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交流的需要,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古今中外,有着太多功底深厚的语言大师,像古希腊的德谟斯梯尼,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们,后来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舌战群儒,伐魏时骂死王郞。至于到了近代,不管是历届美国总统,还是孙中山、周恩来等革命家,无不以语言为武器,纵横捭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也难怪上个世纪,美国人要把原子弹、美元和舌头称为自己国家的三大法宝了。
其实,往小里说,语言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会不会说话,用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说话,更是不容小视的问题。
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人更通俗地说“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起来,也能把人说得跳起来”。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能把人噎死”,会说话的人,一番话“能把死人说活”。
但不管怎么讲,说话的目的都是为了“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一般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口齿要清晰。尽管不可能像梅兰芳唱戏一样字正腔圆,也要务求出已口达于别耳时不致于产生岐义,或者因为别人没有听清楚而不得不再重复一遍,那样,既浪费时间,又给人不好的印象。当然,口齿清晰有时候不是天生的,是锻炼的结果。除了平时在与人对话时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外,还可以经常地朗读一些文学作品,接触的语言材料多了,口齿得到了锻炼,就不会在说话的时候含糊不清,影响别人理解。
其次,注意说话的节奏。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来调整。有些人习惯性地快,因为语流的关系,有些字便好像被省略了,别人听不清楚。当然太慢了也不好,容易让人着急。
再次,想清楚以后再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话实际上是反映一个人内心的东西的。如果思维混乱,语言当然不会有条理。有的人心直口快,也就是所谓的“说话不经过大脑”,这样不但有时候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还可能会得罪人,因为未经考虑充分的意思说出来,会有漏洞,在特定的语境中是会让人产生误解的。因此,一方面要慎言,另一方面要训练敏捷的思维。
最后,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也就是要充分考虑说话的对象,看清楚所处的场合,瞅准说话的时机。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的听,效果会不一样;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说,又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一句话,什么时候说,或许会大相径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一张 名片,代表着人的形象。话说得好不好,得体不得体,直接影响交际和事业,所以,要从平时的细节入手,务必学会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