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语段集锦附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语段集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水)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3、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5、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分)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
2、 找出上述文字中三组对比的内容(3分)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羞耻
C.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D.士大夫之族族:一类

2、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灵异者
D.何为其然也
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
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
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等

4、翻译以下文言句子(每题3分,共9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解释下而加点的词语。(4分)

⑴正襟危坐___________⑵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

⑶山川相缪___________⑷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托遗响于悲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方其破荆州其皆出于此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侣鱼虾而友麋鹿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而今安在哉?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赤壁赋》中,苏轼写到曹孟德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五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得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B.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鱼柴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屡次得到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子愀然

  抱明月而长终 何为其然也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B.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不同。

  3.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悟言一室之内

  C.甚矣,汝之不惠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4.下列诗词句不是上文作者的一项是 (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5.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分)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分)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分)

              六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倾壶而醉 .倾:倾尽,全部倒出

B.缘染溪,斫榛莽   缘: 攀缘,攀登.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

D.引觞满酌 . 引:举,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B.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游于是乎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萦青缭白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泣孤舟之嫠妇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小学而大遗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到“始指异之” ,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始”字虽似平常,实则别具匠心。

B.作者登临西山,并没有客观介绍西山自身,而是以独特的角度写出西山之外所见,在周围景物的映衬比较中显示西山的高大。

C.文中两次写到满酌而卧,第一次是往日游览时的满酌而卧,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是游西山时的满酌而卧,此时的作者虽然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但从“颓然”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抑郁的心情仍然笼罩在作者心头。

D.古代诗人常用叠字摹态状情。柳宗元在本文中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如“施施”摹态,“漫漫” 状情, 不仅仅写出了作者若有所失的外观, 更反映了他当时愁闷无聊的心境, 形象生动, 含意深厚。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分) (2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分) (3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 分)

               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①始指异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穷山之高而止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蚓无爪牙之利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④⑥D.③④⑤

2.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居是州,恒惴栗

惴栗:

②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岈然: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然后:

④游于是乎始

于是: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

4、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2分)

                                      

                  八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隙:暇,空闲的时候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回:曲折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覆盖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 )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3、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用。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答: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语段集锦(附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3分)
答:

附答案:

1、D
2、B
3、C
4、C
5、⑴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分)
⑵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分)
⑶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众人:一般人。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这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都表转折。C指示代词,那些,指书/人称代词,他们,他们的。D介词,对于/介词,向。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ABD三项都是倒装句,其中A状语后置,B定语后置,D宾语前置,C无特殊句式。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C项《劝学》选段中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⑴句中“而”表转折,译为却。⑵句中第一个“圣”译为圣明的,形容词;“为”译为成为;第二个“圣”译为圣人,名词;第一个“愚”译为愚蠢的,形容词;第二个“愚”译为愚蠢的人,名词;“其”译为大概。⑶句中“之”译为他们,第一个“其”译为他们,第二个“其”译为那些。(3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惑:糊涂 不凿:不屑一提
2.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句读之不知,师焉"和"惑之不解,不焉"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①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那么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②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1.B(应解释为“以……为羞耻”)14.D(宾语前置句)15.C(应为从反面论证)
2、(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2)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3)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自这吧?

1.解释下而加点的词语。(4分)

⑴正襟:整理衣襟 ⑵泣:使……哭泣⑶缪:连结、盘绕⑷属:劝酒

2.C(A到,在;向B他;表猜测语气 D并列;顺承)

3.B(都是定语后置;A状语后置 C被动 D宾语前置)

4.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

5.同在赤壁,由地而人;月明星稀,由景而人;孟德盖世英雄,而今不在,况吾等渔樵之人,由情而人

1、B(捕鱼、打柴,动词) 3分

 2.D(而,表并列;表修饰。然:形容词词尾;代词,这样) 3分

  3.A(宾语前置句,B.状后,C.主谓倒装,D.状后) 3分

  4.C(辛弃疾) 3分

  5.文言文翻译

  (1)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3分

  (2)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3分

  (3)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2分

1.B 缘:沿着

2.C C 项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 。A 项:表承接关系;表转折,但。B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D 项: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于” ,译为“对” 。

3.D D 项中的“小” “大”与例句中的“青” “白”都是形容词作名词。A 项中的“耻”是意动用法。B 项中的 “泣”是使动用法。C 项中的“西” “东”是名词作状语。

4.C “但从‘颓然’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抑郁的心情仍然笼罩在作者心头”错误。西山之巅,一览雄浑景色,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中,感到超脱而旷达,忘却了 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

5. (2 分) 我攀缘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箕踞”1 分, (1) (“遨”1 分。 ) (2) 分) 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飘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3 “纵” 、定语后置“万 顷之茫然”各 1分,能翻译大致意思给 1 分) (3) 分) (3 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自、 则”、宾语前置各 1 分,能翻译大致意思给 1 分)

1.B

2.惴栗:忧惧不安

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然后:这样以后

于是:从此

3.自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不同常态的山水,都是我所享有的了,却未曾知道西山奇异独特。

4.第一层,总结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第二层,映衬作者与众不同,超世脱俗的的性情。

1、C
2、B
3、B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2950.html

更多阅读

201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 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201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阅读一、(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

高一开学语文第一课 高一的第一课

认识高中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 习惯和 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答案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答案)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训练一 一词多义1.下列对加点词“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路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C.于

海量阅读心得体会 第17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5)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课堂教学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一帮一等多种组织形式。低年级 小学生读书时错别字很多,读破句的现象也很普遍,而且有的学生教十遍八遍还 是学不会,这样就要充分发挥"

声明:《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语段集锦附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为网友成为黑暗中的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