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人——俄罗斯血雨腥风铸就的悲壮兵团 欧陆风云4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俄罗斯血雨腥风铸就的悲壮兵团

(重读《静静的顿河》深有感触,搜索有关哥萨克的一些资料以飨同好)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而是一种军事团体。其成员主要是斯拉夫人(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特别是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少数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概括地说,哥萨克就是一个以俄罗斯人为主体和少量其他民族的人构成的社会群体,简称“族群”。

“哥萨克”一词首见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语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萨克人”这一称谓。关于哥萨克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的历史早于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

14世纪初,古罗斯和波兰-立陶宛的贫苦农民由于无法忍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开始大量南逃。

早期的哥萨克主要从事帮工或在边境服役,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了求生存、御强敌,他们结成团伙打家掠舍、劫富济贫,在黑海和亚速海一带的哥萨克则成为海盗。顿河哥萨克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幅大型油画,描写的就是哥萨克海盗满载俘虏和战利品归来的情景。

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初,这些分散的“自由民”为了对抗封建国家的压迫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南部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带出现了由贫苦农民组成的,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名为“自由哥萨克”的自治村社。

哥萨克人——俄罗斯血雨腥风铸就的悲壮兵团 欧陆风云4哥萨克人

16世纪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继建立了哥萨克军事州,从而使流动性极大的哥萨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他们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哥萨克开始从事捕鱼、狩猎、养蜂和采盐等生产活动,后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

时代的骄子,战争的宠儿

15世纪中叶,南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对斯拉夫国家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这时,在抗击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进犯中捷报频传的哥萨克名声鹊起,成为波兰公国和羽翼未丰的莫斯科大公国在同南方异族的征战中越来越倚重的力量。正是这个时期在组织结构、军事风格、宗教信仰、民族特点、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上奠定了哥萨克未来发展的轨迹。

在16----17世纪上半叶,对哥萨克鞭长莫及的俄国统治者为了利用哥萨克的力量保卫边疆,向其提供战斗装备、给养以至军饷,例如早在1618年沙俄政府就开始向顿河哥萨克发放军俸。随着军事活动在哥萨克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增,战利品和俸禄成为其重要的生活来源,但却在相当程度上迟滞了当地区经济的发展。

唯一蓬勃发展的是酿酒业。这是因为它对于嗜酒如命的哥萨克来说犹如空气、粮食和水一样不可或缺。如果说俄罗斯人均饮酒量位居世界第一,那么哥萨克人则据俄罗斯人之冠。

18世纪哥萨克的葡萄酿酒业蓬勃兴起,到了19世纪已名扬四海。1883年仅在顿河地区就有8000多个葡萄园,年产葡萄酒近25万普特,1901年发展到11600多个葡萄园,年产酒44万多普特,短短14年产量增长了近一倍。该地区的齐姆良斯克、拉兹多罗斯克和麦利霍夫斯克三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酿酒中心。

哥萨克军不仅拿着御赐俸禄、免交土地税,而且在18世纪初以前拥有相当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权,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享有最多特权的群体,但这种特权是哥萨克以为沙皇效力为前提,以生命及和平生活为代价的。

18世纪初,随着沙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从彼得一世起全面加强了对哥萨克的控制和利用。

哥萨克作为有组织的军事团体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形成了顿河、库班、捷尔斯克等11个主要军事分支,此外还有建于1917年的叶尼塞哥萨克军和雅库特哥萨克军等若干较小的军事分支。

哥萨克这支在内忧外患中拚杀出来的骁勇之师在沙俄统治者的扶持和利用下,在西起黑海、亚速海,东至黑龙江、太平洋,横贯欧亚大陆一万余公里的广袤疆土上迅速拓展着,到20世纪初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300万俄亩土地(约合5780万公顷),440万哥萨克,辖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庞大的军事集团。

独具特色的军事体制

俄罗斯地域广阔,分散在各地活动的哥萨克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各地哥萨克军首领,即阿达曼是该军及其统辖的哥萨克军事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州下辖若干村镇,其最高首长也叫阿达曼,经由村民选举产生,约每三年选举一次。

哥萨克军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野战军,其主要任务是戍边和对外征战;二是内卫军,担任警卫和维持地方治安。其基本建制有团、营和百人队(相当于连),团的编制约600---900人。

在长期的征战中,哥萨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战结合体制。村民们平时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有战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出征者自备武器、马匹和干粮。

