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给我们带来什么
——李振村在“全国第六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全国新经典诵读课题组、名思教研、上海师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说一声“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刚才,来自胜利油田的老师给我们朗诵了两首非常优美的诗,在这里,我也精心选择了一首,大家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题目叫《一日记》
一日记
2003年3月11日
上午,八点上班,十二点下班。
下午,两点上班,六点下班。
在教育局办公室的八个小时里,
我起草了一份红头文件,
抽了一盒哈德门香烟,
喝了五杯朝阳纯净水,
![经典诗文给我们带来什么 经典诗文](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40245t01cac7be8b0858773e.jpg)
去了四趟厕所,
一趟大便,一趟小便。
放了七个屁,两个有声,五个无声。
眨了120回眼睛,
抠了八次鼻孔,
剪了一回指甲,
吐了九次唾沫,
咳嗽了十一声,
发了十条短信,
和同事讲了一个荤段子,
讲的什么呢?
(此处笔者省去7个字)
每次持续时间三分钟。
期间一个年轻女教师来办事,
动过念头
(此处笔者省去6个字)
中午,在家里我总共待了2个小时,
看了20分钟电视,
读了10分钟书,
吃了半个小时饭,
睡了40分钟觉,
做过一个可怕的梦。
晚上六点半,
我打开电脑,
上网搜索(此处笔者省去4个字)有关的图片,
下载“杨黎的打炮”。
九点整,我坐在书桌前思考,
昨天,今天,明天,
去年,今年,明年,
前生,今生,来生。
凌晨一点半,我脱衣,上床,睡觉。
怎么样,好不好?(笑声)。大家不要笑,这就是被当代诗歌评论家赞扬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这种诗歌体裁叫什么呢?它叫低诗歌,或者叫轻诗歌。据说,这是轻诗歌的代表佳作之一,就像我们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思乡古诗的代表作之一一样。看了这样的诗,我真的感到无语。可能现代派会觉得我落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诗在我眼里都是文字垃圾。这就是当下的诗歌。再睁开眼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又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呢?地沟油、小悦悦事件、三聚氰胺牛奶、毒胶囊……我们遭遇了数千年未遇之道德沦丧,我们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人心浮躁,中国人变得急功近利,人情冷漠,物欲横流……在这样一片让人悲观的天空下,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为什么,我们还要诵读经典。或者说,在当下,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究竟能够给予我们什么?
经典诗文,给予我们道德的底线
我想,经典诗文,它第首先能给予我们一种道德的底线,让我们极速下滑的伦理道德的能够有一个止步的底线。
人是什么?化学家说,人是化合物。生物学家说,人是动物。社会学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吃进去的东西。我们吃进的是什么,我们就会变成什么。
我是60年代出生,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吃进去的是什么呢?我上小学的第一篇课文《毛主席万岁》,第二篇课文,《毛主席万万岁》,第三篇课文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第四篇课文,《阶级斗争要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在一到五年级非常宝贵的五年时光里,我读到的全部是这类斗争、阶级敌人、地主搞破坏之类的故事。人吃进去的是什么,他就变成什么。所以说我当时小小的年纪,瞪大了警惕的眼睛,到处搜索着阶级敌人。
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忽然看见我们村的地主背着一个粪筐往野地里走。我非常警惕:他要到哪里去?他要干什么?他是不是要搞破坏?一连串的问号涌上我小小的脑门。我赶紧跟在他后面跟踪,一直跟踪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茫茫大雾里。我气喘吁吁跑到学校跟老师说,那个地主要搞破坏。老师瞪了我一眼说:“搞什么破坏!”其实,当时我只不过七八岁的年龄,斗争的意识就这么强,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经典,你接触的全部是暴力、怀疑、警惕、斗争的文字。
现在每一个人都在叹息中国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欺骗横行、贪腐遍地,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社会动荡,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人心被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弄坏了。可是,看看同属中国的台湾,台湾也经历过很多苦难,包括日本的殖民统治。但你到台湾走一走,你会感觉到民风那么淳朴,社会的诚信体系十分健全,普通百姓之间的人际关系十分友善。
为什么台湾能够如此?因为台湾中华传统文化的线索一直就没有断过,虽然经历了很多的风暴和磨难,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链条始终坚强地链接着。到现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四书五经是高中生必读书目,这件事如果放在大陆,不知会引起多大的风波,但是在台湾就十分自然。而且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一点也没有影响台湾的现代化,没有影响台湾的民主,没有影响台湾的科技发展,相反,让台湾保持了一个淳朴诚信,让人非常舒服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所以,今天,我们给予孩子们明亮的眼睛以什么样的天空,给他们稚嫩的双脚以什么样的大地,给予他们纯洁的情感以什么样的精神滋养,就决定了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把我们这个民族带向何方,决定了将来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还像今天这个样子。
