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快巴难于实用的几个技术原因
文/ 韩建保(原创文章, 转载请署博文作者姓名)
媒体报道的公交立体快巴的设想,涉及的是个现实的工程问题,不是一个纯概念的理论设想或创造发明,在没有解决明白着的具体的工程技术细节之前,就打算“立项投产”,似乎涉嫌“操之过急”。工程技术方案不在于它是否一定就新或旧,重要的是他是否更有效,工程的本来意义就是:将事情做得更好(makething better)。立体快巴的设想就下列问题,可能还需琢磨些具体的解决办法或技术路线:
- 立体快巴的横截面为开口矩形,其外形流线,下部通道内要通畅,因此在两个侧壁与上顶板之间难于设置横向加强筋(梁)和垂直支柱等,因此其强度、刚度和结构的横向稳定性,要比现有的横截面为闭合的矩形的地铁车厢、城市轻轨车厢和巴士车厢弱许多。请大家注意,双层巴士的底层中,是设置有许多支柱的。为了达到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结构的横向稳定性等,确保其上部上千乘客以及其周围其他的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立体快巴必须采用厚重的金属材料,正如发明者所强调的:“由很重的钢材构成”,像“龙门吊”。请问这样的结构有多重?像行走的“龙门吊”或“钢结构人行道”?估计会比火车车厢重!如果是这样的话?城市路面不铺枕木的情况下,能承受得了吗?
- 由“很重的钢材”制造的“龙门吊”式的庞然大物,如果自身抛锚,如何救援?用电力拖动?设想的太阳能电力的功率够吗?救援时要占用多少道路?如果立体快巴的行驶系发生故障,如何把立体快巴这个庞然大物吊运(或拖走)走? 如果在现场修理,需要怎样的大型设备?需要多长时间?占用多少路面?这可不是在汽车大修厂内!地铁和轻轨发生故障抛锚进行救援或抢修时,占用的可是专属的空间。
- 发明者称,立体快巴的“逃生系统参照了飞机上充气滑梯的原理,发生事故时,两侧车体可自动下翻至地面,下翻后车内栏杆、扶手即转化为滑梯护栏,从而让乘客有序逃生、避免发生踩踏。”(http://auto.sina.com.cn/service/2010-08-26/1051644878.shtml)请注意,飞机的充气滑梯发挥作用时,其四周是可以做到“空无一物”的,但在城市内行驶的立体快巴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吗?常遇到的情形很可能是:其一侧为人行道,另一侧为中心隔离带或干脆就是逆行的车道!当立体快巴停在过街天桥或道路两旁有树木或电线杆时,“两侧车体”还可“自动下翻至地面”吗?
- 车身高度为4米多,按照发明者的设想,“发生事故时,两侧车体可自动下翻至地面”,这便意味着“两侧车体”在下翻至地面的过程中,至少要画过一个4米(或2米)多的圆弧,这也意味着要为立体快巴在其6米多宽的行驶车道的两侧,再分别留出一个宽约4米(或2米)的自由区域,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意外,在立体快巴行驶期间,必须为其备有宽约10多米的可随时占用的通道。在繁华的交通拥堵的都市,从哪儿可挤出这样的宽幅度的自由空间?即便是能挤出这样的空间,车体长时间的如此大幅度的展开,那对城市交通意味着什么?对周边市民生活意味着什么?
- 立体快巴下方是个全开孔,以便轿车通过。因此,两边的车轮就不能通过刚度很大的车轴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两边的车轮怎样定位?驱动电机(装置)怎么设置?悬架与车轮怎样连接?悬架与车身下部两边的垂直厚壁怎样连接?连接强度和刚度怎样保证?车身的横向稳定性怎样来保证?对于这样的大吨位、大尺寸、安全性要求很高、故障率要求很低的交通运输工具,行驶和悬架系统如何设计?可靠性如何?绝不是一个几个月就可以完成的鉴定、设计和制造工作。
- 轿车需要转弯时,提前几十米就得做准备了,但在立体快巴内行驶的轿车怎么办?在毫无外部参照信息的情况下,看到立体快巴的转弯警示灯再操作?普通的司机能有这么快的反应吗?能与相邻的轿车及立体快巴的内表面平行地做曲线轨迹行驶吗?当立体快巴不转弯作直线行驶时,不小心顺着车流驶进立体快巴内的轿车需要变道左转或右转弯时,你让他们怎办?他们很可能停下不走了,等笨重的庞然大物驶过去后,再转弯。请问这样的局面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大堵车!
- 发明者强调:“即使小车撞击到快巴,也仅是撞到它的‘腿’,这些‘腿’是由很重的钢材构成,很能抗撞。”但问题是,轿车与立体快巴“很重的钢材”相撞,也许不会导致立体快巴及其快巴上的上千乘客的“安全问题”,但被撞轿车因在做曲线行驶,因撞击点一般为前侧部或后侧部,因此产生让轿车横转的力矩。这个横转力矩会让轿车车身“横置”,在狭窄的立体快巴的“内部车道”内,很可能会撞到相邻的轿车,随后的轿车“稀里糊度”又会撞上去,这是否会造成路面严重瘫痪?在技术上如何排除这种可能性?
- 立体快巴的车道(铁轨或所谓的白线)不能(也不应该)禁止其他车辆的通行,如果有汽车在其车道上抛锚,因立体快巴不能进行避让,就只能等待救援,上千人的乘客也根着等待,会不会造成附近区域道路的混乱?请注意,铁道岔口在有专人看守的情况下,不是也时常发生汽车抛锚在铁轨上的麻烦吗?在大都市拥挤的地面道路上,巨大的立体快巴(超级有轨电车)与相对极其薄弱的轿车等混行,本身就是一件经不起推敲和联想的设想,有点“闭门造车”的不妥。
- 立体快巴是个大胆的设想,提出者值得尊敬、佩服和学习,体现着国内创新意识的蓬勃崛起。但可能离实用还有许多技术难点等待克服,而且很可能即便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后也只是在中国城市交通创新史手册中留下了几行文字记载。地铁和轻轨最终会主导大都市便捷运输系统,高昂的建设成本,那也是为巨量的人员安全捷运付出的应付代价。
一鼓作气,把一些看法贴在了上面,结尾时还是想写一句疑似愤青的话:立体快巴是否可行,咋们自己就可讨论个清楚,不必特别在意外国人对此事的“一惊一乍”,或外国媒体的“赞许有加”,虽然他们在许多其他的方面把自己的技术活干的都相当的不错。立体快巴方案的提出者宋有洲先生对其发明的说明可参看视频:http://live.video.sina.com.cn/play/auto/chatshow/6733/001.html
未经作者书面允许,纸质媒体不得转载。
QQ:64206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