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的形成
关于水的起源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在约有32种关于水的形成的学说。这里简述几种主要学说。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前的初始物质中存在一种H2O分子的原始星云,类似于现在平均含水0.5%的陨石,地球形成后降到地球上,从而使地球上有了水。
另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后才有形成水的原始元素(氢和氧)。氢与氧在适宜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羟基(OH)。羟基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水(H2O)。
荷兰的天文学家奥特认为,地球上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这颗行星的内部的岩石圈的上地幔。岩石圈的物质一半是由硅组成,其中硅酸盐和水分。这些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适宜的条件下(如火山爆发)脱水,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水。美国学者肯尼迪等认为岩石在熔化中完全混合时,含有硅酸盐75%,含水25%。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发频繁,从而加快了地球水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地球的水还在增加。在研究中,有资料表明,大洋面近1000年内上升了1.3m。不过近几十年海洋水面快速升高可能主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
2.水的性质
水同其它物质一样,受热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纯水在摄氏零度时密度为999.87千克/立方米,在沸点时水的密度为958.38千克/立方米,密度减小4%。
在正常大气压下,水结冰时,体积突然增大11%左右。冰融化时体积又突然减小。据科学家观测,在封闭空间中,水在冻结时,变水为冰,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力可达2500个大气压力。这一特性对自然界和工业有重要意义。岩石裂隙在反复融冻时裂隙逐渐增大就是这个道理。地埋输水塑料管为防冻坏,一般要求一定的埋深(大于冻土层深度)。
水的冻结温度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30个大气压,水的冻结温度降低1摄氏度。水的这种特性使大洋深的水不会冻结。
水的沸点与压力成直线变化关系。沸点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
水的热容量除了比氢和铝的热容量小之外,比其它物质的热容量都高。水的传热性则比其它液体小。由于这一特性,天然水体封冻时冰体会级慢地增厚,即使在水面长其封冻时,河流深处可能仍然中液体,水的这种特性对水下生命有重要意义。水的这一特性对指导灌溉也有意义,如进行冬灌能提高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低温冻害。
3 水的循环
水分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形式;径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动着的水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包括水面蒸发、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
水的循环按其循环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从海洋蒸发上升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发,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流归海洋。这种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从陆地上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的水的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小循环。
水的大循环与小循环实际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联系的,小循环往往包含在大循环内部。水的循环的总的趋势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又将一部分径流流回至大海。
水的循环过程中,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通过蒸发、降水、下渗也进行着水的交换。
4. 世界上降水最多与最少的地方
哥伦比亚的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1万毫米,是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印度的乞拉朋齐则保持月降水量最多的记录,该地区在1861年7月降雨量达9300毫米。此外夏威夷的怀厄莱山则在一年中则有350个下雨天。另外留尼汪岛贝洛夫(在非洲)12小时降水1086毫米。牙买加鲍登半岛(北美洲)2天降水2086毫米。留尼汪岛塞路斯(非洲)3天降水3240毫。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位于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诺卡马沙漠。到1971年为止,那里已有400年没有下一场雨。世界上最干燥的国家是埃及,它的大部土地是沙漠。(注:我国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8毫米,各地年降水量分布极不平衡。东南沿海和西南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超过2000毫米。长江流域为1000-1500毫米,华北、东北为400-800毫米,西北内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一般为50毫米,盆地中部不足25毫米。)
5. 旱灾
作物吸水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致使作物因水分亏缺而影响生长甚至死亡的现象。干旱的种类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重理干旱三种。
大气干旱:土壤水分并不缺乏,但因高温、干燥等原因,使作物耗水速度过快,根系吸水无法及时向作物补充水分,致使作物产生暂时凋萎。大气干旱一般不会使作物产生永久凋萎(即死亡)。
土壤干旱:因土壤水分亏缺而造成作物吸水困难,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生理干旱:因土壤浓液浓度过大(土壤水中含盐过多),从而造成作物吸水困难,甚至脱水,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化地区或施肥过多会出现此类干旱。
6.洪灾与洪灾的区别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涝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
涝灾与洪灾的共同点是地表积水(或径流)过多,区别是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7. 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是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而确定的,旨在使全世界都关心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丰富,一些水资源已被污染,而世界人口正在迅猛增加,工业正在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正日益尖锐。
“世界水日”呼唤地球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8. 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