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我这样教《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我这样教《斑羚飞渡》作者:不管桃飘与李飞

用第三只眼看课文

——我这样教《斑羚飞渡》

山东鱼台县教研室李明哲

师:今天,李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斑羚飞渡》这一课。李老师要求大家用第三只眼读《斑羚飞渡》,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李老师希望听到大家与众不同的言说。

听你们老师说,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不知大家读了几遍?(生杂言:3遍;4遍;……)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猎人们为什么对斑羚围而不打?

(生吃惊,既而沉默)

师:老师仔细阅读了课文,发现类似的好多问题都难以理解。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遇到情节上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就在书边上做上批注。

(生读课文,做批注)

师:大家来说说吧。

生:彩虹难道只有六米宽?难道斑羚能看得见身边的彩虹?

生:我不相信就只有一对斑羚对接失败。

生:“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连猎狗也被斑羚崇高的献身精神感动得没有了狗性(不冲上去扑咬),这还是猎狗吗?

生:我觉得彩虹出现得太“突然”了,前文并没有说狩猎队是冒着雨或者是在雨后追围,缺少伏笔,情节显得太突兀了。

生:这群斑羚是懂数学的,估计它们的运算能力不低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众笑)斑羚真的有那么聪明吗?

(我把学生发言的要点一一板书到黑板上)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再读课文,深入钻探,看看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发现。边读边写,随想随记。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批注!

生:第7、8段开头都是“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同样的一句话。我觉得这一声吼叫在第7段中应是警告黑色母斑羚“快回来!”在第8段中应是命令整个斑羚群分拨。而这两种不同意义的声音能合在一块发吗?众斑羚又是如何区分而听的呢?而且,这一声吼叫就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传递了这么多的信息,动物的语言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生:我发现作者的视角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问题。

生:猎手们是打猎来的。“我”是狩猎队的一员,但是,你看“我”多么悠闲,“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他们为什么突然就不再猎杀斑羚了呢?为了欣赏一幕老斑羚舍生救小斑羚的悲剧,而让自己徒劳一场?

生:如果说前面“我”看得目瞪口呆,忘了放枪,到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镰刀头羊的时候,“我”也应该如梦初醒了,这时候为什么还不开枪?镰刀头羊又为什么会主动地选择自杀呢?

生: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而这群斑羚事先未曾练习,完成如此高难动作,配合得竟这么完美,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板书学生发言要点)

师:同学们目光犀利,批注得真精彩!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呢。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在被震撼的同时,也对本文写作上的缺陷提出了质疑和不同的看法——

[投影1]课文评点(Word版)(删掉和学生的发现相重复的问题)

第2段评点:谁测来?难道作者做过“食草类动物田径运动会”的跳远裁判?(夹批)迈克·鲍威尔以8.95米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跳远的世界记录,一般人跳六米远总不算太难吧?而据我所知,人类体能方面是无法望动物项背的,为何“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成绩竟如此糟糕?长颈鹿,袋鼠等都没有参赛吗?(旁批)

第3段评点:“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这说明悬崖下面是河流,这确与第二自然段中的“流沙河”、第13自然段“一老一小一起坠入深渊(很深的水)”相呼应,可与第十自然段“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的“摔得粉身碎骨”不太一致,“摔得粉身碎骨”极易使人联想到悬崖下面是石头而不是水。何况这两种声音肯定是不一样的。(夹批)

第8段评点:镰刀头羊做出了这一选择,就意味着它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生命,而且还会失去自己在种群中至高无上的“王位”。可是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动物世界”中看到,雄性动物在争夺王位时,以及在求偶时,无一例外地都会和同类拼个你死我活,丝毫不会发扬什么“风格”。作为头羊本应优先得到生的权利,可是,它却轻易地放弃了生命与王位,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夹批)

第9段评点:前文说过,“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而后文提到,老斑羚“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时,离“对面山峰”只“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这就是说,这时老斑羚已经跳跃了四米。对于抛体运动来说,最高点所在的铅垂线也就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了。如果这只老斑羚跳到最高点时已经跳过了四米,没有半大斑羚的话,如果不是“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老斑羚在下半段当然还会继续运动四米,后面剩下的两米的跨跃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那么老斑羚自己单跳就总共能跳八米远了。而据作者前文交代,“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这不明显的矛盾吗?(旁批)

第11段评点:危难时刻的斑羚群在这次飞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难得的献身精神。这群斑羚的智慧超过了人类,道德超过了人类,组织性超过了人类。简直匪夷所思。(旁批)

