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史话 五胡十六国史话

漳湾镇,古称“五都下”,位于蕉城区东部,距离市区9公里,镇域面积54.53平方公里。东与福安市下白石镇隔海相望,西靠七都、金涵,南接市区,北邻八都镇邦门。漳湾地处沿海,周边丘陵起伏,水陆畅通,地理条件优越。虽说这里“山嶂外洋,番舶鲜集”,但“濒临大海,涵虚潆洄之气,冲孔动楗,触石生云,是以生养气盛,土脉滋和,百物畅遂”(乾隆版《宁德县志》语),所以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富庶,人才辈出,成为蕉城区最富有文化特色的乡镇之一。

漳湾镇开发较早,历史悠久。位于大金溪流域的贝头村红头岗,以及上塘村南山曾发掘出土石锛、石镞和网纹硬陶片、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经鉴定为商周时代遗物。南宋时期,属安东乡临海里。明代全县设二十五都,镇域属五都,下设四图,辖蓝舆(骝屿)、小塘、南埕、横屿、楼前(蓝田)、中村、官井、港尾、黄坑、汤湾、章湾。清代,五都管辖地域为溪口、蓝田、马山、蒋沃、游沃、东楼、官井、中村、林家池、福林观、汤湾、后湾、港尾、南埕、南山、家洋坂、黄坑、漳湾、岭后十九个村庄。民国时期,漳湾初属一区,后陆续设为漳湾镇、漳南镇等,解放初期属二区,1955年设漳湾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管辖漳湾、南埕、蒋沃、仓西、上塘、海鹰六个小公社。1989年10月改为漳湾镇。现漳湾地域为明清时期五都全部,四都、六都一部分,镇政府驻地为漳湾村,下辖2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403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总人口52075人。最大行政村为南埕村,现有人口8634人。南埕村同时也是蕉城区人口最多的行政村。雷东、又加塘、上塘保安塘自然村为畲族同胞聚居地,共有蓝、雷、钟三姓,347户,人口1618人。鳌江村为疍民上岸居住地,辖白井、红霞、宫仔鼻、加湖头4个自然村。980户,4327人,以翁、陈、欧三姓为主,人口密度为蕉城区之最。

漳湾镇政府驻地漳湾村,原名张湾,因张氏家族聚居于此而得名。后来随着迁入姓氏日益增多,逐渐繁荣,村界扩大至漳江之畔,故得名漳湾。万历版《福宁州志》又作“章湾”。旧时为五都沿海各村庄与县城间的交通孔道,也是福安、宁德两县的交通主干道之一。辖区处于大金溪、霍童溪、七都溪入海口,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度19℃,无霜期310天,年均降雨量2098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产品丰富。地处城区沿海丘陵地带,多为海拔50~300米低山丘陵,海拔较高的有马头山、寨顶山、雷东岩山等15座,最高峰为雷东岩,海拔312.6米。与世界良港三都澳一衣带水,海洋资源丰富,境内有名称的岛、礁有17个,其中较大的岛屿有鸟屿、官沪。滩涂面积广阔,有名称的就有雷东滩、保安塘滩、猪母沙滩等34处,面积约29平方公里。养殖的水产品有蛏、虾、泄、土丁(海蚯蚓)、章鱼、海蛎、弹涂,熨斗蟳、蓝田花蛤、安瑞蛏、雷东软虾驰名闽东。安瑞蛏还获得福建省级知名品牌商标、农业部原产地认证标志、绿色无公害产品荣誉。境内兼得山川、平原、水乡之地利,堪称一方宝地。

