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三戒》主旨再探 柳宗元的作品

《三戒》为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写。有人说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因为小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于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以为《三戒》的主旨是:警戒世人——如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或讽刺权贵——如官高位显、无才无德而仗势欺人,擅威作福,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就没有好下场。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不妥:比喻本来是“多边”的,一个喻体同时兼指几个本体也未尚不可。

然而这种分析与概括毕竟过于笼统肤浅。

林纾曾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韩柳文研究法》)。这“最有力量,最透辟”的一句,在《临江之麋》中是“麋至死不悟”,在《黔之驴》中是“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国今若是焉,悲夫”,在《永某氏之鼠》中是“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每一句都点明了本则寓言的寓意,并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分开来看,这三则故事都是各自独立的,然而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三则寓言的排列却不能随意换位。

麋即麋鹿,哺乳动物,比牛大,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俗称“四不像”,它是原产中国的珍稀动物。麋为什么“至死不悟”?因为它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临江之人捉来豢养,与家犬生活在一起,备守呵护,犬不敢欺;久而久之,它就以为大凡是犬,都是它的朋友,于是出门与外犬嬉戏,终被外犬共杀而食,狼藉道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教育杀人”。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说:“我认为寓言(当然这里所指的寓言不包括柳宗元的《三戒》之类)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小麋鹿不就是被临江之人宠傻“洗脑”了,认为所有的犬都会和主人家里的犬一样怕它让它,结果一出门就被外犬所共杀的吗?由此可以看出,这则课文中的麋,暗喻幼稚、天真却被“洗脑”教育夺去了生命的人们。

当然,临江之麋还只是被无意识地“洗脑”洗去了它潜意识中对犬的警惕性,人类社会中还有很多有意识的“洗脑”的教育,如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主人公,还在读中学就被送到战场成了法律西斯侵略战争的牺牲品。再如我国建国初期的少年刘文学,因不愿放过偷辣椒的地主被地主杀死;稍后一些,又有优秀少年赖宁为扑灭山火丧生:如果不是“洗脑”教育,就不该发生这样的悲剧。这是一个大问题,非置于首位不可。

驴是善良、憨傻的动物,暗喻成年人中的老实人。这些老实人没有特别的技能,更不工于心计,往往憨得近傻,蠢得可怜。李世民的小小说《我的民工哥哥》中的主人公王小石,就是一个像驴一样憨傻的青年。王小石是个小工,当伙伴们吹牛自己力气大、家里种的冬瓜大、老婆怎么怎么样时,他都保持沉默,因为他没有吹的资本。但是当有人吹谁的亲戚官大、管得人多时,他着实忍不住了,就说自己有个弟弟叫王大牛,“就在这个城市里,当科长呢,他管的人呀,数不清”,并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条作证明。后来,大家渐渐对王小石的话产生了怀疑,开始疏远他了,于是“平时连一块雪糕也舍不得买的王小石,居然买了一包又一包的礼物”,要带伙伴们去他弟弟家喝酒。谁知“惧内”的弟弟竟然借口媳妇在卫生局上班讲究卫生,不让进门。回来时,他又拿出自己的200元钱,说是弟弟请他们喝酒的,弟弟有公务,不能相陪。至此,王小石的诚实品质就像那头黔之驴一样,被“老虎”吃掉了。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驴以为自己“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王小石则以为自己毕竟是王大牛的哥哥,自己带了一大包礼物去换他一杯酒喝,总是不成问题的。黔之驴对虎之挑衅“不胜怒,蹄之”,终于被老虎吃掉了;王小石抵挡不住伙伴们的影响,抬出了当科长的弟弟给自己撑面子,终于“醉”了。

像黔之驴这样的人很多,憨傻却落得悲惨凄凉的下场,真是可悲呀!

当然,黔之驴也可以暗喻那些不学无术而居于高位的人,但却不能暗喻那些“无才无德而仗势欺人,擅威作福,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官高位显”的人,因黔之驴毕竟没有“仗势欺人,擅威作福”。

鼠当然只能喻指坏人,特别是那些贪官污吏。社会政治清明,贪官污吏不敢为所欲为;社会政治黑暗,贪官污吏就横行无忌。然而“物极必反”,一旦失势失怙,贪官污吏就无可遁逃。不过凡是贪官污吏,他们都与永某氏之鼠一样,以为他们“饱食无祸”是可以永恒的。

以上分析,也还流于表面,并不深入。倘若深入下去,我们还可以发现,《三戒》批判的“世之人”的共性是“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即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源,本性,本能,本质,却凭借自己拥有的外在的势力或外形的庞大好胜逞能——“依势以干非其类”的是麋,“出技以怒强”的是驴,“窃时以肆暴”的是鼠,但在麋、驴、鼠的背后,还有一个“乘物以逞”的“世之人”,一只违天逆理的罪恶之“手”——这个“世之人”就是仗恃权势胡作非为的当权者(如《临江之麋》中的“临江之人”,《黔无驴》中的“有好事者”,还有《永某氏之鼠》中的“某氏”),这只罪恶之“手”,就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

