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圣城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区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岸。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2012年12月人口已超过798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犹太人601万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在以前是中东中唯一的民主国家。

现设五个行政区:特拉维夫区、海法区、中央区、北部区、南部区。另外,阿拉伯区被设为朱迪亚-撒马利亚和加沙地带区(面积6,242km²),现交予巴勒斯坦国政府管理。

以色列首都为耶路撒冷,政府所在地为特拉维夫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圣城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区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3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过1000余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廷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失败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廷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数个世纪以来,诸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着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地形

以色列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约旦大裂谷、以及内盖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从北部的黎巴嫩边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该地区土壤肥沃而潮湿,是农业和水果栽种的重要地带。海岸平原的东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带,高原地带的北边是加利利山脉的山丘,更南边的地区是由许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区所组成的撒马里亚山脉;再往南则是荒芜的犹大(Judea)山丘地区。中央高原地带的东部是约旦大裂谷,属于长达6,50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的一部份。在以色列境内的裂谷是由约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构成。内盖夫沙漠由大约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组成,占据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积,在地理上内盖夫沙漠是属于西奈半岛的延伸。

以色列主要为地中海型气候,特征为漫长而又炎热、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对较为短暂而又凉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气候是由邻近的亚热带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带、与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亚热带湿热空气所共同影响的,空间差异较大,会因为各地高度、纬度、以及与地中海的距离而变化。

依据以色列人口统计处的资料,直到2012年10月为止,以色列有795万人口,其中75.3%是犹太人(多数是德系犹太人)、20.6%阿拉伯人、以及4%“其他”人种。有76.1%的以色列人信仰犹太教、16.2%为伊斯兰教、2.1%为基督教。

以色列文化是由犹太教和犹太人数千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所交织构成的。具有来自全世界六大洲上百个国家的各式移民,以色列社会相当的丰富而多元,也极具艺术创造力。以色列政府鼓励并且也会资助艺术的活动,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术博物馆,许多城镇农场也都有类似的博物馆或古迹景点。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藏有古老的死海古卷,以及其他大量有关犹太教和犹太人艺术的广泛珍藏品。位于特拉维夫大学校区的大流散博物馆也相当知名。以色列的许多城镇还建有艺术村。

犹太人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犹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纪元前20世纪前后的亚伯拉罕、以赛和雅各等人。犹太人在其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以色列王国和于1948年成立的现代以色列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犹太民族开始处于长期流浪散居的状态。除了在现代的以色列国,犹太人在其所处的国家都为少数族群,并曾经经受了反犹主义的迫害压制,但犹太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在历史上,犹太人的人口分布发生过多次变动,其中下列事件对于20世纪末的犹太人分布格局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中叶的美国移民潮、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帝俄时代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以色列国建国、犹太人大批撤离阿拉伯地区。

现今拥有最多犹太人口的国家是美国。根据不同统计数据,约有530万至650万的犹太人生活在美国。此外,拥有较多犹太人的美洲国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乌拉圭、委内瑞拉、智利等(参见拉丁美洲犹太人历史)。

西欧地区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在法国,包括约49万犹太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北非伊斯兰教国家的移民或难民及其后代。另外,英国犹太人人数达29万5000人左右。东欧曾是历史上大批犹太人聚居的地区,据粗略估计目前约有35万至100万左右的犹太人生活在原苏联统治的地区。除了以色列外,现代犹太人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为德国,尤其在其首都——柏林。自从柏林墙倒塌之后,数以万计的犹太人从原民主德国地区迁移至德国全境居住。

在1945年前后,北非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居住着大约90万犹太人。随着以色列建国和反锡安主义的升温,上述地区对犹太人采取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迫害行动,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犹太人在1950年代被迫前往以色列、北美及欧洲等地定居(参见犹太人从阿拉伯世界的撤离)。如今,仅有8000名左右的犹太人依然留在全部阿拉伯国家内。

在1979年伊朗革命前,该国有10万左右的犹太人,但现在的伊朗国内犹太人人数下降至10800人左右。在革命后,小部分犹太人逃离到以色列或欧洲,但大多数都撤离到了美国(其中洛杉矶是主要目的地之一,当地的犹太人社群被称为“Tehrangeles”)。

除了上述国家和地区外,还有澳大利亚和南非拥有比较成规模的犹太人社群。

以色列十二支派是由以色列第三代始祖雅各的12个儿子发展起来,其中第11子约瑟后来成为埃及首相,成为极为重要的一支派而得到了两份家产,分别由其子以法莲(Ephraim)和玛拿西(Manasseh)继承,而后来由于雅各三子利未(Levi)成为天主拣选的祭司,不参与分配土地,住在其他支派之内,故而总数还是12。