漳湾由于靠近海洋,受地理条件影响,人口繁多,而耕地相对不足,水利条件薄弱。北宋元祐四年(1089),骝屿人林圭在圣泉寺住持养誉协助下,围垦赤鉴陂(西陂塘)。赤鉴陂工程浩大,设施齐全。据南宋《三山志》记载:“(林圭)以陂下田户百六十均所费,于陂上为桥,号泗洲,延三十余丈,石址。又于陂西水际里筑堤,上广二丈,长二里,址亦以石,筑堤二以为捍,斗门三,以司启闭,溉田三百十八顷,受种二千四百石。”。赤鉴陂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宁德市最早的大规模围海造田工程。明清迨至民国时期,又陆续围垦济农塘、和尚塘、阮家塘等四十余个,使人多地少的矛盾大为改善,成为了蕉城区的粮食主产区。1956年,五里洋引水工程竣工,修建水渠4条,5000多米,解决了南埕大队3200亩水田灌溉问题。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1031亩,其中水田14147亩,旱地5984亩,林地12671亩,以沿海滩涂为主的水产基地可开发利用面积3万多亩,以山地为主的水果基地可开发利用面积近万亩。境内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盛产荔枝、龙眼、柑桔、杨梅等水果。尤其是晚熟龙眼肉厚汁甘,品质上乘。1957年,南埕五里洋还曾种植甜瓜,品质优良,香甜可口,由于种植范围有限,产量逐年减少,早已销声匿迹。此外,王坑村半山自然村鸭雏孵化养殖业久负盛名,所产鸭蛋、鸭雏十分畅销。

漳湾镇是蕉城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产丰富,名贤辈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入闽讨范汝为,过西陂塘访阮大成,一路行来,见男耕女织,民风淳厚,且读书人众多,不禁称赞漳湾为:“海滨邹鲁之地。”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部在漳湾打击倭寇,并在横屿岛捣毁敌人巢穴,斩倭寇2600余人。取得“入闽抗倭三大捷”之首功。至今尚留存戚公祠、恩泽坛、古炮台、麒麟井等古迹。清末“同科进士、同典翰林”的闽县(今福州市)陈海梅、陈培锟父子与漳湾南埕陈氏也结有文字渊源。光绪二十三年(1897),陈海梅以“联谊同宗”名义,至南埕谒祖,“日与其乡之耆老酌壶酒话桑麻,盘桓逾月”,并与当地名士陈德俭(祖籍南埕)、陈月仙互有唱酬。民国十四年(1925)春,时任全省赈务委员会主席的陈培锟为南埕陈霭山撰写寿序数百言,以表祝贺。

漳湾镇是蕉城区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乡镇之一。从漳湾镇现存各姓氏族谱来看,迁入境内的姓氏大多都是唐末五代时期,躲避北方战乱而跟随王审知入闽的中原士族后裔,一些姓氏来自省内福州、福安、古田、泉州各府县。已知最早入境的是漳湾阮姓。阮姓始祖阮少盛于唐咸通十一年(870)任感德场监,后定居漳湾,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阮姓与五代时期迁入郑岐郑姓、蒋沃倪姓,成为漳湾第一批居民,这些勇于开拓的中原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共同开发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阮氏家族,宗支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且以科甲蝉联,名贤辈出 而名噪宁邑。北宋末年,太学生阮大成就在漳湾鞯峰山设立诚斋书堂。诚斋书堂设施较为完备,正堂额曰“敷教”,左右分设十斋。该书堂与八都福口郑氏创建的郑乡校,洋中周、姚二姓创建的来青书院交相辉映,构成了蕉城区早期的文化教育中心。元代初期,中村人韩信同在家乡设办南山书院,造就人才甚众。北宋开宝二年(969)庚午科,漳湾人阮环高中进士,成为了蕉城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同时也是两宋时期闽东首位进士。阮环子阮睿,字希哲,淳化三年(992)也相继登科。阮大成之孙阮登炳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一举考中状元,更是名闻八闽。他与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登第的余复,成为闽东仅有的两名文状元。良好的教育风气,带来了古代教育的长足发展,直至清代,漳湾共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14人(其中武举人2人)。其中不乏阮环、阮睿“父子进士”,西岐陈寓、陈褒、陈褎“叔侄兄弟进士”,为世人所羡慕与称颂。清代恩贡生何錡“设教于邑(城关)朱公祠,所成就甚众。”漳湾村岁贡生孙逢聪迁居县城南门,“舌耕四十余年,出其门多成材者。”至近现代,域内漳湾、蓝田、南埕、拱屿、汤湾、溪口等大村的开明士绅踵步前贤,热心创办小学,聘请名师执教,为启发明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民国时期,籍贯霍童的著名教育家、清末庠生黄以褒曾在漳湾、南埕一带教书,培养了一批可造之才。漳湾还涌现出了孙树荣、钟迪民、钟迪恭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建国后,域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数十年来,推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激励人才成长,精心施教,培养出武汉大学刑法系博士陈志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博士林华、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詹思禄、现代作家李师江、全国十运会射击冠军李雪艳等大批优秀人才。漳湾镇现有中学三所,分别为蕉城九中、十四中、蓝田中学,教学班51班,教师219人。小学14所,有76班,教师267人。