为了培养专业化的军事人才,各地哥萨克相继建立了军事学校。建于1869年的“哥萨克士官学校”是顿河哥萨克的第一所军校。该校学制为7年,学生毕业后或加入作战部队或选送到俄罗斯其他军校进一步深造。到1905年该校共培养出180名士官。除了这类专业军校外,还建有若干普通中小学军事学校。

血雨腥风铸就的虎胆雄师

一部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哥萨克人从最初的成群结伙、打家掠舍到后来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在其五、六百年的发展史中,战事几乎没有间断过。例如,顿河哥萨克从1552年参加伊凡四世夺取喀山战役到1920年作为军事组织被解散的368年间,仅大规模的战争战役就参加了24次,平均每15.3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战争打了26年。

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20世纪前半期俄国和苏联的所有战争,如彼得大帝发动的俄瑞北方战争、亚速海远征、克里米亚远征、波斯远征,两次俄波战争,六次俄土战争,仅20世纪头20年它就参加了三次战争,即俄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在和平时期,哥萨克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在漫长的俄国边界上守土戍边、保一方平安。

哥萨克之所以在腥风血雨的征战中所向披靡,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他们一样只为战斗而生,这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钢铁之师总是在最关键的战役中赢得关键性的胜利。他们以自己的鲜血、生命、勇敢和智慧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沙皇曾赐予其担任御林军的殊荣。

无论在沙俄还是苏联时期,哥萨克都是被授予锦旗和近卫军称号最多的部队。在长期征战中,哥萨克战将如云、群星璀璨,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顿河哥萨克军首领普拉托夫将军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人物。

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革命与反革命的厮杀中,无论红军还是白军,最能打仗的恰恰是哥萨克。最著名的则是传奇英雄、苏联元帅布琼尼,他指挥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所向披靡、威振四海。

在莫斯科的绘画艺术博物馆有一幅斯大林会见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高级将领的油画。哥萨克将军们那灭强敌于谈笑间、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只有站在这幅巨画面前时,你才能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做“史诗般的英雄”!

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俄社会底层的哥萨克具有先天的反抗性,为了追求自由,他们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价值取向既包含反抗专制统治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因此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多有冲突。哥萨克人从不主动与人为敌,不寻找敌人,而是寻找朋友。能赢得哥萨克人尊重的不是武力,而是勤劳、勇敢和智慧。

哥萨克是为别人征战的雇佣兵。只要有战争,他们都愿意去。不管对方是对是错,为了谁。他们总是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骁勇善战,难于控制。他们需要大把大把的钱,把亲人和孩子都留在家里。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上了战场。哥萨克不畏惧死,死前要得到亲人的祝福。但就是在分别的时候,眼泪也不能让他们改变主意,战争就是他们的荣誉,不能打仗才是他们的悲伤。

在哥萨克身上,既有崇尚独立自由的可贵品质,也有忠于正教和沙皇的所谓的"哥萨克荣誉";既有起义反抗的光荣传统,也有温饱生活造成的保守与惰性。

有人说俄国的哥萨克就如同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浪人、中国的侠客一般,其实这些比喻都不太恰当。俄国的哥萨克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有共同特征的社会文化群体,它在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境内存在了大约500年。

熟悉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人,对“哥萨克”这个名词都不会陌生。“哥萨克”们桀骜不驯,天性自由,粗犷强悍,嗜酒如命,是令人向往的充满异国风情的英雄,但同时又是令人恐怖的刽子手,是沙皇镇压革命的帮凶。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中国人熟悉的关于哥萨克的小说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巴别尔的《骑兵军》等,这些作品都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强悍的马上部落”。有人说俄国的哥萨克就如同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浪人、中国的侠客一般,其实这些比喻都不太恰当。俄罗斯的哥萨克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有共同特征的社会文化群体,它在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境内存在了大约500年。

俄罗斯“盲流”

“哥萨克”一词来自突厥语,是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的“绿林好汉”,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盲流”。15-17世纪在俄罗斯农奴化过程中,不愿为奴逃亡到边区去谋生的人,逐渐聚集成群,受西南部草原地带突厥民族的影响,养成了一种善骑射不受管束的有独特文化的认同关系。大量的逃农聚集在南俄草原一带。这些边区土地上的“自由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长期处于半军事状态。沙皇政权自然了解这种半军事体制的自由人集结数量巨大对国家的危险,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加之人口稀少,中央政权的管辖能力有限,使得哥萨克逐渐壮大。同时,统治者也需要这些勇敢、善于战斗的人来防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早期欧俄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对这些“草莽英雄”一般采取怀柔政策。

