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为民俗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说起地方小吃,当地人那是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往往把本地的小吃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
说起对小吃的痴迷,一般人都会提到兰州人对牛肉拉面的痴狂,当年因为涨价还闹出一场全国性的讨论。另外就是重庆人对火锅的偏爱,据说重庆人几天不吃火锅就浑身难受,当然这有些夸张了。
在鸭绿江边有个城市,那里的人对本地特有的一种小吃那也是偏爱之极,那就是丹东的小吃——炒叉子。当地人自己经常吃这种小吃,而且一旦家里来了外地客人,第一个提到的也是吃炒叉子。丹东由一个说法:“来丹东不看鸭绿江,算你白玩了;来丹东不吃炒叉子,算你白吃了。”
这种小吃的名字比较特殊,而且不知道用汉字如何表达,所以,走到丹东街头小巷,大小餐馆,看到到处都有这道以炒叉子为名的食品,外地人千万别误会,以为丹东人地处东北,就个个都是铁嘴钢牙,连叉子都大快朵颐。其实此叉子非彼叉子,这种叉子乃是用玉米面制成的一种面条,是一种现在提倡的粗粮细作的典范,它是以玉米为主料,发酵磨成水面后再经沉淀,上层为淀粉,下层则为馇子面渣取粉,用手工或模具挤压成条状,直接下到热水锅里煮熟,捞出后以葱花、肉丝、海米、蘑菇、油盐等佐料食之。
叉子是由满族食品酸汤子转变而来的,说起这种食品还有一段故事哪,话说当年东北在女真统治时期,有这么一家人,只有妈妈领着两个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了,分别娶了媳妇,然后两个儿子就追随完颜阿骨打去征辽,老妈妈先是在大儿媳家 生活,这大儿媳不但让老妈妈使劲干活,而且还不给饱饭吃,另外总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骂老妈妈。二儿媳听说后就把老妈妈接回自己家,不光不让老妈妈干活,而且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先可着老妈妈。原本故事到这里应该比较美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哪。这一年二儿媳家的地就遭灾了,家里渐渐没有米下锅了,二儿媳想咋地也不能让老人饿着啊。于是就到大儿媳家去借粮。大儿媳听说是借粮给老太太吃,不但不借,反而咒骂老太太咋不早死呢。二儿媳苦苦哀求,大儿媳就是不借,最后大儿媳说要粮没有,只有泔水缸里有一些碎米,要不要,不要就扔了。二儿媳没办法,只好从泔水缸里捞出了一袋子已经发酵变酸的碎米。回到家里,二儿媳把碎米淘洗了好几遍,然后磨成水面,挤压成面条,煮好后怕有毒,二儿媳就先吃了一碗。等了半天,觉得没什么事,才给老太太吃。就这样,二儿媳一家靠着这些变酸的碎米和周围村邻的接济度过了困难时期,生活渐渐富裕起来。而大儿媳家因为雷击失火,烧成一片白地,大儿媳只好走村串户去乞讨度日。
后来这个故事在东北满族中传开来,这种伴随着满族人尊老爱幼习俗而来的食品也渐渐在辽东满族中流传起来,后来有人因为这酸汤子口味过酸,不好待客,就改良为米叉子了。
在丹东炒叉子最具特色的就是在秋季丹东特有的黄蚬子收获时,用黄蚬子肉做的蚬肉炒叉子。先将米叉子煮七八分熟捞出,然后配以黄蚬子肉、韭黄、胡萝卜、圆葱等辅料,再加上蒜末、香油等调料,大火猛炒而成。这样制作的炒蚬子,色泽金黄,口感滑嫩,越嚼越筋道,味美鲜香。那要是吃上几口,绝对过瘾。当然,现在有些店开始把煮制的汤叉子和朝鲜的石锅结合,又开始制作石锅叉子,那又是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