千百年来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漳湾精英荟萃、人文繁盛。走进这里的每个村落,都可以寻找到书院、私塾的影子,走进那些古老的祠堂、民居,无处不是书画、诗文和传统儒学思想的完美结合。在这弹丸之地,自古名贤辈出,代不乏人。在理学方面,有深得黄宗羲推崇的元代理学家韩信同;在政治方面,有北宋进士江州录事参军阮环,太学生阮大成,官居朝请郎的阮登炳,以及泰州司户阮希甫。明代山西按察使陈寓,广东按察司佥事陈褎;在文学方面,有南宋撰《诉旱魃文》的阮元龄,明代诗人陈宇、陈应震,清代文人陈谟范,诗人叶开泰、叶开树、叶文起、李邦光,编撰本邑志的阮遇春;在科技方面,有首创“桁槽捕鱼法”的吴高霞,复原刻漏壶的陈起元。此外,还有“保障吴中”的吴县中军陈祖孟,广东信宜知县阮韶、编撰《湘阴县志》的湖南湘阴知县韩璟;清代热心公益的富商叶禹,武技超群的武举人蒋建奇;民国时期实业家王振仑,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林天波,书法家陈德俭,当代本县名老中医阮子骥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阮大成,字希圣,号献斋,漳湾(今漳湾村)人。政和二年(1112)以三舍升国学。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直逼汴京。钦宗受投降派李邦彦等人怂恿,罢免宰相李纲官职。阮大成与陈东等人义愤填膺,遂率太学生至宣武门上书。钦宗恐生激变,采纳太学生建议,李纲得以复职。李纲被重新起用后,鼓励将士奋勇杀敌,迫使金兵撤退。阮大成后任定国公承宣使韩世忠幕僚,深受器重。数年后归隐。回乡后,关心桑梓教育,在漳湾鞯峰山建造诚斋书院,教泽沾溉闾里,乡人有口皆碑。绍兴二年(1132),韩世忠出任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率师三万水陆并进,入闽镇压建州范汝为农民军,途经宁德,造庐拜访。时大军过境,沿途各郡县均须供给军饷,唯宁德因韩、阮知交之故而获免。宁德知县赵诜之赠钱五百缗以谢,大成坚辞不受。

阮登炳(1219~1300),小名仪孙,字显之,号石坡,晚号菊存居士。漳湾(今漳湾村)人。祖父由闽迁徙吴,遂为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第一人。初授承事郎、绍兴府签判。再迁秘书郎。因论贾似道“公田法”弊端,谪云台观提举。复起为建宁府(今建瓯市)添差通判、校书郎、官至朝请郎。德佑二年(1276)三月,元兵攻陷临安,阮登炳随臣僚入燕(今北京市)。不久乞请回乡养病,获准。卒于江苏吴县,享年八十二岁。

阮希甫,漳湾人。北宋末年任泰州司户,金兵陷泰州,不屈而死。朝廷抚恤,特赠通直郞。名列《宋史》。

韩信同(1251~1332),字伯循,号古遗,又号中村。中村(今中村涵头)人。宋末元初,陈普讲学于石堂山,远近学者接踵。韩信同与好友杨琬遂执弟子礼,受业其门。韩信同悉心研究两宋理学之濂洛关闽诸学派,取其精华。后人称其“发明礼学,典得核要”,“援据明通,为有元一代所寡有”。陈普亦赞之:“吾老矣,得斯人饮水俟命,复何憾哉?”后应乡试不第,设学于五都南山,讲学课徒。数年后,又应建阳云庄书院之请,出任山长。卒祀乡贤祠。著有《四书标注》、《书经讲义》、《三礼易经旁注》、《书集解》、《史类纂》及诗文集十余卷。