“哥萨克”的组织形式是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从17世纪起,哥萨克在草原占地从事农业生产已逐渐常规化,以自治的村社组织来耕种“什一税田地”,即1/10用于军事哥萨克的粮饷。组成自备武装的轻骑兵,到自己地盘以外地方抢劫、尤其是在河滩地段抢劫船队是他们的保留节目。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对外“自由”,对内“民主”,部落的各级盖特曼(头领)通过选举产生而不能世袭,对下负责而不受上面任命,并由这些人组成最高军事会议,战时统领军队、平时行使行政管理。这种军事化部落内部讲究严格地集体一致。

有奶便是娘”

哥萨克人具有打家劫舍的“绿林思想”和“有奶便是娘”的风格。在河滩地段打劫过往商船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哪一边的统治者剿灭力度加大就去投靠其他的统治者。这种朝秦暮楚的“骑墙”特点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成员多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也有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摩尔多瓦人,大都是不堪忍受本国政府的压迫才逃到管制力量薄弱的“三不管”地区。借助外力抗击宗主国是哥萨克的老传统,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哥萨克,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政治认同模糊,拉甲打乙、联乙攻丙,出尔反尔不足为奇。

哥萨克自身的历史十分复杂,哥萨克————各集团之间、农奴和哥萨克之间、哥萨克和政府之间、哥萨克与支持其力量的外国势力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驯服于某个政权,但是又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政治力量的支持,于是哥萨克的生存哲学便是游离于夹缝和边缘,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自由度。

犹太人的天敌

长期以来哥萨克一直与犹太人势不两立,他们虽同是缺乏国家认同没有归属感的流浪群体,但是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却有很大的差异和对立:犹太人强调读书做生意,有迫切的生存危机感,聚敛钱财,重视教育,犹太人把这种文化传统变成一种趋利性的商业资源;而具有尚武精神的哥萨克恰恰相反,他们蔑视财富、不重视教育、习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过着一种豪放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强盗生活。

没有自己祖国的犹太人在东欧各国从事当地人所不屑的商业、银行、管家等行业。因为在中世纪时期,教会不允许教徒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所以这一领域的从业者大都是犹太人,也大都比较富有。在俄罗斯传统中经商历来就不被视为正途,而犹太人从来都被视为在道德上、精神上和政治上非俄罗斯的异族,由此产生强烈的反犹排犹情绪。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充当急先锋的却是另一个与他们人数相当的少数群体———哥萨克。

17世纪中叶,在波兰和俄国第一次爆发沙皇主导、哥萨克充当急先锋的屠犹活动,在这次扫荡中有数万犹太人被杀。此后哥萨克的屠犹从未停止过。1905年遇刺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曾下达屠犹令,放纵其哥萨克骑兵在犹太人生活区烧杀掠抢。在沙皇政府命令下,屠犹成了哥萨克发挥本性和专长的“业务”。

用军刀铸就辉煌的哥萨克 哥萨克无疑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群之一: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民族个性 ----- 哥萨克不是正式的军队,却有着比正规军更强的战斗力 ----- 哥萨克不是一个国家,却进行着拓展国家版图的疯狂的领土扩张 ----- 哥萨克的历史不长,却创造了远比自身历史骄傲千百倍的辉煌 ----- 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哥萨克,在他们的血管里却涌动着欧亚多民族的血液