约旦河西岸地区

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城

耶路撒冷位于以色列中部,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多数政府机构设在特拉维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以色列现行政区划上设耶路撒冷区,面积652平方公里,只有一个分区,即耶路撒冷分区,耶路撒冷面积为126平方公里,人口七十二万四千人。

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这里受难、埋葬、复活、升天。伊斯兰教亦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事件。

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属于以色列的市区)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如果再继续向西数十公里,就是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区),而老城及其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1967年后以色列占领的争议区域)则以巴勒斯坦人为主。最特别的地方是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9],其中又分为4个宗教与种族聚居区:犹太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和穆斯林区。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争议的宗教圣地,均位于此处:犹太教的西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Dome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19世纪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个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个部分: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主要住在哭墙上方的山坡上(东南),基督徒主要住在圣墓教堂附近(西北),穆斯林主要住在圣殿山附近(东北),亚美尼亚人主要住在西南。虽然这个分化并不绝对,但后来它是英国管理时期(1917年至1948年)将城市分为四个区的基础。各大宗教内部又包括了许多教派,比如圣墓教堂同时归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教会、埃及教会和埃塞俄比亚教会使用,各教派之间互相冲突,以至于圣坛的钥匙要交给一个“中立的”伊斯兰家庭保管。


耶路撒冷旧城是位于现代耶路撒冷城市内一块面积为 0.9平方公里的区域。直到1860年代以前,这一区域就构成了耶路撒冷的整个城市。旧城拥有一些重要的宗教圣地:犹太教的圣殿山及其西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以及伊斯兰教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传统上,耶路撒冷旧城被分为4个区域:穆斯林区、基督徒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

圣殿山

圣殿山是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宗教圣地。

圣殿山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就位于此处:第一圣殿建于前967年,前586年被摧毁;第二圣殿建于前515年,公元70年被摧毁。犹太教一般还相信,这里还将是莫西亚到来时重建第三圣殿的地点。目前圣殿山准确位置也还不清楚,犹太人认为圣殿山就是现在阿克萨清真寺的位置。但是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的说法很荒谬,因为犹太人从来没有提供有效的证据来证实圣殿山就是现在阿克萨清真寺的位置。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2个重要的宗教圣地:圆顶清真寺(建于690年)和阿克萨清真寺(建于710年)。圣殿山是世界上最具争议性的宗教圣地之一。在1848年到1967年约旦统治东耶路撒冷期间,不允许以色列人存在于耶路撒冷旧城。在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不允许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人进入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对这个地方的主权争议,一直是阿以冲突的关键因素。

西墙


西墙,又名哭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圣殿山山下西侧。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可以说是犹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一个地点。通常认为,西墙由大希律王兴建于公元前19年,但最近的发掘表明希律王生前并未完成此项工程。西墙有一段面向犹太区一个大广场显露出来,其他部分隐藏在建筑物后面。

许多个世纪以来,西墙一直是犹太人祈祷和朝圣的地点。最早记载犹太来此祈祷的文献可以追溯到4世纪。从19世纪中叶起,犹太人试图购买西墙和其邻近地区,但没有成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20世纪早期兴起后,西墙成为犹太社区和穆斯林宗教领袖之间摩擦的原因,穆斯林担心西墙被用于犹太民族主义对圣殿山和耶路撒冷的进一步要求。西墙下的暴力行为变得司空见惯,于1930年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以确定穆斯林和犹太人的权利和要求。1948年阿拉伯- 以色列战争后,约旦控制了西墙,禁止犹太人来到墙下,达19年之久,直到1967年以色列占领老城。

圆顶清真寺


园顶清真寺是一个伊斯兰教圣地,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标志之一。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本·马尔万·本·哈卡姆建造。穆斯林相信圆顶清真寺中间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地方。

阿克萨清真寺

阿克萨是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遥远,故本寺又名远寺,犹太人称圣殿山因为犹太人认为清真寺下面有犹太人会堂。

该寺由倭马亚王朝第5代哈里发阿布杜勒·马利克及其子在公元705年至709年间建造在原圣殿教堂的残基之上。780年毁于地震,932年由阿巴斯王朝第19任哈里发重建。11世纪加盖了圆顶,改建后的清真寺高至88米。

橄榄山

橄榄山是耶路撒冷东部的一座山,得名于满山的油橄榄树。在山脚有客西马尼园,根据传说,那里是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住处。圣经上许多重要事件发生在橄榄山。公元70年,罗马军队第十军团在橄榄山扎营,围攻耶路撒冷,随后摧毁了这座城市。

在撒迦利亚书中,说到橄榄山将是末日天主降临的地点。因此,犹太人总是希望埋葬在橄榄山,从圣经时代直到今天,橄榄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计有15万个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亚(在此说预言的先知)、押沙龙、和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许多犹太教拉比。