林思勉,字懋臣。钱岩(今汤湾村)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授山东莱州府通判,擢湖广荆州府同知,所至有政声。朝廷有“廉慎”之褒奖。

陈寓(1446~1508),字时安,号觏斋。西岐(今西岐村)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安徽休宁知县。成化十二年(1476),升南京刑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刑部广西司员外郎。以用刑明慎深得尚书王恕关爱。成化十九年(1483),升本部广东司郎中,兼掌南京司法。弘治元年(1488),擢授广西按察副使。弘治十二年(1499),累升山西按察使。正德三年(1508),病逝于任上。祀本邑乡贤祠、忠义孝弟祠。

陈宇(1462~1543),字时清,号夷恒子,又号五真居士。西岐(今西岐村)人。陈寓胞弟。家贫,读书通大义,淡薄名利。为诗有晋唐风格,历览江湖名胜,系情于诗。有《五真集》十六卷、《寿岂集》三卷行世(今无存)。民国十年(1921),入祀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

陈褒(1484~1515),字邦荣,六都西岐(今西岐村)人。陈宇长子。正德九年(1514)进士。登第后,观政户部。不久奉命协理户部河西务(今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忠于职守,公私称便。九月,将赴吏部谒选,忽染不治之症卒于任上,年仅三十二岁。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灵柩归里,葬于西岐祖茔。同年进士及第黄初为撰墓志铭。

陈褎(1488~1551),字邦进,号骝山。六都西岐(今西岐村)人。陈宇次子。嘉靖二年(1523)进士。次年,授云南道监察御史,不畏权贵,直言敢谏。明世宗继位以后,自立统嗣体系,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帝。陈褎不顾自身危险,大胆上疏。不遂,以告亲老辞官归隐。嘉靖十四年(1535),起用为江西巡按御史。内阁首辅夏言欲拆毁民间房屋,扩充私人园林。陈褎致书规劝,言辞恳切。因此得罪夏言,谪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推官。再贬泗州(今安徽泗县)通判。尔后,又调任浙江慈溪知县,所在多善政。嘉靖二十二年(1543),陈褎升任直隶松江府同知。嘉靖二十三年(1544),升广西按察司佥事,整饬左江兵备,辅助总督张岳平定广西柳州府马平等县的壮民骚乱。功成之日,却遭夏言报复,准冠带闲居,不再起用。嘉靖三十年(1551)八月十五,卒于福州宫巷府邸。嘉靖三十一年(1552),归葬宁德八都屿头金峤庄。陈褎居乡多善行,穷究经史,著有《礼记正蒙》、《易书诗绪说》若干卷,诗有《观风余韵》、《寓韶集》、《慈水闲吟》、《云间笑语》,皆梓行世。惟《春秋绪说》未终,有《奏议全集》藏于家。今存世者,惟有《骝山先生文集》、《礼记正蒙讲意》三十八卷,前者藏于北京图书馆,后者藏于南京图书馆。

阮鐄,字国声,号金溪。漳湾(今漳湾村)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官江西德兴知县。居官六年,赈饥三次,又捐俸筹资铺设交通孔道之寿元桥,及构建城隍庙、义仓、漏泽园等,民沾实惠,勒碑颂德。

叶开泰,字挺贤,号剑峰。漳湾(今漳湾村)人。例贡生叶禹长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廪贡生。性质朴,以诗文名噪宁邑。叶开泰与胞弟开树极友爱。开树卒于泰宁任上,开树有《葬春山仲弟祭文》一千二百余言,呕心沥血,情真意挚。刘家谋评之“情文相生,一字一泪,使人读之不觉其长,真有数文字也”。道光四年(1824),本省督抚以开泰学行上奏朝廷,敕建孝友坊于北门外,祀于忠义孝弟祠。著有《剑峰遗集》一卷,今无存。

