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看了电影《大鸿米店》。是根据苏童的小说《米》改编的电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片后字幕上的一句话:“大鸿米店的这场风波,只不过是整个旧中国一个毛孔里滴出的血。”它是一出悲剧,充满着人性的罪恶。
在旧中国的一个小镇上,土霸横行。因为洪灾,五龙随着难民逃进城里去谋生。大鸿米店的冯老板见其忠厚、肯吃苦,就收留他做了店里的伙计。冯老板有两个女儿——织云和绮云。织云是土霸头子六爷的女人,怀有身孕后却面临被弃的局面。且其生性淫荡,与多个男人有染。她对五龙是百般挑逗、诱惑。绮云则是保守过甚,她对五龙恨之不已,极尽奚落、侮辱之能事。五龙处处感到自尊的丧失。五龙做了冯家的上门女婿,就决定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全拿回来。他开始在冯家作威作福,开始背着冯老板和六爷合作。冯老板和织云决定除掉五龙,不料五龙竟然死里逃生。复仇的火焰让他性情大变,他不仅强暴了绮云、气死了冯老爷。还设计除掉了土霸头子六爷。备受侮辱的绮云再次雇人杀五龙。终获成功。
织云的性格是软弱的,有着妩媚的外表。绮云的性格是孤傲的、强悍的,有着蛇蝎般的心肠。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无独有偶,这两部作品竟是相同的乡下人进城的题材。五龙和祥子一样,初来城里时朴实、勤劳,有着乡下人的美好品质。却在一系列黑暗的压迫下,一系列利益、美色的诱惑下,渐渐丧失了本性。电影中特别表现了五龙初到城里见到死人的那种惊慌的神态,可到最后,他却变得残暴不已,麻木不仁了。
但明显不同的是,祥子的堕落是随着自尊的减弱,个人奋斗的失败而一步步走向黑暗的。五龙的堕落则是在极大自尊心的驱动下,逐渐丧失了人性善的一面,疯狂地表现出了人性恶的一面。祥子的目标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城里人。五龙的目标则是做一个踩在城里人头上的乡下人。祥子用乡下人的朴实去追逐一个个希望,直至全部破灭。五龙则是用城里人的手段去报复城里人,直至身死人手。祥子最后成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废品,麻木不仁。五龙则成了社会高层的危险品,冷酷无情。
城里与乡下固然是两重天地。但城市就真的应该成为人间炼狱吗?城里人就应该天生有鄙视乡下人的情绪吗?城里人与乡下人绝不是敌人,是太多的道德漠视、太多的法律漏洞让社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和谐秩序。
如果能有同情心,能有关怀,而不是勾心斗角。像五龙,像祥子这样本来忠厚的人又怎会走向堕落。真诚的关心让每一个在城里奋斗的人感觉到温暖,是多么的不易而又是那么容易。
如果能有法治,社会就会有公平。如果法制能够健全,公平就会普及。提供机会,让乡下人能公平地与城里人竞争,则不会有这么多的仇恨。加强法治,依法打击黑暗势力,才不会有如此多的非人性的迫害。
我同情祥子,他是个十足的弱者。我对五龙首先是恨,许多罪恶的事他都忍心干了。其次是同情,如果不是城里人对他的奚落、偏见、愚弄、压迫。他又怎么可能走到这一步。他也是受害者,也值得用心去聆听他的感受。
电影的画面古朴、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时代和地区文化色彩。那窄而长的雨巷,高入云天的檐角,厚厚的青石板路,奔腾的江水。这一切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塑造了保守的、昏暗的典型环境,对于塑造保守、狡黠的典型人物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电影又极好地利用镜头切换的蒙太奇手法,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几方面对同一事件的施受心理反映的淋漓尽致。一方面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另一方面,对于凸显主题,展现人物丰满的性格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整部电影描绘苦难与罪恶,让人痛苦、压抑。我们在无数个如果与假设中呼吁爱的关照与理解,呼吁平等与尊严。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人文关怀。
在现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我们不得不渴望并呼吁这样的人文关怀,没有人爱杀人,没有人情愿冷酷。对善的追求由这部作品传达出来,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
据说,这部电影其实早在95年就拍好了,却一直因为触及敏感问题而没能上映。直到7年后才正式上映。90年代或许还不觉得城乡矛盾的严峻性,看看现在吧!问题的严重性或许不会像电影中那么夸张,却也压抑得人难受。现在,这样的作品也渐渐多了起来,也许这部影片没获得多少赞誉,却实实在在是醒世的夜半钟声,悠远而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