呀,呵呵),供大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观察和评说。从这个意义上,我特别敬重那些对此课教学提出质疑和商榷的同行朋友,他们在详细考证基础上的质疑,是深厚学科功力的体现,是学习而不模仿的独立精神的体现,正是这些老师的思想为《宋明理学》的继续备课提供了依托。同时,为了更加全面、理性地考量《宋明理学》一课的教学,昨天王怀兴老师帮助我联系了著名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颜炳罡先生,我就《宋明理学》本课教学中的例证、观点和方法等,通过电话进一步请教了他的看法。

下面,咱们就把远程培训这个平台当作一个全省数千名历史老师集体备课的大办公室,大家一起碰撞思想火花,分享智慧成果;优点不再赘述,直面问题疑惑;不轻下正误结论,求开拓学科视野;饮一盏花香品醉,话《宋明理学》教学。

一、“三教合一”例证谈

质疑:1、孙悟空与三教合一有关吗?

★孙悟空的形象的形成有个过程,在《大唐西域记》(玄奘著)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彦惊(玄奘徒弟)著)中是绝无孙悟空的影子的;在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方始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白衣秀士猴行者”,即孙悟空的前身,但还远不是该书的一号主角。元末明初杨纳所编杂剧《西游记》是长篇小说《西游记》成书前最为重要的依傍。孙悟空的篇幅占比极少。显然远不是一号主角。只有集以上之大成的吴承恩本《西游记》,孙悟空才成了一号主角。因此说,孙悟空的形象只有在元末明初才基本定型,唐宋时期是没有孙悟空的。所以,我觉得:讲唐宋时期的调和之风,用孙悟空的形象不合适。

★虽然对学生来说孙悟空的形象很熟悉但毕竟他是吴承恩老先生笔下的神话人物,蔑视封建专制和歌颂人民的反抗应该是吴承恩老先生写《西游记》的主题,这与三教合一有关系吗?

质疑:2、用梁武帝和红门宫这些非唐朝的例子来说明三教合一是事恰当?

★“三教合一”这一概念的提法到中唐之后才出现。合一是儒、道、佛三家内在义理上的融和,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这种“一”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三教合一”下儒占主导。

梁武帝是南北朝时一位皇帝,南北朝时是“三教并立”而非“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下佛教是三教的中心。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非常形象地突出了佛教盖过其它二教的吸引力。

★子登临处,元君词和弥勒佛院确实是体现三教的景观,但孔子登临处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而红门宫创建无考,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它以盘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并以飞云阁跨路相连,拱形门洞上题“红门”两大字。西院为道观,宫门额题“红门宫”,祀泰山女神,为碧霞元君中庙。东院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明朝始建的建筑来论证隋唐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可取吗?

讨论:

1、有的老师曾问到:“钟老师,你是怎么看到孙悟空就看想到‘三教合一’的呢?”

我认为如果仅仅是看到孙悟空就在他的身上硬套三教合一的概念,这从治学态度上本身是不严肃的。我选择孙悟空来作为例证,来自于我日常学习中的以下依据:

A、至于说到这书(《西游记》)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B、实际上,《西游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产物,它的宗教文化思想仍超越不出儒家、释家、道家三家教义的范围。其中虽不时将所谓“三教圣人”(第八十六回)相提并论,在强调三教同源时却有所侧重,大体为:“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

-----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分析

C、袁行霈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谈到:“《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理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说,孙悟空、《西游记》与三教合一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我为讲课所需而牵强联系的。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上,将《西游记》置于三教合一的背景中解读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在对于《西游记》的主题探讨上,学术界甚至普遍认可“心性说”主题,将孙悟空作为一个三教合一及心性说的民间化代言人。

不能光引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在昨天的通话中,颜炳罡教授说:他个人并不赞同将孙悟空同三教合一联系起来,舍生取义的精神儒家有佛教同样有。他认为西游记主要还是宣传的佛教思想,东营胜利二中的曹永升老师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

2、对于三教合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很多老师定义为唐宋。其实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 渗透,到唐宋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

即唐宋并非三教合一概念出现的时间点,而是这种氛围尤其兴盛的时期,而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大气氛的挑战下形成的。所以,对于时间问题的分歧是因为有的老师把唐宋当作了三教合一概念形成的准确的时间点,并将其转化成我们心中的“知识点”,因而不在这个时间范围的例子就感觉不太恰当了。而我是将三教合一的氛围当作促使宋明理学产生的一种文化、社会现象来理解的,这种现象从南北朝便有,盛至唐宋,延续以后一直弥漫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对于梁武帝和红门宫不是唐宋的史实,是否可以用来理解三教合一的“氛围”,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教材插图作一个佐证:如果明朝的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教材中的插图,清丁云鹏的《三教图》就更谬之千里了。

