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宁与《心的现象》倪梁康 耿宁

2012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我编辑并由在座的部分与会代表参与翻译的《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编辑和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庆贺与纪念耿宁(Iso Kern)先生的七十五岁诞辰。接下来的基本意向则是向汉语学界展示和引介耿宁的思想道路与研究成果。我在这个集子的“编后记”中曾有以下的基本说明:

这部文集几乎收集了耿宁先生一生发表的所有重要论文与公开报告。根据他自己的愿望,这部文集是按各篇文章与报告的发布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这也许可以说明,耿宁在自己思想成果的文字见证方面,更为偏好王阳明式的在精神发展历程方面的纪年顺序,而非朱熹式的在实事论题方面的系统“语类”划分。

耿宁先生于1961年以《胡塞尔与康德——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关系的研究》(海牙,1964年初版,1984年二版)为题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完成其哲学博士学业。1968-1972年期间,他根据胡塞尔遗稿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以《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为题的《胡塞尔全集》第13、14、15卷(海牙,1973年)。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哲学的观念与方法——一门理性理论的主导思想》(柏林,1975年)的著作,并以此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大学教授资格,在那里从1974年起执教至1979年。

在1979年至1984年期间,耿宁先生先后在台湾大学、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以及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潜心学习中国哲学。从1984年至2006年,他任教于瑞士的伯尔尼大学、弗里堡大学和苏黎世大学,讲授欧洲哲学与中国哲学。于此期间他扼要发表了关于欧洲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以及关于现象学问题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其中的一些文章被译成中文,陆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2010年初,耿宁先生出版了关于儒家心学的一部巨著,也是他的生命之作:《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年)。

耿宁先生是汉学家,但更多是一位现象学哲学家。他毕生关注意识哲学或心学问题,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了解和把握人类思想史上形形色色的心学思考和观心方法,其中包括胡塞尔现象学、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他的关于儒家心学之新作的献辞是:“献给我的那些以现象学方式探讨中国传统心学的中国朋友们”。

耿宁先生在西方哲学界素有“隐士”或“道士”之称,并非仅仅因为他近年来迁居到图恩湖畔的克拉蒂根山村里并乐于自称为“山人”,而主要是因为他始终埋头于自己哲学问题研究,全然不在自己的学术影响方面刻意地用力。同样,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在中国以及汉语哲学地区的引进、传播和发展,他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始终是在幕后。

这里结集出版的文章与报告二十四篇,是耿宁先生毕生“心性现象学”思想的文字见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相关思考的细致、深刻与丰富。其中的文章与报告,有些已经在西文刊物上发表过,此次是首次译成中文发表。还有一些已在中文刊物上发表过, 此次重新做了录入和校对,有的则是重新做了翻译。耿宁先生对几篇文章自己做了仔细地校对,尤其是第16篇“意识统一的两个原则:被体验状态以及诸体验的联系”与第17篇“特殊的过去之现实”,耿宁认为是他这些文章中最要紧的两篇文字。

耿宁与《心的现象》倪梁康 耿宁

参与本文集翻译的多为耿宁先生的朋友和学生以及他学生的学生。

在参会代表中,李明辉应当是最早认识耿宁先生的。耿宁那时还在台北学习中文和中国哲学。明辉曾与他一同在牟宗三先生家中席地而坐,旁听过牟宗三先生的讲课。而我是在座的代表中第二个认识耿宁的。那时耿宁已到南京大学随阎韬老师学习儒家心学,尤其是阳明学。当时我曾协助他翻译和讲授其“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的中文报告。后来耿宁又去了北京,随楼宇烈老师学习佛教唯识学。我介绍他与王庆节认识。因此,庆节是在座的代表中第三个与耿宁认识的人。屈指算来,这已是三十年前的故事了。

耿宁在赴台湾与大陆学习中国哲学之前便已是功成名就的现象学家。这主要归功于他的博士论文《胡塞尔与康德》与任教资格论文《哲学的观念与方法》这两部著作,以及他编辑出版的至关重要的《胡塞尔全集》第十三卷至第十五卷:《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三卷本。他是世上少数几位阅读过胡塞尔全部速记手稿的人,也是第一位将胡塞尔的专题研究手稿(不是著作和讲座稿)编辑并付诸出版的现象学家。这些工作使耿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够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终生教职。但他后来自己还是放弃了它,并且终生也再未申请过这类教职,主要是因为他不想因为被束缚在一个教席上而放弃他差不多每年都会计划的东方之旅。他似乎到过王阳明与玄奘一生曾经去过的所有地区。