同吉普赛人一样,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军刀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千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哥萨克,就会使人想起苏联早期电影《克楚别依》和《夏伯阳》中响遏行云的史诗般的哥萨克英雄形象。在俄罗斯有不少反映哥萨克的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尤其是肖洛霍夫的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顿河哥萨克那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英姿,视枪林弹雨如闲庭信步的洒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在倒映着篝火的静静的顿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极具浪漫而富有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而是一种军事团体。其成员主要是斯拉夫人(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特别是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少数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概括地说,哥萨克就是一个以俄罗斯人为主体和少量其他民族的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哥萨克”一词首见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语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萨克人”这一称谓。关于哥萨克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的历史早于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从遗传学上看,他们同生活在高加索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突厥人有关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是公元4---5世纪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突厥人向黑海沿岸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民族大迁移中,以斯拉夫人和东正教为基础形成的;得到普遍公认的说法则是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哥萨克是在14----17世纪出现的“自由民”,是随着俄国农奴制的确立而形成的,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军事组织并在18-20世纪初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14世纪初,古罗斯和波兰-立陶宛的贫苦农民由于无法忍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开始大量南逃。早期的哥萨克主要从事帮工或在边境服役,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了求生存、御强敌,他们结成团伙打家掠舍、劫富济贫,在黑海和亚速海一带的哥萨克则成为海盗。顿河哥萨克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幅大型油画,描写的就是哥萨克海盗满载俘虏和战利品归来的情景。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初,这些分散的“自由民”为了对抗封建国家的压迫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南部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带出现了由贫苦农民组成的,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名为“自由哥萨克”的自治村社,16世纪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继建立了哥萨克军事州,从而使流动性极大的哥萨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他们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时期,哥萨克开始从事捕鱼、狩猎、养蜂和采盐等生产活动,后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 时代的骄子,战争的宠儿 15世纪中叶,南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对斯拉夫国家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这时,在抗击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进犯中捷报频传的哥萨克名声鹊起,成为波兰公国和羽翼未丰的莫斯科大公国在同南方异族的征战中越来越倚重的力量。正是这个时期在组织结构、军事风格、宗教信仰、民族特点、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上奠定了哥萨克未来发展的轨迹。(未完待续)

在16----17世纪上半叶,对哥萨克鞭长莫及的俄国统治者为了利用哥萨克的力量保卫边疆,向其提供战斗装备、给养以至军饷,例如早在1618年沙俄政府就开始向顿河哥萨克发放军俸。随着军事活动在哥萨克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增,战利品和俸禄成为其重要的生活来源,但却在相当程度上迟滞了当地区经济。哥萨克军不仅拿着御赐俸禄、免交土地税,而且在18世纪初以前拥有相当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权,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享有最多特权的群体,但这种特权是哥萨克以为沙皇效力为前提,以生命及和平生活为代价的。18世纪初,随着沙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从彼得一世起全面加强了对哥萨克的控制和利用。1722年沙俄政府决定,将哥萨克事务由外交委员会转归军事委员会管理。18世纪70年代爆发了震撼全俄的哥萨克农民起义之后,沙皇在对哥萨克实行怀柔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消减了它的自治权限,从而将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哥萨克作为有组织的军事团体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期,如俄罗斯南部地区的顿河哥萨克军和捷尔斯克哥萨克军等,但大多数则是随着18世纪上半叶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于19世纪中期陆续建成的。到20世纪初形成了顿河、库班、捷尔斯克、奥伦堡、谢米列臣、阿斯特拉罕、乌拉尔、后贝加尔、西伯利亚、乌苏里和阿穆尔等11个主要军事分支,此外还有建于1917年的叶尼塞哥萨克军和雅库特哥萨克军等若干较小的军事分支。哥萨克这支在内忧外患中拚杀出来的骁勇之师在沙俄统治者的扶持和利用下,在西起黑海、亚速海,东至黑龙江、太平洋,横贯欧亚大陆一万余公里的广袤疆土上迅速拓展着,到20世纪初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300万俄亩土地(约合5780万公顷),440万哥萨克,辖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庞大的军事集团。 独具特色的军事体制 。(未完待续)

俄罗斯地域广阔,分散在各地活动的哥萨克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各地哥萨克军首领,即阿达曼是该军及其统辖的哥萨克军事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州下辖若干村镇,其最高首长也叫阿达曼,经由村民选举产生,约每三年选举一次。哥萨克军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野战军,其主要任务是戍边和对外征战;二是内卫军,担任警卫和维持地方治安。其基本建制有团、营和百人队(相当于连),团的编制约600---900人。在长期的征战中,哥萨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战结合体制。村民们平时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有战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出征者自备武器、马匹和干粮。每个哥萨克的服役年限大约20年左右,如顿河哥萨克最初规定30年,1875年减为20年,1909年后又减为18年。哥萨克的男人实际上从15岁就开始了军事训练,但正式服役要从18岁算起:3年预备序列,12年作战序列和3年后备序列,36岁退役后转为民兵。 军官的选拔早期来自军士,条件是服役12年以上并经考察合格者。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军官素质不高。为了培养专业化的军事人才,各地哥萨克相继建立了军事学校。建于1869年的“哥萨克士官学校”是顿河哥萨克的第一所军校。该校学制为7年,学生毕业后或加入作战部队或选送到俄罗斯其他军校进一步深造。到1905年该校共培养出180名士官。除了这类专业军校外,还建有若干普通中小学军事学校。 这种平战结合的独特体制和军事训练与教育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哥萨克平时生产与战时出征的需要。 血雨腥风铸就的虎胆雄师 一部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哥萨克人从最初的成群结伙、打家掠舍到后来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在其五、六百年的发展史中,战事几乎没有间断过。例如,顿河哥萨克从1552年参加伊凡四世夺取喀山战役到1920年作为军事组织被解散的368年间,仅大规模的战争战役就参加了24次,平均每15.3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战争打了26年。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20世纪前半期俄国和苏联的所有战争,如彼得大帝发动的俄瑞北方战争、亚速海远征、克里米亚远征、波斯远征,两次俄波战争,六次俄土战争,仅20世纪头20年它就参加了三次战争,即俄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哥萨克有90个团参战。 在一战期间,哥萨克投入了164个骑兵团、54个营、30个特种步兵营、9个骑步营、179个百人队、78个五十人队、63个后备百人队和3.5个炮兵连,总兵力近30万人。

