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校友曾联松
曾联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20世纪40年代曾在瑞安中学和瑞安师范学校任教。据学生回忆,他思想开明,学识渊博。他讲课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揭露黑暗,激发学生爱国忧时。
蜀道艰难
曾联松的祖父曾叙卿,是瑞安有名的中医。父亲曾宇人,在南京疏导淮河水利工程委员会担任测量工作。
曾联松少时就读于瑞安县小,考入瑞安县立初级中学后,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的美术课使曾联松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晚年深情地回忆说:“我能设计成五星红旗,从小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也很重要哩!”
1933年暑期,17岁的曾联松初中毕业后,到南京父亲身边复习功课,同年9月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三年后考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法学院经济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央大学仓促西迁,曾联松也随校来到陪都重庆。当时,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蓬蓬勃勃,他加入了重庆抗日救亡联合会,积极投身革命。
1938年5月,曾联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中共沙(坪坝)磁(器口)区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曾联松任区委宣传委员。
1940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共产党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皖南事变前夕,曾联松接到组织上“立即转移”的通知,离开了重庆,在紧急疏散中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茫茫云雾锁山城,却有嘉陵日夜呜。坝畔潮声催鼓角,林间月色侣黎明。方期江阔浪无限,却限水浅石纵横。蜀道艰难秋萧索,长风万里雁南征。”在艰难的1941年,曾联松作了这首《蜀道艰难奉命离渝》。
离开山城重庆后,曾联松几经周折,回到了浙江,先后在省合作金库、瑞安南堤电气公司、瑞安中学、瑞安师范学校任职任教。
抗战胜利后,曾联松到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任秘书,该社是经董必武同志批准,由经济学家许涤新负责创办的新闻机构,是中共地下党设在上海的一个公开机构。1949年5月,上海解放,曾联松的大学同学黄大明从解放区来到上海,以军代表的身份负责接管国民党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并将其改组为新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曾联松接受黄的邀请,到该社担任调研科副科长,后任总社副处长和该社下属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等职,高级工程师,并于1979年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
激情使然
1949年7月,《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告,曾联松反复阅读,一股激情油然而生,他认真思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国旗,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应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儿女的寄托,炎黄子孙的骄傲!他决心投身到这一伟大意义的设计工作中去。他在谈到当时心情的时候说:“建立新中国,一直是萦回在我心中的愿望,一经看到她如旭日东升般展现在面前时,我能不为之兴奋吗?因此,当我从7月份的报纸上读到全国政协筹委会关于征求国旗通知之后,即埋头于设计之中 。”他说:“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五星定位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节,曾联松家住虹口区山阴路145弄6号,是一栋木质结构的老式楼房,他家在三楼,只有一间房和一个小阁搂,总计26平方米。曾联松穿着背心短裤,摇着蒲扇,独自一人,躲进阁楼,时而浮想联翩,时而伏案画图,一会涂涂改改,一会剪剪贴贴,夜以继日,似痴如迷。
他的学生何仲麟回忆说:“有一天,曾老师找我借圆规,我很奇怪,一追问,他说要设计国旗,我觉得他太天真了,一国之旗怎会由小百姓来画呢?可是地这人办事认真是出了名的,想办的事情十头老牛都拉不回,。可真没白费工夫,做梦也想不到这国旗真就采纳了他的设计方案。”
“国旗征集条例”有四点要求:1.要有中国特征,如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2.要有政权特征,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要庄严简洁,长方形,长阔比例为3:2;4.要以红色为主。
遵照征稿要求,他首先选择红、黄色配制国旗画面,以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人种和光明。用什么样的图案来表达国体呢?他通宵达旦地看书、思考,“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他摇着蒲扇,吟诵着王安石的诗句,领悟到应该用简洁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内涵。入夜后,他坐在小阁楼里,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上海的夏夜,皓月当空,繁星闪烁,绘人以无穷的奇思遐想和启迪,他联想到《西行漫记》中红军帽上那颗金光灿灿的五角星,联想到刚解放的大上海,到处都能听到“东方红,太的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东方红》歌曲。