非常巧合的是,昨天颜炳罡教授在谈到三教相互影响的时候,他举到的例子恰恰就是红门宫。严教授说用红门宫这个例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这个两个例子在时间上不存在问题,那么前面那位老师提到的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就是最简练生动的资料了。

3、在与颜老师通电话的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说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他在电话里反复说:“在最后的结果出现前,应该是三教融合,三教相互影响”。

虽然我们教材的此目大标题是“三教合一”,但三教合一的结果是很晚才形成的,颜老师说这个时间既不是唐宋,甚至都不是宋明理学形成的时候。我也查了一些有关资料,对此牟平一中的刘虎建老师也提出过相似观点。“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知道这些,对我们的讨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A、教材对“三教合一”的定位,强调的是三教并存和相互影响的一种文化和社会氛围,这种氛围早已有之,一直漫延。梁武帝、红门宫、孙悟空所承担的使命就是这种“氛围”使命,也能承担起这种使命。

B、但史学研究中的“三教合一”,还要强调三教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的一种结果,即还要强调“合一”,什么时候合的,合成什么了,合成什么样的了。而这种“结果”使命只有到理学和理学以后去寻找答案了。

二、“理学心学”范畴谈

质疑:为什么要刻意回避理学与心学比较的那个表呢?

★实际无论理学还是心学都可以在世界观、伦理观、方法论三点来归纳概括,这样线索就比较清晰,容易掌握,用列表法不行吗?

理学与心学一览表

程朱理学

王陆心学

世界观

天理是世界本原,理先气后

心是世界本原,心即理心外无物

伦理观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方法论

格物致知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派别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钟老师,当你的朱陆之辩包围圈形成以后,再列表不行不吗?为什么你刻意回避这个表呢?要不然学生怎么能知道朱陆二人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呢?你不觉得这是本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吗?
★其实本节课最大缺陷我认为是对理学的评价.在人类世界总体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时候,宋明理学却走向了唯心,在认识论方面甚至落后于以前;在世界向人文主义转变的前夕,它以拯救道德为幌子,提出灭人欲,存天理,违背了人本精神,这是对中国很早就有的人本主义的背叛.作者在评价的时候看起来是一分为二,注意了两点论,但忽视了重点论.事实上理学在那个时候对社会的阻碍远远大于它的积极作用,它所摧的时间太长,人数太多<中国人一半多吧比如全部妇女>,对中国人的身心摧残的太严重.我们在津津乐道它那点儿积极作用的时候,想没想过,正是它的空洞,它的压抑,它的窒枯,它的摧残,即便是到现在我们仍受其害。

讨论

在过去我也认为弄清朱、陆的哲学属性是本节课一个绝对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甚至在学生没有学过哲学的情况下,我先给他们补哲学课,举例说明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顺利地给朱熹和陆九渊把那两顶早准备好的帽子戴上。但后来,我通过读书并与一些专门搞历史研究的人交流才发现,这种概念化、标签化解读理学和心学的做法,在很多年前就已被历史学科主流所抛弃。正是从这个经历,我才有了公共课程上所说的“要随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的想法。

在2007年教育部全国新课程历史远程培训上播放《宋明理学》这节录像后,有老师认为我给理学的评价地位太高,认为朱熹那一套说到底都是唯心主义的。江苏省特级教师王雄老师看到评论后,专门写了下面的这篇文章。——

有关《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王

本次研修中,许多学员对《宋明理学》一课进行了讨论,不少老师的文章理解深刻,方法独到,给大家的启发很多。不过,有一些评论的角度值得商榷。毕竟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难度较深的内容,真要透彻地理解其精神内涵,需要读很多相关书,包括了解儒、释、道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同时还需要参与相关讨论,并参悟很多深奥的理念。这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难做到,笔者本人也未能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宋明理学的内容进行阐释或评价的时候需要万分的小心,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者道听途说而妄下结论。

