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长方形铜质书签是南开大学会计专业硕士中心制作的纪念书签。
与以前展示过的、以后即将展示的其他书签相比,这枚书签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他书签都是来自于购买或他人馈赠,唯独这枚书签是我们作为纪念品批量定制、对外赠送之后所剩无几的存货之一。
书签正面的上、下两端雕刻云头花纹,当中部分以缠枝番莲纹为背景,雕刻南开大学校徽和校训。书签的下方,有一个呈打开书本形状的镂空小窗洞。
书签的背面刻着制作单位名称:南开大学会计专业硕士中心、南开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
南开大学的校徽颜色、含义和传承已经在上篇博文中做了简单介绍。本篇介绍南开校训的由来出和含义。
1904年,张伯苓先生和严修先生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中学(今天津市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现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小学(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未复校,并非现在的南开小学)等。所有这些学校都视张伯苓为第一任校长,有着相同的校歌、校训、类似的校徽。
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校训。张伯苓先生详细阐述道:“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己,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主,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他还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是张伯苓先生手书校训的图片。
4位重庆南开中学1949级学生:原湖北日报社社长周传仁、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苏先基、重庆铜梁职业学校穆一勒,原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文联合撰文《中国教育的一份丰厚遗产》,以纪念张伯苓先生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精神。以下三段文字是对该篇文章部分内容的转述。
张伯苓先生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公能结合,方能为人类、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张伯苓早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提出以“允公允能”作为培养人才的要求,和我们现在强调“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是相通的,“日新月异”和当今与时具进的时代精神也是一致的,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这是张伯苓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留下的一份丰厚遗产。
“允公允能”的精神,显示了张伯苓在创办南开学校的生涯中,以其强大的人格力量塑造的崇高精神。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既无政府资助,又无充裕资金,举步维艰。张伯苓坚定地说:“南开之精神在于无论多难,亦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他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四处募捐,多方奔走,殚精竭力,奋斗不息,终于实现“就是要造就人才,去改造中国,创造新中国”的宏愿。这种为国为民的公德,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南开学校艰苦创业,历经劫难而不衰,最后发展成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和重点中学的精神力量。“允公允能”的精神,闪耀着南开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堪称南开精神。
张伯苓校长执教一生,言传身教,师德师表,是“允公允能”为国为民的表率。为了严格执行不准抽烟的校规校纪,他折断自己的烟杆,带头戒烟。他终身布衣,艰苦朴素。他兼职很多,只领一份中学校长的微薄薪水。他白手起家办起南开系列学校,全部交给国家。73岁高龄退休,没有领一文养老金,两袖清风,全靠子媳供养。1951年2月23日辞世,家无半点积蓄,口袋里只有7元6角钱和两张戏票。他留下遗言:“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良好政府”,“凡我同学友好尤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政府,协力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
张伯苓校长制定并身体力行的校训,为南开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继承并将这份遗产发扬广大,是每个南开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自2007年开始,每逢举行学位授予仪式时,南开大学会计专业硕士中心向每位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赠送一枚承载张伯苓老校长厚望的纪念书签,希望他们记住校训蕴涵的南开精神,更希望他们在职场的拼搏中保持发扬允公之德,不断提升允能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新贡献。
当时中心定制的书签数量有限,到2011年时基本告罄。2012年获得会计专业硕士的同学就没有纪念书签了。希望以后还有补救的机会。
顺便披露一点小秘密:书签当然是由专业公司设计和制作的,但是图案要素的选择及其相对比例和位置,是在我的建议下确定的。因此我以为,我应该拥有一点、或者一丁点书签图案的知识产权。
附注
介绍南开大学校训的网页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08/06/content_1013568.htm
博文中引用文章来自沈卫星主编《重读张伯苓——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30周年》4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