叶开树(~1777),字春山,号立斋。叶禹次子。少聪慧,博学能文。年十八,补弟子员。乾隆四十年(1775)由廪生捐贡生。例授泰宁训导。其不懈于诗歌文词,风格耸拔,及于古人。有《采莲曲》、《采茶曲》、《登城东晚眺》等八首,选入乾隆版《宁德县志·艺文》。

陈起元,字开德,自署寄闻轩主人。祖籍南埕,生于县城西门。嘉庆十八年(1813)岁贡生。喜习阴阳家书籍,曾自制刻漏壶。著有《黄莘田香草笺注》。

陈谟范(1765~1839),又名起朝,字开臣,号访溪。五都南埕村(今漳湾镇南埕村)人,生于县城西门。道光二年(1822)岁贡生,同年乡试连捷举人。候补知县,敕赠文林郎,奉政大夫。陈谟范工诗文,交游甚广,与周墩(今周宁县)魏敬中、霞浦游光绎、同邑崔朝坊等引为至交。著有《管见斋文集》八卷、《管见斋诗集》四卷。作品选入《国朝文四十家》。

李邦光(1843~1907),字统文,号斗南,又号硕臣。五都增坂村(今漳湾镇增坂村)人。清同治十二年癸酉科(1873)拔贡生。才气过人,家居又不治生产。后受廉坑王氏邀请,前往设馆,悉心教学,造就人材甚众。有手抄诗文集传世。

孙树荣(~1917),字香泉,号秀山。拱屿村人。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投笔从戎,考入保定通国陆军学堂。曾任陆军第十一混成旅骑兵连连长。

陈德俭(1879~1953),初名庆镕,字铸渊,又字乾镕,号悟云山人、悟云子。祖籍五都南埕,生于县城。光绪年间(1875~1908)附贡生,钦加五品衔侯选盐大使。熟谙诗、书、画、篆刻,尤以书法名重于世。他的楷书临唐代颜真卿,行草有二王、赵孟頫遗风。隽逸潇洒,清雅自然,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王振仑,字少庵。漳湾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贡生。入民国,任本县商会会长。民国元年(1912),曾以宁德劝业所名义筹办兴复西陂废塘。后筹资相继修复官镇港、下仓、留屿各塘,得到省长公署褒奖。

漳湾镇山海具备,风光旖旎,峰峦挺秀,港汊纵横,自古即为鱼米之乡。境内遍布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古迹。旧时大的村庄皆有八景、十景的说法,多数还附有名人题咏。如鉴湖(西陂塘)八景:骅峰晚霁、狮岫晴云、鉴湖钓艇、陂渡横舟、荔林簇锦、松坞风声、斗门蓄水、古刹鸣钟。西陂塘波光荡漾,百舸争流,两岸稻花吐翠,荔树呈丹,风景绝佳。这里还留下了南宋名将韩世忠、状元余复、明代邳州学正林初、清代知府李拔、诗人姜虬绿、许若梅、李邦光的诗句。此外,兰田八景、拱屿八景、郑岐八景等也一样拥有迷人的风光。域内现存主要的名胜古迹有:

明代戚继光抗倭遗址。包括横屿岛、古炮台、麒麟井、恩泽坛、戚公祠等古迹。横屿岛在镇区东南,直距3.1公里,原为海中孤岛,经围垦,已与陆地连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农历八月初八,戚继光率军八千,渡海攻占横屿岛,歼灭倭寇千余人,救出无辜男女五百余人,史称“横屿大捷”。目前村内尚保留瞭望台等遗址,近年建有纪念碑一座,并筹划恢复部分古战场原貌。古炮台、麒麟井、恩泽坛、戚公祠均在漳湾村。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规划建设戚继光纪念堂、主题德育室、展览馆为一体的公园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阮氏宗祠。又称防御祠。坐落于漳湾村街头。五代乾祐二年(949)建。明宣德元年(1426)重修。嘉靖四十年(1560),毁于倭乱。万历十七年(1589),德兴知县阮鐄重建。祠为前后三进式,硬山顶,古朴典雅,整体建筑仍保存明代建筑风格。祠堂周边尚有“后梁进士御史大夫”阮少盛墓,太学生阮大成墓。祠左有诚斋学堂旧址及闻名遐迩的龙江井。