举例来说,张载与程颢、程颐均是理学代表人物。过去,有些哲学家把张载化为唯物主义,二程化为唯心主义,似乎他们是两个阵营中相互斗争的对手。其实,张载是二程兄弟的表叔,又是学友。他们的思想有不同之处,但绝不可用唯物、唯心主义的帽子去乱扣。实际上,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界或思想史的专家们基本摒弃了唯物、唯心的机械二分法。更加深入地从社会背景、学术脉络、知识信仰等方面进行评述。

葛兆光说:“自从韩愈、李翱以后,一直到宋代的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在思路上超越道德与秩序,追寻道德与秩序的源头,他们重新诠释与讨论儒家一贯薄弱的‘性与天道’问题,转手引入很多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资源,给道德与秩序重建了合理性的基础,收复了这一片曾竞选罗的思想天地。在这一思想史的重要时代,宋儒逐渐重新确立起来关于‘道’、‘理’与‘心’、‘性’的一整套观念系统,这套观念系统的核心,是将过去合理性的终极依据,从‘天’转向‘人’,把人的‘本性’作为不正自明的‘善’的本原,与不言而喻的‘天’的依据,确立一个贯通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绝对真理,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呈现这种本性,开发趋近这种绝对真理的自觉意识。”这好比今天社会在市场趋利的思想冲击下,道德日渐下滑,有人便从天理与人性的角度呼吁重建社会的道德基础,这才是宋儒思想发展的主流,何来后人框定的唯物与唯心?“在宋儒看来,确认每一个人的本性,鼓励每一个的向善之心,使这种心性得到天理的支持与肯定,使社会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相互认同,这才是社会秩序得以重新建立的前提;……‘格物穷理’规定了获取知识与思想的途径,‘穷理尽性’确定了内在超越的思想趋向,……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的一种策略……”(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306-307页。)

又如,宋明理学的很多大家都有名言逸事流传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耐人寻味。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程颐曾说:“力学好古,安贫守节。”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有:“古人之学,固以致知格物为先。”唯物、唯心二分法过于简单,如果用唯心概括理学进而否定其价值,便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方法。

教师们可以先阅读一些浅显的文章,了解其学术发展的脉络。如王心竹《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汪传发《20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都可参见“中国儒学网”(中国儒学网-宋明理学专题:http://www.confuchina.com/zhuanti/index.songming.htm,还可参考中国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zhexue)。在了解学术研究的情况和看法后,再读一些后世学者阐释性的专著,如冯友兰的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国哲学简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还可以参考谢谦的《国学词典》、余英时的《中国思想传统及期限变迁》、陈钟凡的《两宋思想书评》等。最后,如果有精力再去读一些原著。如二程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伊川先生文集》,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大学问》等。这样,备课中史学学理部分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至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生的生活或理学发展中的趣闻开始。高中学生对争鸣比较感兴趣,教学就可以从著名的“鹅湖之会”开始。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程门立雪”开始,前者注重的是程朱理学日渐成熟的学理分离,后者注重的是理学的道德力量,都可以切入主题。

那位提醒我在“两点论”里要坚持重点论的老师深深打动了我,所以我昨天在与严炳罡老师通话的时候,特意提到了这个观点。请教颜教授:“如果我们在两点论中还要体现重点论,您是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呢?”颜教授说:“我坚持认为宋明理学是功大于过的,它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价值构建、民众群体道德修养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还有一位老师提出:对宋明理学的价值判断不能这样含糊不清的,应该告诉学生: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求的道德的,我们就要坚持,凡是不符合的我们就要反对。到底我应该选择哪一种观点呢?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吧:面对宋明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三、“宋明理学”地位谈

质疑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到底是什么地位呢?

★宋明理学对这一课的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我认为重心就在“发展”二字,而发展从何来,从时代来,从背景来。这就需要老师真正理解三教合一与理学的关系。

讨论特别佩服这位老师的火眼金睛,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新在哪里呢?在课堂上这一部分我倒是给学生划了个小表,请学生梳理儒学的发展过程,思考理学继承了儒学什么,发展什么,吸收了什么,强化了什么,极端了什么。

为了让大家能有一个理论上的分享,现将泰安三中李莉老师的心得贴在这里,我们一起向她学习。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虽然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但在实际的行动上却没有办法改进儒家的这种现状。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什么
(三)融合佛老的儒学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融合佛老的特点。宋明理学的融合佛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建构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其二是借鉴佛老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家的“道统”;其三则是把佛老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后者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其消极的层面成为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理学集中批判的焦点所在。
通过这些特点的概括,特别是第二三点使我们真正理解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知识能力落实谈

质疑:这节课学生怎样让学生落实知识能力呢?