注:①刘福学《对<斑羚飞渡>课文的五点质疑》《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8期。②摘自拙稿《岂能如此飞渡?——我看<斑羚飞渡>》(见本书)。

师:的确,这样的漏洞实在不应该,也太明显,明显到让人怀疑作者起码的虚构故事的能力。大家看课文题注——

(题注:“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

老师留意到课文题注中“有删改”三个字,于是,找到原文,对照课文,才发现,编者把长达四千余字的原文删改为了二千余字。

这是作者的原文——

(我把事先打印好的沈石溪《斑羚飞渡》的原文发给学生。原文源自百度文库。)

师:教科书删改版课文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对斑羚围而不打?读过原文你明白了吗?

生:原来没放狗去咬,也没开枪射杀,在原文的第7、8、20、22自然段中另有原因。

师:还有哪些漏洞在作者的原文中根本就不存在?

生:镰刀头羊为什么会主动地选择自杀,这在原文的第34自然段中写的很清楚。

生:关于观察视角的问题,原文第10段说得很清楚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问题就在这里。“我”一会儿在斑羚群的后面,一会儿在斑羚群的前面,一会儿又站在了斑羚群的旁边,一会儿又变成了从空中俯瞰。那么,“我”到底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呢?

师:“我”的观察视角确实也是一个问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然“我们埋伏的位置”不可能变来变去,“我”的观察视角显然前后矛盾。很明显,这是“我”主观臆想的观察角度,但在臆想的改变观察角度的过程中,则更容易出现描述上的扭曲。

既然我们发现了连编者都没有发现的漏洞,大家能不能帮作者修改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试跳这一关键情节、核心情节。(我请学生再读课文第9自然段)老师相信,斑羚飞渡的绝技一定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在欣赏这里的描写的时候,心中不免想象着斑羚飞渡的情景。老师也正是在品味这里的描写的时候,发现了这一处更为严重的可以说是致命性的硬伤(读投影1上“第9段评点”)。再反复读读这句话:“老班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班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这里的叙述存在着科学上的错误。不过,这是作者表达不慎造成的,大家就说说你的修改意见吧。

生:把“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改为“刚经过了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往下落”。

生:干脆直接删除不就完了?

师:都有道理,这样一改就应该没有什么破绽了。还有哪些漏洞可以弥补?

生:作者写到“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人能听到的落水声动物会听不到吗?这可是第一只跳下去的斑羚,必须让它“摔在岸上”,“摔得粉身碎骨”,掉在流沙河里,如果水很深,就像作者说的是“深渊”,或者“被湍急的河水冲得无影无踪”,也不是一定就伤命——这样写是更“残忍”了些,可是,如果不这样写,后面选择接力飞渡而不是跳水,也就说不过去了。

(其他漏洞的修改意见略)

师:你们的修改意见都很好。现在,我们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划掉。(我在板书和投影1的相关问题上划删除线)剩下的这些问题,大家再考虑考虑。

(无人发言)

师:这些问题老师也解决不了,只有问作者了。作者本人又是怎样想的呢?

[投影2]在接受采访时作者如是说:

……我们把一大群斑羚逼到了悬崖上,正当我们准备放猎狗扑咬,也准备了一些猎枪捕杀的时候,这群斑羚起跳了。有一些小羚羊确实是在起跳的时候踩着老羚羊的背跳过去了。我当时就觉得震撼,问猎人:小羚羊怎么能踩着老羚羊的背跳过去?猎人的解释是:那么混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从悬崖上跳出去,慌忙之中小羚羊踩到了老羚羊的背,有了第二次起跳的宽度,所以就跳到对面的山上去了。若干年后写东西,回想起这段经历……成为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一个疑问。当年猎人给我的解释好像不能说服我,也很难让我确信是这样的,我总觉得还是另有原因。大概二十多年以后,当我开始写动物小说的时候,回想起这件事情,仍然感到一种震撼。我好像愿意相信小羚羊踩到老羚羊的背上跳了过去,不是因为拥挤、因为混乱、因为慌乱这样一种偶然的事情,我愿意相信这是种群里的为了新一代的生命老一代甘愿献身,这样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行为……

(《“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斑羚飞渡>》,《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09期)

师:看了这份材料,你对作者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作者把个人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了斑羚,虽然这样做可以表现出斑羚的可贵精神,但也不能只凭想当然“我好像愿意相信”“我愿意相信”就扭曲客观事实。

生:拿偶然当必然,把想象当事实,这是对读者不负责任。

生:读完两个版本的文字,我依然觉得我被欺骗了,作者在导演着一个“美丽的谎言”。一篇文章虚假到让人处处发问的程度,那就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师:这样看来,编者在删改《斑》文时不仅没有发现并修补原文中的一些漏洞,反而误删了原文中必要的情节,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把因删改不慎而带来的讹误完全归咎于作者显然是不妥当的。

生:不删改不是更好吗?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删改呢?