在和平时期,哥萨克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在漫长的俄国边界上守土戍边、保一方平安。如顿河哥萨克军镇守南部边界,捷尔斯克哥萨克军防守高加索一线,乌拉尔哥萨克军负责东南边界。为了抵御准格尔人的侵扰,于1808年建立了西伯利亚防线哥萨克军,并构筑了5条防线,其守卫的边防线由1787年的2400公里增加到1803年的5038公里。哥萨克所担负的守土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 。 哥萨克之所以在腥风血雨的征战中所向披靡,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他们一样只为战斗而生,这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钢铁之师总是在最关键的战役中赢得关键性的胜利。他们以自己的鲜血、生命、勇敢和智慧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沙皇曾赐予其担任御林军的殊荣。无论在沙俄还是苏联时期,哥萨克都是被授予锦旗和近卫军称号最多的部队。在长期征战中,哥萨克战将如云、群星璀璨,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顿河哥萨克军首领普拉托夫将军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在1812---1814年的抗法卫国战争中,他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莫斯科近郊博洛迪诺战役和进军巴黎的作战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令拿破仑这位打遍西欧无敌手的天才统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我的军队有这些哥萨克,必将横行于天下!”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革命与反革命的厮杀中,无论红军还是白军,最能打仗的恰恰是哥萨克。如邓尼金、高尔察克、克拉斯诺夫等都是著名的白卫军哥萨克将领;而红军哥萨克中也有众多战将,如前文提到的库班哥萨克将领克楚别依,乌拉尔哥萨克夏伯阳,以及红军顿河哥萨克骑兵军团司令弗?米尔诺夫将军和红军混成骑兵军团司令勃?杜缅科将军等。最著名的则是传奇英雄、苏联元帅布琼尼,他指挥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所向披靡、威振四海。哥萨克将军们那灭强敌于谈笑间、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概给人以极大的威慑。(完)

《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

17世纪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四世妄自尊大,自称是“一切皇帝的皇帝,一切统治者的统治者”,要求第聂伯河以西的查波罗什哥萨克归附于他,土耳其苏丹写信给查波罗什人,要求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共同反对俄罗斯。英勇善战的查波罗什人拒绝了苏丹的诱骗,并回信嘲笑他。

土耳其苏丹,你这万恶魔鬼和真正鲁芝弗尔(魔鬼名)的兄弟和朋友!

在魔鬼的名字下,你真是一个倒霉的骑士,魔鬼拉什么你们一群就吃什么,你是很难得到神灵保佑的。

你的头子我们不怕,不论在水上或陆地,我们都要打垮你。你这个巴比伦的厨房头,你这马赛多尼亚的车轮匠,亚历山大的宰羊佬,耶路撒冷的啤酒佬,大小埃及的最大牧猪奴......

你这亚尔门的鹅,你这鞑靼的公羊,你这卡曼尼兹的刽子手和波杜尔斯克的扒手,你正是撒旦的孙子和全世间地狱甚至天堂的愚人,蠢头蠢头......猪嘴,母马的屁股,屠户的狗呀,好一个没洗礼的头脑,魔头将会蒸干你的妻子和母亲,查波罗什人会答复你!因为你是不会尊敬一个虔诚教徒的母亲。

我们没有日历,因此不知道那个日期;月在天上,年写在簿上,你爱哪天就哪一天吧。

为什么你会舔我们的屁股!