在学习中文与中国哲学期间,耿宁已经开始发表一些讨论中国传统心识哲学(儒家心学与佛教唯识学)的文章。这部文集中的许多文章是以前在汉语的刊物中发表过的。还有一些文章则是为此次出版而专门从耿宁的其他以德文与英文发表的文章中译成中文的。耿宁一生撰写的文章不多,但每篇都极富内容,都有想要表达的明察。他在“意识统一的两个原则:被体验状态以及诸体验的联系”一文中阐述的一个原则显然也可以用来刻画他的总体思考风格:“我在这里听凭一个直接的明见(直观)的引导,并且试图将它用某些语词表达出来并澄清它,以便能够诉诸于读者的相应的明见。我对直接明见的信任要甚于对语言使用的信任,并且我试着在后者中指明前者。”

在全书的编辑接近完成时,我催促耿宁尽快完成一篇作者的中文版自序,而后放在文集中发表。他欣然同意,因为他觉得,将以前的文章不加说明地再次出版,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他的许多思想的误解。他希望通过一个自序来补充说明他对自己各个时期的各篇文章的当下看法与态度。但这个自序的写作直至今日尚未完成。我在文集“编者补记”中曾说:

这部文集本来应当有一个类似“作者自序”的文字。作者的确也已经从半年前开始撰写。但根据他于8月23日与9月4日发给编者的部分初稿来看,这个“前言”已经写得很长,而且看起来难以在两个月内结束。其原因作者自己在其中已经做了充分的解释,这里按下不表。只是如此一来,要想在今年出版此书,而这又是必须的,就不得不先放弃这个“前言”,它将有一百多页,足以成书单独出版。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这部文集少了“作者自序”;好消息是会多出来作者的另一部有趣的书,暂且叫做“《心的现象》集外序”。

这个“集外序”现在已经写到何处,我还不得而知。但在我于2013年8月去瑞士访问他时,他已经完成了全部自序的前十二章,差不多已经写到他在南京游学的时光。他自己预计最终这个自序会与《心的现象》篇幅一样大,即字数会达三十多万。这意味着: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耿宁先生的一篇哲学自传。他为自己的这个自传起名为“有缘吗?”目前尚不知这个“缘”是指他与哲学之缘,还是他与中国之缘。耿宁计划于2014年内完成它。我计划于2015年组织翻译出版它。题目暂定为《有缘吗?——〈心的现象〉集外序》。如此算来,在《中国现象学文库》中已出版和将出版的耿宁先生著作将会有三部。

除了这里所说的已经发表的《心的现象》与有待发表的《有缘吗?》之外,他还有一部一百万字的巨著很快会在《中国现象学文库》中出版。这可以说是他的生命之作:《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年)。目前我已经完成它的翻译,并将译稿交给商务印书馆,预计2014年上半年可以面市。我希望能够在2014年下半年邀请耿宁来中国参加此书的发布和研讨会,也希望他的健康状态能够允许他此次的东方之旅。他曾说他为中国哲学的研究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由于耿宁自小患有哮喘,因而可以在瑞士免服兵役。他在早年一直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病情。但在近几年的中国旅行中,他因内地空气质量日趋恶劣而在每次旅行之后都检测到肺部功能的显著下降。我希望他不必再为明年的这次旅行耗费自己的肺部健康,因此计划将明年的《人生第一等事》的发布和研讨会放在一个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举办,如肇庆、珠海、北海等。

耿宁的其他几部著作的翻译出版(《胡塞尔与康德》、《哲学的观念与方法》、《十七世纪中国佛教对基督教的批判》)也已经纳入计划,将会在今后几年里陆续地进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2622.html

更多阅读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林煜轩 耿煜轩微博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这几天,我读了《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深受感触。书上讲了一个叫潘冬子的男孩,他的亲人纷纷与“白狗子”做抗争。他爸爸是红军,后来北上打鬼子去了,他妈妈在一次与“白狗子”的战斗中牺牲了,然而那时她的党龄只有一天

留声机·唱片与《黑色的星期天》之谜 留声机唱片价格

通过留声机与唱片的发展历史,为你解开死亡音乐《黑色的星期天》背后的真正谜底……很早就听说过有一首名为《黑色的星期天》的音乐,是一首恶魔般的乐曲,听的人有不少纷纷自杀。可是,《黑色的星期天》究竟是什么样子,却从来没有见过。有

声明:《耿宁与《心的现象》倪梁康 耿宁》为网友暖心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