太尉宫,位于兰田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嘉庆九年(1804)重修,光绪十一年(1855)重建戏台。占地面积736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依次为戏台、中亭、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高约7米。戏台左右厢房围栏外向,均彩绘《水浒传》人物。宫内大殿正中供观音塑像,右旁供陈公太尉神像,另有圆形石槽、石香炉、民国陈季良判决海埕碑,保存完好。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圣寺,位于王坑村。后梁贞明二年(916)创坛。北宋建隆元年(960),殿中侍御史陈子衡属僧契霄建,由宋太祖钦赐寺额。元天历年间(1328~1330)重建,毁于倭。崇祯四年(1631)重建,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寺院占地477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依次为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资圣寺明代曾设为宁德县僧会司。旧有见山楼古迹,状元余复书匾。南宋广西经略使周牧、明代德兴知县阮鐄、举人林尹游览后均留有诗句。

圆明寺,坐落于拱屿村。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415),因福州圆明寺设庄田于此,故而得名。寺院占地1002平方米,坐东朝西,地处山谷之中,古榕参天,风景清幽。寺左有南宋理学家杨复墓。杨复,字志仁,学者称信斋先生,朱熹高足。殁后,宁宗赐葬于圆明寺。坟墓明清时期相继修整,今保存完整。

南埕盐民协会旧址。位于南埕村,即陈厝大厅。建于清末,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封山顶,穿斗式梁架。1932年,中共宁德城关地下党支部成立,指派人员到南埕村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盐民协会。1933年,曾志来此指导工作,将盐民协会改为盐工协会。

五都史话 五胡十六国史话

青云坊。坐落于汤湾村街口。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为举人林思勉立。为宁德市现存最早的古牌坊,同时也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古牌坊之一。青云坊四柱三间,青石结构。坊顶飞檐翘角,雕琢古朴。坊柱对联:“廉慎褒章昭史册,简宽政绩著荆湘”、“两代衣冠应紫诏,百金节操压钱岩。”现保存较好。

钱岩山风景区,在后湾村。山势平缓低伏,峰峦俊秀,洞壑幽奇,有“青狮镇浪”、“金马腾鞍”、“洞天引胜”等十景。“洞天引胜”指留仙洞,乾隆版《宁德县志》作“钱岩石洞”。深邃数百米,众石环叠,阴暗狭窄,“有石门户状,但容一人,游者执灯入,逶迤曲折若穿海底。行里许有坦处,可容数十人。前有石似童子,阻其小口,不得入。洞多蝙蝠,见人不惊。或不肃静,则水声大作,闻之股栗。”洞口镌“留仙”二篆字,旁有落款,漶漫难识。凭石远眺,远处三都澳海天帆影,历历在目。附近还有黄巢磨枪石、白滩宫、黄岳宫等古迹。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名胜古迹,漳湾还有白莲寺、灵鹫寺、雪峰寺、福林宫、南埕林氏大厅、增坂萃灵宫(保存有清代壁画)、郑岐吴氏大厝、郑岐九天玉枢堂、仓西明代陈寓故居、蒋沃南宋绍兴修桥刻石、中村韩古遗祠。尤其是数以百计的地方名人墓葬,蔚为可观。其中包括南宋阮大成、林晟、杨复、阮先,元代郑同翁、韩信同、陈自新、陈以政,明代陈广、龚膺、陈寓、陈褒,彭浚、崔廷复,清代叶禹、蔡燧轩(蔡步钟祖父)、姚春墀、陈洪造、黄书田、吴炳修,近代林廷伸、郑长璋、林文瑄,时间跨越了将近一千多年。陈以政、郑长璋、姚春墀、陈洪造墓葬还被列为第一批、第二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漳湾镇的宗教文化也极其发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了滋养宗教信仰和文化的沃土,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和平共处,健康发展。晚唐时期,禅宗佛学在漳湾广泛传播,境内青山秀水间寺院林立,香火旺盛。天复二年(902),漳湾金溪里(今王坑村)建成小灵鹫寺。北宋建隆元年(960),殿中侍御史陈子衡属僧契霄建资圣寺,寺额由朝廷钦赐。资圣寺在蕉城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明代初期宁德县僧会司还设于这里。南宋绍定四年(263),道士林觉后在兰屿(今属汤湾村)建景祐真君庙,以祀唐代睢阳太守许远。元泰定二年(1325),道士林以和改为福林宫。明崇祯年间(1627~1644),天主教传入漳湾,岭后村成为蕉城区开教最早的村落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传教士栗安当在此传教,并建立了漳湾有史以来第一座教堂。天主教在岭后打下了坚实基础,随之向周边村庄辐射,而今教徒达到两千多人。清康熙年间(1661~1722),天主教徒将瓜园村一座佛寺借作活动场所。嘉庆十年(1805),基督教传入兰田。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教徒遍布漳湾、兰田、鸟屿、王坑、官沪等村。

