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唐诗人李贺这首名篇《箜篌引》,说的是箜篌声起,在空山回响,遏止行云,亦悲亦喜,感天动地的情景。1981年以来,被誉为中国箜篌第一人的崔君芝带着雁柱箜篌先后在日本、香港、奥地利、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箜篌独奏音乐会。十年里她三次应邀参加世界竖琴大会,并举行独奏音乐会,把我国的箜篌推上了世界乐坛。她除了擅长弹奏反映我国悠久文化的民族乐曲外,还能自如地在箜篌上演奏肖邦、德彪西等钢琴大师的作品和世界竖琴名曲,博得国际同行和各国音乐家与听众的赞誉。一位法国音乐家说:“我从未听过箜篌独奏,原来它有一种东方特有的美。”在第三届世界竖琴大会上,与会者称颂雁柱箜篌是“竖琴乐器中最美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竖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首著名的箜篌曲吧!
1、《湘妃竹》,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诗句就寓含了湘妃竹的故事。舜帝病逝,娥皇和女英异常悲伤,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有红,这便是“湘妃竹”。80年代初期崔君芝、李树宝以《湘妃滴泪》为题材创作了《湘妃竹》,成为箜篌名曲。崔君芝是我国著名的箜篌演奏家,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奖,她在箜篌乐器的改革和演奏技法上变新不断,《湘妃竹》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乐曲描绘了洞庭湖畔湘妃竹林秋晓的景色,用雅洁坦荡的音乐内涵,歌颂了竹子的高尚气节。在演奏上主要运用了箜篌清越的泛音和泛音揉弦的技法,旋律轻柔淡雅。并借鉴了琵琶的四指轮技法奏出快速密集的音型,刻画了竹笋破土而出的形象。作者从古代卧箜篌的演奏法中受到启发,在乐曲高潮时,用拨子演奏,使音色上形成变化,具有较好的效果。整首曲子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素淡柔婉,韵味别致,格调高雅,表达了忠贞不屈的情怀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2、《清明上炣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据此而谱的曲子将箫的清越激扬与箜篌的清明通透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反映了古代都市市井生活的繁华、祥和。
3、《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改编自中国古代琵琶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浔阳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乐曲开头是“江楼钟鼓”,以琵琶模拟鼓声、箫和筝奏出波音,接着响起徐舒优美的旋律,描绘夕阳映江、晚风轻拂的初暮景色;
第二段:“月上东山”,主题音调够高四度,旋律向上引发,表达了一种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
第三段:“风回曲水”,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
第四段:“花影层叠”,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
第五段:“水深云际”,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接着八度跳越,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响,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六段:“渔歌唱晚”,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柔美的箫声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表现了渔民悠然自得的形象。接着是稍快而有力的乐队合奏,气氛热烈,表达了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第七段:“洄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乐队全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
第八段:“欸乃归舟”,音乐呈反复式递升,筝划奏的声如流水的历音,速度的由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强,表现了波浪层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第九段:“尾声”,节奏舒缓,表现船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