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缅边境
中国明代曾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立了六个宣抚使,行驶管理军民,参用土官,管控土司的职能。其中的两个宣抚使,就设在当前缅甸的孟养和木邦,管控这两个土司王,管辖区域包括现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的克钦邦和萨尔温江中上游的掸邦。与现在的边境线相比,可能向外延伸一百到几百公里。
明朝末年1602一1605年间,缅甸东吁王朝趁中国改朝换代的内乱之机,举兵向北进犯,先后攻占了掸邦高原的八莫、孟洋等地,收服了孟养王和木邦王。清初中国曾收复失地,册封贡榜王朝孟云王为缅甸王,这也是缅甸国名的来历,缅甸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英国吞并缅甸以后,于1886 年同清廷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迫使清政府承认它对缅甸的占领。自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边界问题开始凸现。英国通过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并划定了中缅之间的部分边界,此后,它又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48年缅甸独立,继承了英国的遗产,形成了中缅边界的现状。
按照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地图,中缅边界从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的中印缅交界点起,依次经过尖高山、南定河、南卡江,蜿蜿蜒蜒至中缅老三国交界处止,长达二千七百多公里。其中中印缅三国交界点至尖高山为边界北段,边界未定。尖高山至南定河为中段,边界已定;其中南碗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猛卯三角地区为“永租”地。南定河至南卡江为南段,又称“一九四一年线”,边界未定。南卡江至中缅老三国交界处为东段,边界已定。
在尖高山以北,高黎贡山以西,印度阿萨姆邦以东,中国西藏察隅以南的地块,是与中缅北段边境有关的地区。该地区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会处,地形主要是呈南北方向的山川,自东向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恩梅开江、江心坡、迈立开江、枯门岭(克钦山)、钦敦江、和巴特开山,其中枯门岭与巴特开山又统称为野人山。该地块与我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县、福贡县和泸水县接壤。
这里的居民有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掸族(中国称傣族) 和独龙族。克钦族遍布整个地区;掸族主要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而独龙族散居在恩梅开江支流和迈立开江及其支流流域。
现在的北段边界,基本上以高黎贡山山脉为界,但在高黎贡山西侧,也有我国的部分领土,如独龙江流域和片马等山寨。
位于中缅边界最北端的独龙江流域,居住着独龙族,该地一直处于中国政府管辖之下。元代属丽江路;明代归丽江府;清代中叶受维西康普土千总管辖,嘉庆初年后,归西藏察瓦隆土千总;民国划归菖蒲桶(今贡山)殖边公署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属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地名贡山县独龙江乡,中缅双方对独龙江流域是中国领土认识一致。
江心坡
独龙江乡以西以南就是江心坡。江心坡泛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被台湾称为中国领土。本地区明代以前为孟养土司(部落)的边远地带,明代属孟养土知府的边远地带。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东吁王朝良渊王占据了孟养土知府。清初再度归属中国,乾隆后又归属缅甸,但一直未有现代意义上的划定边界。
