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波:雨雪霏霏的那個雨字
2011年07月17日《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上下兩句對偶,楊柳和雨雪各為並列名詞。《詩》中如此結構者甚多,如:風雨蕭蕭、風雨淒淒、松柏丸丸、蒹葭蒼蒼、蒹葭采采、卉木萋萋、瓜瓞唪唪、黍稷彧彧、荏菽旆旆、言笑晏晏、左右秩秩、衣裳楚楚、旗旐央央、鐘鼓喤喤、江漢湯湯……風雨、松柏、蒹葭、卉木、瓜瓞、黍稷、荏菽、言笑、左右、衣裳、旗旐、鐘鼓、江漢皆如此。雨雪兩字並列也不少,如:雨雪瀌瀌、雨雪浮浮、雨雪雰雰、雨雪其雱、如彼雨雪等等。
但是,《十三經注疏》註此句時,特意加上四字,「雨,于付反。」就是說,雨字不是名詞,不讀上聲(如語字);而是動詞,于付反切讀去聲(如遇字),這樣,雨雪的意思就是下雪了。《注疏》是經典,影響深遠,歷來許多學者和《詩經》註釋皆本此說。此處雨字作為動詞對不對呢?
顯而易見,雨雪與楊柳相對,整句語法結構完全相同,對偶工整;而與雨雪一樣結構的雙音詞,《詩》中比比皆是,何以獨指雨字為動詞?難道天不同時兼降雨雪?其實,天降雨雪是十分常見的自然現象,世上凡下雪地區都會有降雪伴隨降雨的天氣,雨雪是氣象名詞。英文有wet snow之說,單詞 sleet,意為「 falling snow or hail mixed withrain」。雨雪的意象,古人也多有吟詠,杜甫的《對雪》,詠的是雪,「隨風且間葉,帶雨不成花」;李白在《會別離》中嘆道,「嚴風吹雨雪,晨起鼻何酸」;高適的《薊門行》,看到的是「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清人雙亭先生編的《聲律啟蒙》,就教人「雨雪對風雷」。
雨字類屬名詞,若用如動詞,雨雪就是下雪,雨字就是及物動詞。既為及物動詞,雨字的意義就非簡單等如下字(降落)。古漢語名詞動化,意義與一般動詞不同,以此雨字說來,作及物動詞時則兼具其原義為狀語,解作「像下雨一樣地(降落)下」,如《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雨粟,天像下雨一樣地下粟。雨雪,即是「像下雨一樣地下雪」。「像下雨一樣地下雪」(只是「像」,實際沒有「下雨」)與(不像下雨一樣地)「下雪」,究竟有何不同?
雨字可否用作不及物動詞?可以。雨,就是下雨,如「久旱不雨」、「天雨壞牆」的雨。當然,雪也可作不及物動詞,就是下雪,如「於時始雪」,「晚來天欲雪」。於是,雨雪兩字都可視作動詞,下雨下雪。霏霏是形容詞,喻「雨雪盛貌」,《注疏》說,「霏霏,甚也」。霏霏除了用作定語,如溫庭筠的「霏霏霧雨杏花天」,王涯的「霏霏春雨九重天」;也常當形容動詞,如韋莊的「江雨霏霏江草齊」,范仲淹的「若夫淫雨霏霏」,魏承班的「雪霏霏,風凜凜,玉郎何處狂飲」。如果雨雪霏霏的雨雪兩字都是動詞,那麼霏霏就是副詞了,「(下)雨(下)雪霏霏」(霏霏地下雨下雪)。且不論此處霏霏作副詞合不合適,強作是解,與雨雪為主語、霏霏為謂語的意義又有何不同?為甚麼偏不許並列名詞雨雪和並列名詞楊柳對偶?然而,強拆「佳偶」者,還是歷來不少《詩經》註釋,將雨字當作及物動詞,雨雪為動賓結構,光下雪而不雨,下雪與楊柳就更不成對了。
雨雪霏霏,本是並列雙音詞,作主語,形容動詞霏霏作謂語,簡單,明瞭,與上句楊柳依依的語意和景象,對比清楚而工整。就其詩意,士兵戍邊歸來,遭遇霏霏雨雪,雪花夾帶雨水,遍地泥濘,「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與昔日出征時楊柳依依的情景相比,較之只見雪花紛飛、有雪無雨的情景,反差更強,更動人心。其實,《十三經注疏》註《小雅.出車》時,指「今我來思,雨雪載涂」乃「時天降雨雪」;註「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句時,也說「豫言來時將遇雨雪」,降雨雪,遇雨雪,很清楚,雨雪是動詞降和遇的賓語,名詞,並列。不知隨後何故又加一句「雨,于付反」,參不透,雨字還是讀上聲,作名詞,不「反」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