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对基于经验主义的归纳法进行了系统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成为科学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对此后科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波普尔是一名坚定的实证论者,他毕生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知识如何增长的方法。以下简述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背景、思想,并做简单评价。
1.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背景
1.1归纳法
在波普尔提出证伪思想之前,基于经验主义的观察-归纳法一直是在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归纳法的原理是“从特殊陈述中引出一般规律”,即通过重复的观察,证明某种理论的有效性(verification)。例如,如果观察到1000只羊是白色的,则根据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得出“羊是白色的”这一规律。
1.2休谟怀疑论
要讨论波普尔就不能不提到休谟,虽然两位哲学家所处的时代相差两个世纪。波普尔认为休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智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其著作中曾反复提到休谟的怀疑论,并将归纳法的问题称为“休谟问题”,他对休谟的思想加以有保留的肯定和大胆的开拓,自称是在休谟的怀疑论上挖到了宝藏。
休谟对归纳法在18世纪对归纳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归纳法存在两个问题:逻辑问题和心理学问题。逻辑问题为,从经验(experience)过的[重复]事例退出没有经验过的其他事例[instances](结论),这种推理我们证明过么?休谟认为不能,不管重复多少次。休谟的心理学问题为,然而,为什么所有能推理的人都期望并相信他们未曾经历过的事例同经历过的事例相一致呢?休谟认为是出于习俗或习惯,没有这种习惯人类无法生存。由此,休谟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
1.3实在论
波普之所以没有流于唯心主义和怀疑论,在于其对实在论的信仰。实在论,按照康德的说法,即认为存在先验有效的因果原则。与此相对应,唯心主义的最典型最简单的论断是,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梦想。
波普认为唯心主义和实在论一样,都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因此波普支持实在论的论述更多是形而上学的。波普尔曾提到,他看待知识问题的态度与别人不同,相比的可靠性和可证明性,他更关心知识的增长,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波普尔的实在论立场。
2.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思想简介
波普尔认为科学、哲学以及理性思维都必须从常识出发,这并不是因为常识是可靠的出发点,事实上,波普尔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可靠的出发点”(他指出笛卡尔等人对可靠出发点的追求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知识决不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种背景知识。常识虽不可靠,却可以充当这种背景知识,成为探索知识(注意,不是获得真理,波普尔认为我们只能是真理的探索者,而不是真理的占有者)的基础,因此追求知识就是对常识加以批判(波普尔反对对常识不加以批判的常识知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就是大胆地猜想并巧妙而严格的尝试反驳这些猜想的方法。
科学的目的乃是为了解释,然而波普尔否认终极解释的存在,他认为真理只具有“似真性”,即一个理论与另一个竞争理论相比若解释力更强,则称其具有更多的似真性。由此,波普尔提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似真性。相应地,知识的增长都在于修改以前的知识——或者是改造他、或者是大规模的抛弃它。
在“批判是接近真理的唯一可能”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其核心思想即“真理不对称性”,他认为真理不能证实只能证伪。其主要理由为,一,规律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对象却是无法穷尽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二,证伪主义避免了教条主义,能更好地检验错误理论。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同时应注意,波普尔认为对现有理论修正应该遵循保守主义和简单化原则。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无法对一条规律的本身进行验证,除非它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如果要检验假设H1,就必须成立与其相反的假设H0,通过对H0的证伪,就可以说明H1是正确的。
波普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积累的模式:P1→TT→EE→P2,人们首先提出问题1,并提出尝试性理论tentativetheory),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errorelimination),并产生新的问题2。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质变。波普尔还专门提到,同一个问题可以也应该尽可能提出多个TT及相应的EE,并得出各自的P2,以有利于知识的增加。
波普尔将其证伪主义应用于政治哲学,提出开放社会的概念,反对权威主义。他认为不存在完美的政治制度,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接受“证伪”的挑战,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才有可能成为进步社会。
3 简评波普尔证伪主义
3.1 波普尔对经验主义和归纳法的否定
虽然波普尔是针对归纳法的 弊病提出了证伪主义,然而归纳法和证伪法并无矛盾之处,两者都是通过对现象的把握得出结论,区别在于,前者追求通过对重复现象的观察得到规律,后者追求通过对个别现象的把握来确保规律的纯洁性。两者思想不仅不矛盾,而且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真理的建立总要经过反复归纳和证伪的过程。波普尔知识不能起源于虚无,必须通过对常识进行批判来获得知识,这种常识往往需要通过归纳得来。可以说离开归纳法,证伪理论也寸步难行。
波普尔质疑经验主义的绝对化和教条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避免教条主义的关键不在于采用何种方法,而在于对所获得的知识所持的态度。能够确保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的是波普尔提出的真理“似真性”原理。只要坚持真理的似真性原理,并不断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去进一步证实或证伪一种理论,即使这种理论是通过归纳法获得的,也同样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不能被武断地判断为伪科学。
3.2 波普尔的证伪方法
波普尔曾提出,科学、哲学以及理性思维都必须从常识出发,知识决不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种背景知识。常识就是这种背景知识。如果某一领域存在大量未经检验的常识,或理论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采用证伪方法来检验常识和已有理论,来获得知识就是适宜的。然而若是一个新兴领域,不存在常识性知识,学术界也尚未建立一定的理论,这时候提出的H0常常缺乏常识性基础,而仅仅是专为作H1的对立面而提出的,证伪方法就失去了其核心的批判性,和归纳法没有本质区别了。这时候采用证伪法已经不是波普尔所提出的:巧妙而严格的尝试反驳大胆猜想的科学方法,而更接近通过经验的重复来得出结论的归纳法,区别仅仅是程序上的。对归纳法的片面否定造成了对证伪方法的滥用。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波普尔理论的提出在其所在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提醒研究者在科学大繁荣后克服绝对主义,保持怀疑精神和谦虚态度,对现有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积极批判,为学术研究赋予了新的活力。然而,若是对波普尔的理论和方法持绝对看法,这恰恰有悖于其核心的批判精神。
4. 结语
波普尔196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次演讲时曾提出“云与钟(Cloud andClock)”的隐喻。“云”象征没有秩序的、不规则的、难以预测的事物,而钟则象征秩序井然、规则的、且可预测的事物。他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使得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得以解释,“所有的云都是钟——甚至最阴沉的云也是钟。”波普尔对科学保持信仰和热情永不过时。
然而展望未来,更重要的不是归纳法和证伪法,而是分析还是综合。学术界鼓励研究者从事物的各个侧面、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去开展研究,从已有文献中找出蛛丝马迹来做更加深入的分析然而,却很少鼓励学者统观全局,对知识做系统性的梳理、理论框架的搭建和前瞻性的瞭望,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握所有学科,或一个学科的所有分支,甚至是一个分支的所有课题。学术大家越来越少,学者越来越像工匠。
这种现象早已存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许多科学家只见树不见森林的问题。几十年前他曾毫不客气地说,任何一个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复杂,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进则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气。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盛行的实用主义让问题愈演愈烈,造成了学术界的短视和大量资源浪费,甚至对威胁人类的危险的忽视。
这也许不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所能解决的,但是波普尔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将永远推动科学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