中缅争议的江心坡,是上述江心坡的东北部分,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的狭长地带,北起西藏察偶,南到缅甸尖高山,长约一千公里,阔约两百五十公里,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属于原始密林、稀有人烟的地带,以往中国与缅甸均未有明确的管理记录。
对这一区域的归属,中国的地图标示也不一致。在可收集到的地图中,最早的一张是清朝道光二十九年由清政府出版的《皇朝一统舆地图表》,中缅未定界,标在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脉处。第二张是清朝光绪二十九年,经京师大学堂审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未定界也标在高黎贡山脉处。第三张是民国六年出版的《中国新舆图》,此时英国已侵占片马,这张图将未定界位置西移,把高黎贡山脉以西的江心坡标在了中国一边。第四张是民国二十二年丁文江、翁文灏绘制,但行政总图和云南省分省地图有有差异,总图未定界以尖高山为起点,沿恩梅开江一直向北;云南分省图则以尖高山向偏西北,把江心坡一分为二。第五张是一九四二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修改后的地图,当时的国民政府被迫与英国殖民当局签订了一个边界条约,中国丢失了四分之三的阿瓦山区,即边界的“一九四一年线”。为掩饰在新签订的条约中所造成的损失,而把北段的未定界再次西移,划至枯门岭(克钦山)。至此,在民国三十年间,将边界由清代的高黎贡山脉外移,越过恩梅开江、江心坡、迈立开江直达枯门岭(克钦山)。而民国政府的有效管制区域,始终在高黎贡山脉以东,及以西的少数地区,如独龙江流域、片马等村寨,其余地方地偏人稀、尚未开发、交通闭塞,整个地区包括片马等村寨,实际被英属印度及后来的缅甸占据。
占领缅甸的英国当局,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并在1894年签订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中,明确了中缅疆土的划分,但对本段的边界线留下了尾巴:“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定界线”。1911 年初,英国武装侵占片马地区,中国人民作出强烈反应,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片马、岗房、古浪仍属于中国,但却继续侵占。
中国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自元代开始,一直沿用土司制,即朝廷控制土司(部落首领),土司管理部落的办法。明代以后,逐步推行了“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也有部分土司被委任为土知府,但改制并不全面,江心坡地区未设流官,仍由当地土司掌控局面,部分土司并不与中国政府同心同德。片马事件后,英国就收买当地土司,准备侵占怒江流域。为防止英国的侵犯,1912年,云南省政府设立菖蒲桶、上帕、知子罗等殖边公署,落实流官制度,掌理当地行政事务,控制了怒江地区的形势,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后来,这几个地方改设为云南省的贡山县(菖蒲桶)、福贡县(上帕)和泸水县(知子罗),这些政府驻地都在高黎贡山以东,现在的边境也是这几个县。试想,若清廷、或民国政府在江心坡地区,也能设立若干政府管理机构,江心坡就难以被缅甸占据。
地图上面的红圈区域,就是“江心坡”。
南坎
中缅边境中段,从尖高山至南定河,与我国保山市的腾冲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市、芒市、临沧市的龙陵县、镇康县和耿马县接壤。
中段缅方土地,原来也是中国的领土,明代属孟养土知府,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并入缅甸。1886 年签订的《中英缅甸条款》,明确了双方疆土的划分和勘定了边界。
但是,英国不经中国同意,强行在我方土地上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后强迫清政府于一八九七年,签订第二个中缅边界条约,英国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一块中国领土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个地区的“永租”关系。
这块领土就是南坎,也叫猛卯三角地,位于南碗河与瑞丽江汇流处,紧邻我方瑞丽市和芒市,勐卯是瑞丽地方的古地名,涉及的面积约有二百二十平方公里,主权属于中国是中英双方条约确认的。但是,南坎是没有租期的“永租”关系,与丢失国土有何不同!
