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六法
——气韵生动
一、“气韵生动”——绘画最高境界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六法》做为品评的重要文献,在美术界仍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能够一直成为历代品评的主要依据,除了它具备客观的历史原因和品评的系统化外,也和其深厚的美学内涵有很大关系。《六法》是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及的品评绘画的文章。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得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观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得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六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他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任务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二、“气韵生动”是内在神气和韵味的表达
“气韵生动”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张庚曾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显化。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魏晋以来的审美性人物品藻则把“气”视为一种与人的生命精神相关联的气质或神采之美,是一种对内在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的判断。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总结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主要概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了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二是概括了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三是概括了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三、“气韵生动”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核心
将“气韵生动”分开来看:韵,是指韵律、节奏,画面的笔墨、造型、空间分割等形成了韵律感、节奏感,和音乐一样,不同的音符产生了节奏,产生了“韵”“生动”有两个意义,一是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气”的存在,二是“生气”,是生命的鲜活形态。我们常说看到一幅好画眼前一亮,为何有此感觉?就是因为这幅画舒气。气很通畅。也就是说气韵鲜活地存在着、像音符一样律动着,那么这件作品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在绘画上的“气韵生动”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为国画之首要。
在谢赫时代,气韵生动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讲“由气韵生动一语,也可以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
四、“气韵生动”是传统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综合体现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观及“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与绘画艺术的全过程和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当中,画家以高尚的品格和才情去感悟、熔铸绘画的对象,从对物态认识、观察和体悟中,去揭示自然物态的气韵与神魂,并以画家主体的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赋予自然事物以艺术的生命与精神,使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致,高度的交融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气韵”居谢赫“六法”之首,可见其重要性。
协和的气韵生动主张其内在精神依附于生动的外在形姿显现,这是在当代时人物画的繁荣条件下形成的必然趋势,姚最《续画品》对他的画有评论,说“点刷精研,意存形似。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变工操笔,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装,随时改变。直眉曲髻,与时竞新。别体细微,多从赫始。”从对他的描述看出榭赫非常重视人物细节,精雕细刻。可见,谢赫对象的美学追求是以逼真的形体形态为前提的,逼真使形神皆似,是通过对象形体动态的逼真显现精神韵度。
“气韵生动”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艺术精神。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韵”既含有“音韵”的基本意义,又指人物具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等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韵”不能离“气”,“气”只有与“韵”结合才具有审美的品质,气韵生动则是其综合体现。
五、“气韵生动”是人品的流露
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画家只有自己的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表现性的流露。要求画者在品质上有高尚的情操,在学识上有深厚的文化底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艺术境界,把绘画艺术中的“气韵”提升为人格品质和艺术的生命之力。
吴昌硕讲“气势”,都是气韵的不同体现就像艺术作品,只有气韵并举,才能生动,品画者定位作画者的理论思想、绘画风格、所处时代、风俗习惯等,根据不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确定绘画作品的风格与气韵。只有准确定位,才能确定风格与气韵,是否符合其应有的艺术性。同时,绘画者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体现在了作品之中。所以作品的品位与气韵也是绘画者的内心流露即内在形象代言。
六、“气韵生动”——画之灵魂
气韵生动在中国山水画中也被称为“画之灵魂”。一幅画如果没有体现其内在精神面貌,就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是人们产生共鸣。一幅作品的好与不好,第一需要看气韵是否生动。第二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传统理解“气韵生动”大多注重字面意义,也就是说画面的气息韵味,生动传神,正如前面的品评标准,气韵既包含着所描绘物象的内在精神,又体现了画者在笔墨挥洒之间充分宣泄的自身才识、情感。“气韵生动”就是气在画面上运动的方式。“气韵”动起来,画就活了,这种运动或平静或激烈,总会产生一个运动形式。有句话叫:舒气为霞。就是说:霞光让人眼前发亮,好的画就像霞光一样。
在艺术实践中,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宝贵财富,放开眼界,兼收并蓄,磨砺品行,陶冶情操,使绘画作品达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我们应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发展规律,现代画家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现代人的情感,才能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时代绘画艺术做出应有贡献。我们在学习绘画时应认真观察事物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得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写出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与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我们在学习绘画时应了解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这样才能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作品,才能感受到画面的主题灵魂。
参考文献:
[1]陈浩.中国绘画文化观.中华书局,200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韩刚.榭赫“六法”义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