师:问得好!同学们怎么看呢?

生:仅从情节结构角度来看,如果删改故事情节会“紧凑”些。但是从形象塑造、思想表达、构思技巧等角度来看,将大大影响其艺术效果。

生:我觉得编者的删改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发现编者把在原文第16段和第21段两处都写到的“事后我想”的内容删掉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很好,不然,就没有了悬念效果。

生:课文删去了取名伤心崖的那个古老传说,这样处理对文章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使得文章更为简洁。

生:编者最好能把那些轻易引起误解的必要情节补充交代上去,不然,不明真相的读者就会把编者的错误嫁罪在作者的身上,这不公平。

生:原本还较为周密的文章,让编者删改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疑点迭生。编者为了他需要的崇高的主题而主观地断章取义,实在令人费解。

师:编者需要的崇高的主题是什么?

生:我揣摩,就是想突出斑羚们那种团体协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这种精神我们当然应该提倡,但应该建立在真实和人道的基础之上。上一代人野蛮猎杀动物却要我们下一代人学习动物被逼杀时所表现的精神,这是多么的荒唐啊!但是,编者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投影3]

“……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任何出现在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动物小说来读,抛开表层的坠饰(艺术虚构),体会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阅读的乐趣将充盈读者的心间。”(《教师教学用书》)

师:编者的观点也不是定论。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作者不是为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而写此文,而是让人作为反面角色来衬托出斑羚的英勇行为,所以我认为编者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生:当作品给我们带来阅读的乐趣时,也要有一种怀疑的精神。

生:写文章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真实的生活才是艺术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哪来的艺术?

(好小子,这恰好是我需要的。)

师:李老师个人的看法是:真实,才是艺术的生命。毕竟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应差距过大。失却了真——艺术真实,文章在关键情节的描写上出现了纰漏,那“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又源从何来呢?就更不要说教育意义了。

[转载]我这样教《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然不必要求所写的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发生过,而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但是,情节可以虚构,却不可以虚假,不能违背科学。在文学创作层面,虚构的故事的情节中,其实有着严格的符合自身的逻辑,情节链应该是完整圆转的,就是说,“谎话”也要说得圆,要在合乎逻辑的范围之内。文学虚构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虚构,不符合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文学中也不应该有。

[投影4]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沈石溪先生说:

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师:既然“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文章讲的又是“谁”的故事?关于什么的故事呢?

生:兽的人性。

师:还有人的兽性。就说镰刀头羊吧,它身上已经冒出了好几朵血花,这时候它还要走向彩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生:这是对人类的轻蔑和嘲讽,饱含了对人类猎杀行为的谴责。你的猎枪可以消灭我的肉体,却不能屈服我的精神。

生:“绚丽”、“灿烂”,不只是指那道彩虹,也象征镰刀头羊誓死不屈的精神。镰刀头羊的行为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

师:以此来看,《斑》文的创作意图很明显——

生:赞扬老斑羚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精神。

生:作者想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为什么连动物都有的这种精神,人却丧失了?

师:是啊!动物尚且如此,我们人呢?本文折射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2210.html

更多阅读

我为什么喜欢《英雄本色3》 英雄本色3电影国语

我为什么喜欢《英雄本色3》----我的第一篇影评近三十年来,提起《英雄本色》系列,大家津津乐道极力推崇的是吴宇森导演的前两部,对第三部鲜有提及,认为那只是“英雄系列”的衍生品。但我对徐克导演的第三部却情有独钟。宏大的历史背景

徐沪生:我们这样做《上海壹周》

徐沪生:我们这样做《上海壹周》郭为中2000年10月12日,星期四上午,《上海壹周》创刊号在上海各报亭出摊。下午14:30,5万份全部卖完。一张垂死的《上海文化报》,改头换面成《上海壹周》后,奇迹般地复活了。从去年5月份策划,到10月出报,上海

我这样教仿写 仿写教学设计

我这样教仿写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仿句是近几年来高考与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主要考查同学

声明:《转载 我这样教《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为网友森糸獵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