漳湾镇的民间信仰同样也是多姿多彩,极富地方特色。除了较为常见的观音、关帝、真武大帝、土地公等佛道神灵,郑岐信奉的雷公信仰,拱屿的五帝信仰,漳湾的“喜神”刘夫人(民间俗称“漳湾婆”)信仰、增坂的梨花洞主信仰、南埕显应侯王(福安薛念)信仰,为蕉城区其他乡镇所鲜见。

漳湾镇地处沿海地带,历史上受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又与畲族、疍民频繁交往,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每年春夏之交,拱屿村都要举行“送五帝船”的迎神赛会,这在排斥五帝信仰的闽东地区是极为少见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雷公诞,福宁五县信奉雷公的信众,都不约而同地聚集郑岐村雷公庙(九天玉枢宫)烧香祭拜,有的父母还把孩子寄到雷公名下为子。这在闽东地区绝无仅有。漳湾村每年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竞渡”活动和八月十五举行的“中秋曳石”活动也都颇有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漳湾刘氏始祖刘帝美从闽南带来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已传承22代。2010年11月15日,蕉城区与泉州晋江市联合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湾雷东村又分上雷东、下雷东两个自然村,各有钟、雷、蓝三姓。上雷东钟姓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八都丹斗迁入;雷姓于道光八年(1828)由福安金腰带迁入;蓝姓于嘉庆元年(1796)由七都三阳店迁入。下雷东钟姓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金涵上金贝迁入;雷姓于顺治十八年(1661)由罗源迁入;蓝姓于乾隆四十年(1775)由罗源迁入。雷东畲族同胞在与汉族长期融合生活中,民族特色略显淡化,但仍完整保留民族生活习惯和婚嫁习俗。特别是保存完好的龙头祖杖和清代白布粉彩勾墨的《盘瓠祖图》,极具民族研究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1011.html

更多阅读

黄瓜大小不一怎么办 黄瓜只开雄花怎么办

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inn,英文名Cucumber),葫芦科黄瓜属植物。也称胡瓜、青瓜。果实颜色呈油绿或翠绿,表面有柔软的小刺。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现广泛种植于温带和热带地区。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黄瓜是西汉时期

不愿意死在美人怀里的古代枭雄 古代枭雄

在我孤陋寡闻的记忆里,历史上的内蒙古就是一个草肥水美牛强马壮的地方,自古人烟稀少,所以英雄百分之百与此地无关,谁知道乱七八糟的史书看多了,这种认识渐渐被淘汰,其实历史上产自内蒙古的能人何止成千上百,过去的匈奴就不说了,仅仅从五胡十

转载 苻坚大帝与慕容冲——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苻坚慕容冲

哈哈。。分析的挺到位的。尤其喜欢那些恶搞的。床前明月光,地上两双鞋。。哈哈。。原文地址:苻坚大帝与慕容冲——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者: 璇玑之舞因着“五胡十六国倾国倾城第一人”的名声,慕容冲这一对被大家扒到不行,各种版本均有,香

黄瓜的做法大全 黄瓜炒火腿肠的做法

黄瓜简介: 黄瓜,也称胡瓜、青瓜,属葫芦科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黄瓜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黄瓜的茎上覆

中国历史朝代歌 中国历史朝代歌完整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中国朝代顺序表: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魏、蜀汉、吴) 西晋、

声明:《五都史话 五胡十六国史话》为网友梦与时光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