麋本善类,因其年幼无知,被“世之人”“洗脑”,以致忘其本性,死于非命,多么可怜啊!“洗脑”教育之危害,由此可见一斑,教育者不可不戒。驴本长厚,斗非其长,屡被狎戏,“不胜怒,蹄之”乃不得已,其死也,非其过也。即使不怒不蹄,能无恙乎?鼠虽恶类,然若不为人庇护溺爱,则战战兢兢,岂敢如是公然肆虐?由此可见,麋之“依势以干非其类”,驴之“出技以怒强”,鼠之“窃时以肆暴”,“卒迨于祸”,自身虽不无过错,然皆有人祸之也。

毫无疑义,《三戒》中的三个故事都是悲剧,无论麋、驴、鼠,都是权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受害者。如果不是临江之人畜麋、宠麋,使麋忘其本性,麋就不可能丧身于众犬之口;如果不是“好事者”载驴入黔,驴也不可能成为黔之虎的美餐;如果不是永州某氏的荒诞迷信,使鼠有恃无恐,“无法无天”,“盗暴尤甚”,鼠就不至于让“后人来居”,即“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何以至是乎哉?”不就是因为那些“世之人”(没有监督不受约束的掌权人)“乘物以逞”(滥用权利)吗?由此看来,《三戒》所控诉的,主要还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之恶,柳宗元所“恒恶”(永远讨厌)的,主要还是滥用权力的掌权人。柳宗元不就是被那些滥用权力的人贬谪到永州的吗?

《论语•季氏》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从上面的论述中可见,柳宗元的《三戒》与孔子说的君子“三戒”是不同的,柳宗元《三戒》的意思是三个值得警戒的故事,其警戒的内容有:一戒权力不受约束,为所欲为;二戒洗脑迷信,宠爱溺爱;三戒躁怒,骄傲自大。总之一句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推己之本”,不可“乘物以逞”,不可违背天理(客观规律)人情;否则,悲剧将不可避免。

柳宗元《三戒》主旨再探 柳宗元的作品
附:

(一)三戒(并序)[唐]柳宗元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9],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15]。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二)要推己之本,勿乘物以逞

古往今来,皆倡导固木先固本,做事先做人。读柳宗元的《三戒》,当有新的教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无能而仗势,假威且作福:或如临江麋,依势忘本,乘物以逞;请或如黔之驴,身无真技,外强中干;或如永州鼠,狐假虎威,有恃无恐。其共同特点是,不知推己之本,只是倚仗人势依凭外力,作威作福甚至欺弱霸市。人们厌恶这种人――在权势面前,他们既无灵魂,亦无人格,极尽阿谀奉承,奴颜卑膝;在权势之外,他们又仁心不在,诚意不留,极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人们又可怜这种人――既可怜他们在权势面前抬不起头,挺不起胸,在拉关系、找门路时一脸乞求、一味巴结的奴才之相;又可怜他们对"靠山"是否稳固,"关系"是否变化而朝夕不能踏实、平和,惶惶不可终日的丧魂之态;更可怜他们一朝大树倾覆,猢狲猝散甚至厚颜攀新主的那种可[]气复可恨的无赖之状。

人们更鄙视这种人――乘物以逞之流,无真才可言,无实学可道,无品德可称,无人格可论,其全部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关系的寻找和人身的依附。这种人实际上已蜕变成行尸走肉,无骨、无魂、无神,虽耀武扬威有时,但谁能保证他们不步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之后尘而赤条条一身遁无影呢?

冷静想一想,临江麋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麋,黔之驴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驴,永州鼠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鼠,原本有着三条深层的原因:其一,有势可仗。麋、驴、鼠的悲剧,首先源于为"乘物以逞"之流提供可仗之势者。我们有些人,或出于自身的心理缺陷,或出于自信心的缺乏,或出于对权力的迷恋或推崇,热衷于营造小圈子、小团体,一遇附势之流,则欣然接纳,在用人上,有意无意地"关系高于一切",甚至于纵容"乘物以逞"之流打旗号以谋私惠。可以说,是提供可仗之势者促成了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的悲剧;而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悲剧之元凶乃提供可仗之势者。其二,攀势以仗。导致"乘物以逞"者"卒迨于祸","乘物以逞"者自己应负不可推卸之责。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寻仕途不循正道,求功名不择手段,寄希望于走捷径,以至于弃人格廉耻于不顾而趋炎附势。殊不知,有无相生,高下相倾,炎攀势附之日,亦即祸生灾降之时,悲剧的制造者,原本是悲剧的主人。然而,正如柳公所言,这类人中,许多仍是"至死不悟"!其三,畏势纵仗。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的悲剧酿成,有"有势者"的原因,有"攀势者"的责任,但是,与芸芸众生的"畏势"不无关系。如若这个世界十分地洁静,如若有势者不势,无势者不畏势,虽有"有势者"提供前提,"攀势者"极尽内因,也难得"以逞"。从这种意义讲,社会对"乘物"行为的沉默、认同、纵容,也为"乘物以逞"者"卒迨于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从柳宗元的《三戒》中,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要自知之明。要担当大事,成就大业,必须尽心在"明强"两字上,以明强为根本。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知己长,亦知己短;既善扬己长,又勤补己短,如果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看得不明不透,如果不自量力,一味蛮横逞强,定难自立于世。二要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必须要有实力;一个人要自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因此,有志者必须自强不息。不仅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财富,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强、自坚、自立。三要自善其身。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材,必须时时注重修身养性。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一善之长,即为炫暴,一言之誉,即为动容,皆为无涵养、无作为之辈。闻事不喜不惊,乃可以当大事。如果我们把权力看得很轻,把名利看得很淡,把欲望看得很薄,才能做到淡泊无争,心无旁骛,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做一个真正的强者。(2005-11-04光明日报裘新实)