“我首先着眼于政权特征,要把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广大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个意思在国旗上表现出来。”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从沪剧流水板“盼星星,盼月亮”的唱词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众星拱北斗,大五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
环绕大星的小星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有三千多年灿烂文化,还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于是,他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最佳图案
怎么组合大小五是呢?他在投稿的设计阐述中说道:“五星结构象征政权特征的考虑定之后,接着思考如何表达中国特征,为简洁起见,力求寓意于五星之中,我将五星结构排成椭圆形,像海棠之叶,寓表疆土版图,星呈黄色象征黄色人种,构思至此,我开始得意起来。”
接下去如何确定大小五星在旗面上恰当的位置,曾联松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当中,小星环绕于大星的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他反复在旗面上比划,当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大小五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火映照大地,灿烂而辉煌,整个图案庄严而又华贵,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具气势,明朗而不萧疏。
他终于感觉有了一个最佳的构图方案,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俯下身,轻轻移动三角板,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目已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这样,就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结论,显示在了旗帜上。
好了,曾联松满意了,他似乎看到了中华大地广袤无垠,江天寥廓,波光浩渺,山河壮丽。似乎看到了中华大地霞光万道,红旗招展,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八月中旬的一天,他神情凝重地用红色油光纸为旗帜,先在旗面左上角贴上一颗黄色大五角星,再在大星中贴上红色油光纸制作的镰刀斧头标志,然后在大星右侧贴上四颗黄包小五角星。他一共做了两面五星红旗,一面留在家中,另一面和他的那颗心一起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信套。
复字32号
也是l949年8月中旬,新政协会议筹委会在北京设立临时选阅室,室内陈列着所有的应征稿件,供评委阅选。在2992幅国旗应征图稿和1920面做好的旗帜中,经评委会精选出38幅图案,其中有郭沫若、吴玉章、艾青、梁思成等著名人士设计的图案,根据周恩来指示,把这38幅图案编成一册提交全体代表讨论,每幅图案编号并附有解说词,但不写明作者姓名,避免存在因人选图的偏见,曾联松的五星红旗图案被编为“复字32号”。当时,多数代表看好一颗红星下一条黄杠(代表黄河)的红旗图案,张治中找到毛泽东说:“我反对这个图案,国旗是代表国家和革命的,中间这一杠,不就变成了分裂国家和革命了吗?杠子也代表不了黄河,老百姓会联想到一根棍子,像孙猴子的金箍棒。”
在讨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已见,为了更好地民主协商,毛泽东、周恩来在9月25日2O时在中南海丰泽园请郭沫若、黄炎培、沈雁冰等l8位代表召开国旗、国歌的座谈会,梁思成写几位代表力推“复字32号”。
北京来函
1949年1O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亲手升起了象征新中国诞生的国旗,曾老从报纸上看到公布的国旗图量时,非常激动,非常惊诧,激动的是五星红旗和自己设计的几乎相同,惊诧的是自己图案的大星中嵌有镰刀斧头,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他没有获得一点信息,想想可能是别人的作品,但心中总留着一个结。
一年后的195O年9月,曾联松收到了一封北京寄来的公函,邀请他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证。
195O年国庆节,曾联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胸佩长条燕尾的观礼证,上为国徽,下为0O97号,还加盖了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庆祝大会”字样,他在天安门看台右侧的97号座位上,喜庆共和国的生日。
195O年11月1日,曾联松收到了一封标有“1137号文件”的公函: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相当于5OO元—编者注),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收到后即希见复。
此致
敬礼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
一九五O年十月二十一日
《咏五星红旗》
耸耸重楼高阙巅,天安门上舞翩翩。
袂连桃季花烂漫,袖拂云霞彩万千。
霹雳晴空竞震扰,滂沱冷雨更相看。
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
这是曾联松先生1979年国庆30周年再次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后写的一首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