"汉化"的果敢
南坎现在属于缅甸掸邦。在这块土地的东南方,则是掸邦果敢第一特区,西邻萨尔温江,东靠中缅中段边界,面积约0.52万平方公里(有说1.0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市的龙陵县接壤,中缅国界线长达250公里。
果敢特区人口约15万人(2004年),其中汉族9万,华侨4万。通行汉语西南官话,同时流通缅元以及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临沧区号“0883”,尤其是中国与果敢之间的电话通讯,如同国内电话一般,是不收国际漫游费的。电力也是中国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果敢老街变电站输送。果敢特区的首府是老街,老街距我国边境县临沧市镇康县县城南伞镇仅7公里。
这块汉族人聚集区的形成,与明、清朝代的变更有关。明朝时期,汉族人大批涌入云南,部分人就来到果敢。明朝末年,南明政权向西南方败退,许多汉人随着明军移入云南,后被清军追杀,被迫进入果敢等部落地区。其中迁入的一户杨姓人家,成为地方势力,他效仿附近土司的作法,统治当地的民族。1840年,杨国华因为捍卫中国边防有功,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成为大清朝廷认可的汉人土司政权。
英国吞并缅甸后,同时将缅甸北方各土司纳入英属印度统治,包括果敢土司。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
缅甸独立以后,奈温独裁统治时期,实行排华政策,禁止使用中文和汉语。当地华人为维护自身权益,将民族名称由汉族改为果敢族,将汉语改名为果敢语,将中文改名为果敢文。
果敢紧邻云南省,果敢首府老街距云南镇康县县城只有短短的七公里,奈温当局的行径,怎能阻隔果敢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上面地图的红线方块区域,就是“果敢”所在位置。
一九四一年线问题
中缅边境南段,从南定河至南卡江,与我方临沧市的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的西盟县、孟连县接壤,阿瓦山区就在这一段边界上。
整个阿瓦山区,原为中国的领土,西汉就进入了中国版图。明代属孟连长官司,清代属孟连宣抚司。1886 年签订的《中英缅甸条款》,也明确是中国的领土。
这里一直居住着勤劳的佤族人,他们长期过着部落生活。英国的军队从来没有到达这个地方。
一八九四年和一八九七年,中英两国先后签订的两个条约,对这一段边界都有一些规定,但条约文字实际上只是指出了边界的大致走向,内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无法落实,这样边界勘定遂被拖了下来。
英国对中国南部,早有侵占之心,企图挑起事端,越过边界,入侵云南,最终导致了“班洪事件”的发生。阿瓦山班洪地区,有中方开采的炉房银矿,清初后开设银厂,年产纯银13万两。英国的“缅甸有限公司”试图也在该地开掘银矿,遭到当地班洪、班老等佤族部落的反对。1934年1月,英军2000人入侵班洪,强行采掘矿砂。而班洪、班老部落首领联合阿瓦山地区17个部落统一抗英,得到云南省政府及全国人民的支持,抗英义勇军击败了英军,收复了洪班地区,迫使英国政府重新坐到谈判桌前,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几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取得外援物资的滇缅公路经过此地。1940年,英国封闭滇缅公路,向中国政府施压。中国当局迫于对日形势和英国的压力,于1941年与英国换文,为中缅边界南段划定了界线,这条界线称为“一九四一年线”。根据这条线,阿佤山地区约3/4的土地划给了英属缅甸,其中包括班洪、班老的部分地区;而中国只保留了阿佤山区的1/4。然而,这条线尚未勘定,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一九四一年线” 又作为未定界延续了下来。
中缅边境东段,南卡江至中缅老交接点,与我方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景洪市、孟腊县接壤。现有的边界,就是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划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认为:中缅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长期侵略政策所造成的。现在,两国都已经取得独立,都在努力为本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两国又是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我们都珍视自己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利益,都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各自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利益。
按照“争取世界局势的和缓,争取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我们的邻国和平共处”的原则,进过反复协商,双方达成以下方案:在北段,缅甸将片马、岗房、古浪三处各寨交还中国,其余地段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流向怒江、瑞丽江、太平江的流域属于中国,流向恩梅开江的流域属于缅甸。在中段,中国放弃对勐卯三角地的主权。在南段中国同意以“一九四一年线”为划界基础,缅甸同意将“一九四一年线”西的班洪、班老部落土地交给中国。顺利完成了中缅边界划界事项。
中国放弃的勐卯三角地面积220平方公里。缅甸交出的片马、岗房、古浪153平方公里,交出的班洪、班老部落未查到土地面积数字。估计中国放弃的土地面积,与收回的土地面积基本相等。
1960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有关边界的所有未决问题,在条约中都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解决。
缅甸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完成边界划界的国家,它彰显了中国政府划界的原则:重申以往的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仍愿以不平的条约为划界基础;以双方平等、友好协商、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边界划分。已成为中国与邻国解决边界纠纷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