(三)《黔之驴》寓意多 认识自己才是为人处事之本

《黔之驴》是柳宗元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从多个角度均可解读出不同凡响的寓意。

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而言,就是不要被对手的气势吓倒,不要一见貌似勇猛、貌似强大的对手就不敢上阵、不敢对抗。事实证明,架子大、派头大的家伙往往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对手,我们可以在心理上藐视它,但在行动中,在细节上则要十二万分地关注、观察对手的动向,只有认真研究清楚对手的所有情况,才能拥有正确的决心与行动。这只老虎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开始,在树林里悄悄观察,驴子一叫,吓得要命;后来习惯了,就在驴子身前身后转悠,还是在观望;最后惹恼了驴子才探到它的底牌,于是果断出手,横扫而去。

还有驴子的角度。驴子的遭遇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任何真才实学,就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生活固然美好,也固然善良,但它有时候会很残酷,也会不留情面。总有一天,虚假的西洋镜会被无情的生活拆穿。面具再华美艳丽、威猛刚毅,也终究只是面具,不是自己的真实面孔。而面具一旦滑落,就会暴露出干瘪丑陋的本来面目,到那个时候才会真正明白,品尝苦果的到底是生活还是自己。

问题出在第三个角度,即柳宗元的角度。在这故事的结尾处,柳宗元感慨:驴子看上去身形高大似乎很有德行,声音洪亮似乎很有本领,但如果不显示它那可怜的本事,老虎虽然勇猛,因为心怀疑惧,终究还是不敢吃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悲哀!显然,这个角度不是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问题,而是埋怨驴子不会掩盖自己的缺点。也就是说,柳宗元认为驴子之所以被吃掉,主要不是因为没本事胡乱虚张声势,而是不善于伪装自己。在柳宗元看来,只要驴子凭着高大的形体,保持沉默的态度,不随随便便暴露自己的短处,装作一个深沉而有内涵的"巨无霸",就可以永远确保自己性命无虞。

这个结论或者角度多少有点儿奇怪,而且与作者创作的初衷也不大一致。在《三戒》小序中,柳宗元说他写《黔之驴》的主要原因是:"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出技以怒强……然卒迨于祸。"意思是说:世人往往不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本领,他们总是借助外力逞强好胜,常常草率出手以致激怒强者,最终不免遭祸。对于遭贬永州的柳宗元来说,这样的人生慨叹当然意有所指,个人的感悟也自然蕴含其中。但将“生存之道乃在于善于隐藏缺点”作为《黔之驴》故事逻辑的必然结论,的确有些南辕北辙的味道。

浙江省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六石高中)许国申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康 震 光明日报 2012-2-2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1791.html

更多阅读

著名作家姚鲁批评评论《色戒》点击突破百万!总批评超 姚鲁烽

著名作家姚鲁批评评论《色戒》点击突破百万!总批评超过一千万!绝了!!          【据姚鲁吧新浪吧讯】作家姚鲁批评评论文章作品总点击超过一千万(10000000万)(这是去年的统计了)!绝了!真是批评一绝!!!仅批评评论电影《色戒》的《色不可

《三体》读后!! 三体读后感500字

三体:天体力学模型,研究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本人非理工科出身,对此问题毫无见解,只知道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尚没有完美的解答!这里推荐的是一部科幻小说,名为《三体》,一、二两部,第二部副标题为

《色戒》观后感 色戒完整版免费观看

昨天晚上被先生约去看电影,好久没这种浪漫的感觉了,我俩在外面吃完饭去通程大剧院看8:30的《色戒》,听说是李导又一部新作,真的期待很久了,值得一看。当我很认真很努力的想去看懂这其中要表达的意思时,影片却在莫名中拉上帷幕,灯光亮起,大家

解读:张爱玲小说《色·戒》

解读:张爱玲小说《色·戒》文/程致中2007年,李安执导的影片《色|戒》上映后,张爱玲后期那篇不起眼的小说《色·戒》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小说成于1950年,1979年张爱玲将它和《相见欢》、《浮花浪蕊》两个短篇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在

声明:《柳宗元《三戒》主旨再探 柳宗元的作品》为网友寂寞花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