★钟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这么丰富,四十五分钟能讲完吗?(这是问得最多的问题)

★这节课同学们一定听得很高兴,但知识和能力怎么落实呢?遇到考试会怎么样呢?

讨论

宋明理学我在日常教学中已讲过多遍,四十分钟讲完应该问题不大。一方面,学生的基础确实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平时常说要提高教学质量,而充分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平时我们拖堂的现象往往是发生在备课不充分的时候。

当然大家的疑问里面还有这样一个因素:就是教学资源的取舍问题。实事求是的说,确实存在着取之不易,舍之不忍的现象。三教合一需要用三个例子吗?二十四孝需要四个故事吗?看来在“丧心病狂”的追寻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我也上演过等待“戈多”。

对于知识的落实,或许是由于视频说课的缘故,大家只看到了落实手段,而没看到知识落实的基点,本节课的板书提纲如下:

一、背景:三教融合

1、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问题导学)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各个领域(三个例证)

3、儒学体系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深层思考,还要与儒家对现实人生关怀相联系。)

二、宋明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二程、朱熹

(2)主张:世界本原---理;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教材材料解析)

方法——格物致知(校训、《观书有感》)

价值观念——存天理,灭人欲(二十四孝故事评判)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发明本心、心即理也(包抄朱陆之辩)

(2)王阳明:致良知(小角度切入阳明心学)

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的庄严,塑造民族性格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通过上述提纲,大家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是为资源而资源,一切资源与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服务的。

说到能力培养,我们似乎觉得只有亲自让学生做上几道题才算是培训了能力,大家看一看这样的能力锻炼在一节课中何处不在呢?

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作到知识落实到位,能力培养到位,情感态度人观提升到位,怎么会与考试成绩相冲突呢?

五、教材资源开发谈

质疑:教材资源的作用可以忽视吗?

★在课程资源利用方面,我认为一是忽视了教材资源,须知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手中最不缺乏的资源.
讨论这个提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如果为自己辩解的话,《宋明理学》这节确实难以理解,仅仅依托教材资源在教学效果上难以起到“用感观破解概念、从生活走进历史、以浅显透视深刻,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效果。但另有几点的警示和启迪则是:

1、我们不要讲教材,而是用教材,但我们的教材用足了吗?

2、用教材上的资源、讲教材上的话不丢人。

3、更高境界的教学应是大象无形,返朴归真的教学。

4、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老师们再提供一节“教材资源版”的《宋明理学》,希望仍能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这将对一个人的学识积累、学科视野、理念积淀提出更大的挑战,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我有这次与全省教师共同备课的心得。

我们当老师集体备课其实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每当纠缠于探究式学习繁琐的定义不得解脱时,脑子里总浮现出《雅典学院》的场景,画面里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50多位著名学者。人们的神态轻松自由,甚至谈累了干脆就躺在地上。我们从大家的脸上看不出对面子的顾及,更看不出对分数的向往和对成绩排名的忧虑,我们能看到的是激情的辩论和热烈的探讨,能看到的是人类智慧的迸发和对真理的追求。我想,不论用多么苛刻的定义去对照,《雅典学院》中所展示的一定属于探究式学习,希望我们的远程培训是这样的学习,希望今天的备课也能属于这样的学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345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淘宝直通车明星店铺是什么意思? 淘宝店铺直通车

想学点东西。。。逛逛原文地址:淘宝直通车明星店铺是什么意思?作者:微笑天使淘宝直通车明星店铺是什么意思?1、什么是明星店铺推广?明星店铺推广是淘宝直通车的一种新的推广形式,当买家输入店铺名、店铺品牌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明星店

女人腰疼是什么原因 女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女人腰疼是什么原因——简介今天小编提笔写起了女性腰疼的问题,可能让有些人不可思议,其实不必怀疑,阿友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健康方面,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毕竟之前也学过一段医学知识。今天写起这个话题原因,是因为阿友老婆这阵子太辛苦了,每

“巧言令色”到底是什么意思? 守破离到底是什么意思

“巧言令色”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北师大那位听众的意见2 、他对“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曲解。  石先生根据这话说孔子讨厌两种人,一种是爱说话的(巧言),一种是长得漂亮的(令色)人。听了这个解释,实在瞠目结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声明:《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什么》为网友申調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