队长赛尔谷

率领全队哥萨克的查波罗什人

列宁对哥萨克的猜忌和内心的敌视根深蒂固。这些“盲流”如果说在沙皇体制下都不易管束,那么更为极权的布尔什维克体制就更容不得他们。1919年初,一旦自己的力量足以应付局面时,对哥萨克的不信任很快发展到对哥萨克的大规模惩治。1919年1月24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彻底剿灭哥萨克的秘密通令,清楚地反映出布尔什维克对待哥萨克的真正态度。为了使大家了解到全貌,我们把整个“密令”全文刊载:

鉴于同哥萨克进行国内战争一年来的经验,必须承认,同哥萨克整个上层人物进行最无情斗争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将他们一个不漏地全部消灭。任何妥协和动摇都是不能允许的。为此必须:

1.对哥萨克人中的富人采取大规模恐怖行动,将他们全部消灭;对直接或间接地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所有哥萨克人采取大规模的、无情的恐怖行动。对哥萨克人中的中间分子要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他们不再试图对苏维埃政权发动新的进攻。

2.没收粮食,并强迫把全部余粮交到指定地点,这里既指粮食,又指其他一切农产品。

3.采取一切措施为外地迁入的贫苦农民提供帮助,具备迁入条件的地方,都要组织他们迁入。

4.对迁入的“外地人”与哥萨克人在土地方面和其他一切方面都平等相待。

5.实行全面缴械,凡缴械日期截止后仍被查出武器者格杀勿论。

6.武器只发给外地人中的可靠分子。

7.完全恢复秩序之前,哥萨克镇的武装队仍要保留。

8.派驻哥萨克各居民点的全体政治委员均须十分坚定并始终不渝地贯彻本指示。

中央决定,通过有关的苏维埃机构来落实向农业人民委员部作出的保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大批贫苦农民迁往哥萨克地区。

俄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这个密令至今读来都令人毛骨悚然。从对哥萨克精英的人身消灭、经济上对哥萨克粮食和“其他一切农产品”的彻底剥夺,加上以武力向哥萨克地区输入外来移民,夺取其生存空间,实际上就是要斩草除根,彻底灭绝哥萨克这个族群。不难看出,要落实这个秘密通令中提出的种种要求,不仅会给哥萨克,而且会给整个俄国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这个文件本身以及它的起草者和批准者的名字一直是严加保密的。直到现在,我们从档案中也查不到更加详细的记录,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此次会议的记录没有记载与会者的姓名,大概也并非偶然。

从此,不服从悲剧命运的哥萨克便成为镇压对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直到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他们的残余力量大批涌入捷克、土耳其等地成为难民。后来苏维埃政府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保持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现在俄罗斯的所谓哥萨克只是“观赏性”的“民俗哥萨克”,真正哥萨克的族群和社区早已不复存在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2786.html

更多阅读

香港为什么有独立的倾向? 欧陆风云4独立倾向

近日,港媒有篇评论文章称香港独立势力在抬头,公开反对中央政府管制需警惕。这个论调与香港回归时大相径庭,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啊!记得当年,邓小平提出了香港政策五十年不变,有人又问,五十年以后呢?邓小平饶有兴味地说,五十年以后,我们就跟香港

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 欧陆风云4大明转大清

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其实是位于同一地方,根据不同时代冠以不同名称的同一个门,1954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被拆除。原址在今正阳门北侧、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大明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明清两代皇城第一门。初称

欧陆风云4 摆脱宗主国 4步,摆脱价格战泥潭!

成本压力剧增,要不要涨价?   4月1日,是某家电企业美丽公司第一季度的营销大会,公司各职能部门领导、各大区销售精英围坐在常务副总李总边上。每个人都眉头紧锁,会场气氛相当沉重。主会场横幅上写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一季度业绩检讨会

欧陆风云4 1.19日志 《冯仑管理日志》1月19日立志

立志决定了所有事情的思考方法,志向在哪儿,人就往哪儿琢磨……立志就是在人生海洋中立了一个航标,不管走到哪里,中间干了别的什么事,顺利或不顺利,都是顺着这个航标前行的。一个伟大的志向可以让人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如果立志做中

声明:《哥萨克人——俄罗斯血雨腥风铸就的悲壮兵团 欧陆风云4哥萨克人》为网友抬眉见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