如果想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孩子,我坦诚地说,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政治化的教育活动基本是没有用的,还得回到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中寻找力量、寻找支撑。当然我这样说绝对不是排斥普世的价值观,不是排斥发达的西方文明,绝对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强调: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国家的中国人,他在接受普世价值观的时候,在接受当代人类文化成果的时候,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质和民族烙印,而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生命特质,就必须凭借中华经典诗文。
经典诗文,给予我们开阔的胸襟
现在车多了,在马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两辆车哪怕是发生轻微的刮擦,车主都会吵闹不休,造成交通严重拥堵。多简单的一件事情,非要争吵甚至打闹。中国人变得日益急躁且狭隘,人人都在埋怨,个个愤愤不平。豁达的心胸,开阔的视野,悠闲的生活方式似乎越来越远离了我们。
怎么办?阅读经典,大山,大河,大漠,大川,孤烟,落日,明月,星河……经典诗文中的大自然,充满了力量,充满了生命,充满了情感,浩瀚丰厚,大气磅礴。
让我我们随便读一些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夜夜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当然,最让人荡气回肠的就是李白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些诗文,写得惊天动地,写得酣畅淋漓!生命与宇宙,人心与自然,人的情感起伏与大自然的呼吸脉动,在这些诗里霍然贯通,浑然一体。我每每阅读这样的诗句,都感觉荡气回肠,激情难抑,心胸为之豁然开朗,顿感天地开阔,天人合一。可以说,经常诵读这样的诗文,对于养成大气的人格、豁达的胸襟大有裨益。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人最向往的两种品德。第一句说的是做人要坚强,第二句说的是做人要胸怀宽广,怎么才能做到?经常阅读上面的文字,是达到这样境界的路径之一。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天天阅读的是我刚开始出示的《一日记》这样的诗文,他能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么?他能够养成优雅的气质、高尚的情趣吗?他只能够记录自己大便和放屁的次数(众大笑)。
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些大气磅礴的诗。有些看起来很安静的诗,你细细品味,也有一种贯通宇宙的大美。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一个诗人,晚上失眠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可是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怎么回事啊?后来忽然悟到,原来是因为身子底下非常暖和,身上暖意融融的;这时,纱窗外传来了小虫的叫声……啊,原来是春天到了。在这样一个大地静谧、星空浩瀚的夜 晚,诗人躺在床上,用他的身体、用他的心灵,跟宇宙,跟大自然,跟大自然的气节息息相通,连贯在一起。你看,就是这样一首很安静的诗,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大气之美。
还有杜甫的名句“四更山吐月,残月水明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诗人同样是忧思满怀,夜不成寐——诗人一般都是容易失眠的。杜甫睡不着觉,披衣而起,向窗外一看,只见黑油油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波光粼粼,异常的明亮。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刹那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感动。你看,这样安静的诗,同样洋溢着一种大气之美,洋溢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呼应。
经典诗文,给予生命温暖和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胡晓明15岁外出打工,春节他没有钱回家,住在一个工棚里,外面大雪弥漫,寒气袭人。这个时候,思家的情感,用他的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沛然莫之能御”,就是汹涌而来呀,简直是不能抵挡,想家想得那么苦,他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就在这时,他忽然记起了这样四句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胡晓明一下子就感觉到,那个风雪中的夜归人,不就是自己的背影吗。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感到无比温暖。
一个生活在当代的,15岁的少年,在这样一个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他的心跟1500年前的诗人的心一下子打通了,一下子对接了。为什么,因为好诗都是表达人性的。虽然科技的进化日新月异,而人性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思乡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情感,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这种亘古的感情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达而有所改变。
你看,就是这样一首小诗,给了15岁的胡晓明以巨大的温暖,给了他情感的慰藉,让他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感觉自己并不孤独。
商友敬先生,上海著名的人文学者,文革期间,因为几句愤青的话,26岁被抓到监狱,在安徽服刑,一待就是16年,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他怎么度过这16年无数个漫漫长夜的?商友敬先生说,在监狱里,在那狭小的牢笼里,面对着小小的窗口,看着铁窗外灰色的天空,我无数次地想死,我无数次地追问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会结束,他不知道他的命运会改观,那么他为什么能活下来?
