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 赳 老 秦
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西有大秦,如日方生,百年國恨,滄海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甯,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看完《大秦帝国》,脑子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首不是战歌的战歌了,这几组普通的句子所幻化出的是一个民族精神和一种民族誓言,在这首战歌中彰显了老秦人身上一种永不屈服的信念、一种与秦帝国共死生的民族誓言。
战国时期,秦国身处偏僻之地,经济条件和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发展都比山东六国落后很多,因此它常常被当时的霸主魏国所欺凌。而在战火和戎狄中浴血奋战的秦人却锤炼出了铮铮铁骨,才有了剧中不断出现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气壮山河、撼动人心的磅礴场面。在与敌作战时,每个将士都以此语此心驰骋沙场,其舍命报国的粗犷豪放正是老秦人骨子里的血脉传统。而在变法过程中,面对老世族对新法的阻拦设障,面对朝野种种巨大的守旧势力,变法者也时刻以这句话激励自己,尽显老秦人的悲壮激昂。“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老秦人以此为誓言为战歌,也足见羸弱的秦国已经经历太多的“国难”,不战则亡国,不奋发图强则亡国,始终以国难惕励反省。
秦以区区关中之地,灭六国,定天下,而王中华,不可否认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功不可没。以前,总觉得老亲人在商鞅变法之前是一个懦弱的没有血腥的民族,然而,看过大秦帝国之后,才知道老秦人从来都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是一个毫不缺乏血性的民族。“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就像一个冲杀的号角,激励着每一个老秦人勇往直前,使得“六王毕,四海一”,使得中华历史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也许,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只有而且只能产生于秦人,产生于这个面对西域的狄戎,面对着霸主的强魏,更重要的是面对着自己的积贫积弱,靠着自己的双手打出生存天的的古老部族,因为,在东方六国中,齐、楚丰衣足食,风花雪月中,民族的斗志会被消磨了,没有了血性;燕国有着产生这种精神的环境,但帝国上下的自高自傲,不思进取,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梦想;魏国曾经一度接近了这种境界,可惜当国君变得奢糜、慵懒和无知的时候,这个国度也从胜到衰,没能把握住历史的契机;而始终没能实现“改革”的韩国,一直因其孱弱而屈辱的失败,而无法带给自己荣耀;而赵国这个与北方戎狄常年苦战的国家,也在长平之战中把自己的走向强大的精华葬送殆尽。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当读到这句话时,脑海里就会涌出一个画面,目光深沉而坚定的秦国战士,排着整齐的队列,唱着这首古风开向函谷关与六国作战,血脉中那种深深的爱国情结,仿佛凝固在空气中。而身后的无数送行的百姓,在为自己的儿郎们自豪,尽管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就在这个队伍中,也许再也不会在回来,但他们脸上的神情依然是自豪和高傲。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像一首战国的古风,并且带有些许的清新,夹杂着老情人的纯朴、热血与激情,向我们扑面而来。一个与众不同,有着超越其他国家的集体民族性的国度,在纷乱的战国时代,一步一步的勇往直前,他们每走一步涌入他们心中,激励他们前行的便是这首带有老秦人誓言的战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