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震泽古镇
从地图上看,震泽是江苏省最南端的一个乡镇,沿G318国道向西南6公里就是湖州的南浔古镇。它们都是环太湖旅游专线上的著名水乡古镇。
我们离开松陵镇垂虹桥,便把导航目的地设定为震泽镇。沿着常台高速、沪渝高速行驶不到30分钟就到达震泽出口。下了高速公路便是平坦的柏油马路,不一会就到了古镇入口。进镇的十字路口立有一块高大的太湖石,上面刻着“震泽”二字,旁边还有一段文字,仔细读来,原来是乾隆御笔题写的一首诗:
震泽天连水,洞庭西渡东。(指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
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
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五车指藏书,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酷爱藏书)
无疑是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为震泽写的一段广告词,读来令人神往。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因洞庭湖面积缩小,降为第三。现在是潘阳湖第一,太湖第二,洞庭湖第三)太湖有三个别称:具区、笠泽、震泽。震泽镇为什么与太湖同名呢?据明朝洪武年间窦德远编纂的《松陵志序》记载:“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距邑(吴江县城)西南九十里,有桥曰底定。”因震泽地处太湖下游,是湖水下泄通道,故河网密布,水域宽阔,是最能代表太湖湿地特点的水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再访震泽》中写道:“吴江号称中小湖泊全国第一”。因此,以太湖别称震泽作为镇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镇上,我们将“慈云寺塔”作为导航目的地。汽车驶过震泽大桥,在桥堍沿着一条 小路驶近河边,再顺着河边行驶不到一公里,路边一块巨石上刻着“文昌阁”三个大字。停下车来看,宽阔的河边立有一座三层楼阁。走近楼阁要经过一座石桥,名“状元桥”。楼阁底层正面两根柱子上挂有楹联“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上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这虽是一副经常看到的老对联,但用这文昌阁上
恰也非常合适。
文昌阁大门关着,不得进去参观。文昌阁门前是一片花岗岩平台,站在平台上刚好看到对岸一座黄墙黑瓦的寺院和高高耸立的宝塔。因近处有一座水闸遮挡,寺院面貌看不大清楚。我们便走下花岗岩平台,沿着河岸边的小路走近细看。
刚走过水闸,便看到如彩虹般横跨两岸的一座古桥,古朴高耸的桥身与对岸的古寺古塔相映成趣。平静的河面上倒映出一个桥洞,远看犹如一轮满月。桥洞里一艘木船正缓缓驶来,不时传来船上游客的欢笑声。我突然想起央视广告节目中吴江的旅游广告就是用的这幅画面。水乡震泽真是名不虚传。走到桥堍,见桥头立一块
石碑,上刻“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禹迹桥”。原来这就是禹迹桥,与明代《松陵志序》上“禹导水源”的说法完全吻合。
有介绍说,禹迹桥下的河一头连着京杭大运河,一头通向市镇。河的名字叫“頔塘河”,頔(音迪)是美好的意思。充分反映震泽人对河水的依存度和亲密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再访震泽》中写道,“早在三十年代,我在开弦弓村作调查时,就曾跟着村里的船来到震泽。”“每天有来自镇周围十几里的几十个村庄的数百条航船塞满震泽的市河。”那是何等繁华的水乡景象。当然,我们到震泽时只看到数条游船载着游客在河面上轻轻荡过,那是因为现代的震泽人已经不靠木船出行了。不过在清澈的頔塘河边,还是能看到妇女蹲在水码头上淘米、
洗菜。
我们踏着一级级古老的石阶,走过“禹迹桥”。刚下桥便看到一块石碑,上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塔”。抬起头来仰望慈云寺塔,那是一座五级玲珑宝塔,六角飞翘,八面临风,戗角悬铃,风吹叮当有声。本想参观一下宝塔,但见
慈云寺山门关着,只得折向宝塔街上走去。
宝塔街是一条沿河老街。一条东西向的对面街上布满老屋。虽然,现在街上的商铺不多,但一间间连在一起的木排门,便能使人想起它过去的繁华。看得出来,老街近年来整修过,街道上保持平铺的长条形麻石,显得古朴而厚实。条石下面显
然增加了排污管道和水电管线,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每家每户的房屋仍保持着高低错落,前后参差,粉墙黛瓦的特色。老街上原有的古巷、古弄大都得到了修复,在巷口建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有引人入深之意。老街中段保留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那是震泽古镇坐行经商的大户人家。现已修葺一新,每天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頔塘河边停泊着几只小木船,似在等待乘兴而来的游客。虽然那天古镇上的游客并不多,显得有些清静。但在宝塔街上走过一遍,便会发现古镇上的人正在努力向着水乡旅游的方向发展。对岸几个木工正在加紧打造
新木船,以期迎接接踵而来的游客。还看到几个年轻人行走在老街上,对破旧的房屋指指点点,一边说,一边作记录。看来震泽古镇的复建工作尚在完善之中。可以想象,用不了多少时间,一座配套齐全、与太湖别名相称的水乡古镇将呈现在中外游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