他说,这个时候,唯一支撑我的力量,不是毛泽东选集,不是那些政治学习,而是在他幼年时候,他的爷爷教给他背诵的那些经典的诗文。他把李清照全集和陶渊明集,一字字抄录,抄了好几遍。在那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无数次地朗诵这些诗文,从中寻找心灵的支撑和共鸣,寻找心灵的滋养和力量,是这些诗文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风雪夜归人”这样一首小诗,15岁的胡晓明该是多么地孤苦;假如没有那些经典的诗文,26岁的商友敬,肯定没有办法支撑到今天。
商友敬先生从监狱出来以后,他的后半生活得异常精彩,有声有色,全国各地讲学,著书立说,为中国的教育大声疾呼,粉丝无数。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他从幼年(他没有读过大学,高中都没有毕业,)就打下了那么丰厚的文化功底,就是因为他的家学渊源。
经典诗文,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读李清照的词吧,读读李煜的词吧,读读李商隐的诗吧,读读柳永的词吧,不用说,还有李白杜甫苏轼等等等等……能够把微妙敏感复杂无比的心灵世界表达得如此细腻真切、如此楚楚动人、如此可触可感的,这个世界上我认为,只有中国的古典诗歌了。
你看,下雨了,成熟的果子掉到地上,一个人在灯下看书,听到小虫的叫声,这种大自然最寻常的景观,到了我们诗人的笔下,形成了无与伦比、意味无穷的一种意象: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这两句诗什么意思?成熟的山果,伴随着大自然的节律,扑扑地落下。一个诗人,或者一个学者,或者一个塾师,总之一定是文化人而不是政客,一定是在荒山草庐之内而不是在繁华的都市,当然也一定是在十分安静的秋夜,一定是独自一人,静坐灯下,冥思遐想,窗外本是秋雨淅沥,这时雨忽然停了,他忽然听到扑扑落地的果子声,还有秋虫的鸣叫声。此情此境,他的心里会生发什么感慨呢?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诗人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一个无限神秘的大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意境。就是这样两句诗,被无数的文人解读过,当然,解读最好的,我感觉就是国学大师钱穆。钱穆认为,“诵中国诗此十字,亦如读西方一部哲学书”。
你看,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到了诗人笔下,给我们重建了一个具有无限情味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可以多一些诗意,多一些滋味,多一些情趣,哪怕现实的世界到处是地沟油,到处一地鸡毛,都没有关系,你只要有了这样一个精神世界,就可以活出自己的意境,活出自己的趣味。
我的朋友丁慈矿,江苏徐州人,16岁时,孤身一人到上海求学,最后留在上海成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上海居,大不易,教师收入低,生活清贫,直到前几年,过了而立之年的小丁才买了两间小房子。但是,丁慈矿活得有滋有味。因为丁慈矿是70后少有的我称之为大师级的人物。读书万卷,研究楹联,研究民国语文,研究笔帖、研究书法,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文……他只要进入自己那狭小的书房,进入到自己的世界,他就忘掉了尘世的烦恼。在酒桌上,在娱乐场上,他通常是笑嘻嘻的沉默寡言。但是,一旦说到他的文化世界,他立刻神采飞扬,满脸的惊喜和激动,滔滔不绝,告诉你一个又一个典故,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这样一种幸福生活,就是经典诗文给他带来的。
经典诗文,给予我们独特的文化眼光
一片草地,在牛羊的眼里,它只是饲料。而在诗人的眼里,它才是风景。给大家说一个例子。
钱钟书和他的夫人杨降在无锡结婚以后,和国学大师钱穆三个人结伴而行,一起北上往北京走。坐在火车上,火车离开江南,离开山清水秀的长三角,进入安徽蚌埠一带。当时的安徽蚌埠黄尘漫漫,了无生机,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大土堆。
这个时候,杨降叹了口气,“这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甚至没有房屋,这段路实在太乏味了。”
钱穆立即说,“不!”钱穆说这话的时候,我相信,他一定是两眼放光的,钱穆说:“你往车窗外看,那一片开阔的地域,曾经是古战场。而那一个个土堆,曾经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就在里,曾经两军厮杀,血流遍地……”
杨绛后来回忆说,经钱穆这样一说,地理立即染上了人文的色彩,杨降再向外看去,“我发现,果然就大有不同。”这片黄土地,虽然硝烟已经散去,虽然鲜血已经干掉,甚至连那些死去将士的尸骨都已经不知所踪。但是,她依然仿佛看到了硝烟,仿佛看到了战火,看到了那些厮杀的将士。就是这样一片黄土地,因为有了一种文化的眼光,它有了历史,有了情感,有了厚重的感觉,它让人激动,让人遐想。假如没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