圣墓教堂

圣墓教堂,东正教称之为“复活教堂”是耶路撒冷老城城内的一所教堂。

许多基督徒认为,教堂的基址即是《新约》中描述的耶稣基督被钉死的地方,即各各他的所在之处,而且据说耶稣的所谓“圣墓”也在其中,他们因而对此地顶礼膜拜。从西元4世纪开始,教堂即已成为一处朝圣的重要目的地。时至今日,教堂是耶路撒冷牧首的总部,而建筑本身则由三个教会(拉丁礼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六个宗派(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共同管理。

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人口38.25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4%。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经有至少4000年的历史。在19世纪,雅法的人口从1806年的2500人增长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内已经无法容纳新增加的人口,于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墙,在城外兴建规模更大的新市区。

伯利恒——耶稣的出生地

伯利恒,希伯来语意为“面包篮子”又译为“白冷”。是一座位于以色列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人口约3万人。该城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巴勒斯坦文化和旅游业的一个中心。

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基督徒团体的地方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移民的原因,该城基督徒团体的规模已有所收缩。根据圣经记载,伯利恒也是达味(大卫)的出生地和加冕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城外有对犹太教有重要意义的拉结墓。

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在现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仍然拥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区之一。伯利恒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尤其是在圣诞节期间,由于该市拥有圣诞教堂,成为基督徒朝圣中心之一。伯利恒拥有30多家旅馆和300个手工业作坊。

1998年,该市的宗教构成为:逊尼派穆斯林占67%,基督徒占33%,其中大部分是希腊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2005年,基督徒人口总数下降到只占20%。尽管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伯利恒的主要宗教,但该城仍然只有一座清真寺,就是位于马槽广场的奥玛尔清真寺。

在耶稣出生以前的数百年,以色列的先知弥迦在《弥迦书》的第5章第2节(“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为我而出,在以色列中作掌权者;祂是从亘古,从太初而出。”)中,预言弥赛亚将要出生在伯利恒。根据路加福音2章4节的记载,耶稣的父母本来居住在拿撒勒,但是由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而回到祖先大卫的城伯利恒,因此耶稣就出生在伯利恒。此后,他们全家又回到了拿撒勒。

加利利地区
加利利是以色列北部的一个地区。1948年被以色列占领。目前加利利相当于以色列的北区。传统上分为上加利利、下加利利和西加利利,面积约占以色列的三分之一。北面到黑门山下,南到迦密山,东面到约旦裂谷,西到地中海海滨和以色列沿海平原。
加利利的大部分地区多岩石,海拔高500到700米。由于有一些高大的山,与以色列其他地区相比,温度较低,而降雨较多,常见溪流与瀑布,动植物较为茂盛。加之有无数圣经中提到的古镇,该地区也是以色列主要的旅游区之一。由于降雨较多(900-1200mm)、温度适中,以及高山环境,上加利利拥有许多在以色列其他地方没有的动植物。
今天这一地区有许多阿拉伯人、德鲁兹人。2006年,120万居民中犹太人占46.9%。
该地区较大城市包括阿卡 (以色列)、Nahariya,拿撒勒、采法特、Karmiel,Shaghur,Afula,Tiberias,主要港口城市海法是整个地区的商业中心。
加利利也以耶稣基督的故乡而闻名于世。十二使徒的彼得、雅各也都是当地人,在加利利海捕鱼为业。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长53千米,长约21千米,宽约13千米;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于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第二低的湖泊(仅高于其南侧的咸水湖死海)。加利利海其实不是一个海,只是传统上称为海。
加利利海位于古代Via Maris连接埃及和北方帝国。希腊、Hasmoneans和罗马在这里建立了繁荣的市镇和居民点:加大拉、Hippos、提比哩亚等。第1世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对该地区印象深刻,他写道,"Onemay call this place the ambition of Nature." Josephus还说到繁荣的渔业,当时有230艘船只定期在湖上工作。耶稣的大部份职事发生在加利利海边。那时,这里有继续沿湖发展的居民点和村庄、大量贸易和渡船。马可福音(1章14节-20节)和马太福音(4章18节-22节)描写耶稣如何从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四个使徒;渔夫圣彼得和兄弟圣安德列、使徒约翰和圣雅各。耶稣的一个著名教导,登山宝训,就是在湖边的山上。祂的许多神迹都发生在这里:在水面行走(但有学者认为耶稣只是在浮冰上走)、平静风暴、喂饱五千人(在Tabgha)等等。
约旦河
约旦河是西亚地区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流经巴勒斯坦、约旦,注入死海,全长251公里。在历史上和宗教上,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河流之一;而在现代,其珍贵的水资源也成为该地区纷争的一个因素。
对于这片干燥 的地区,约旦河河水是极其重要的资源,也是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争议的焦点。《圣经》中,约旦河被描述为滋润了一个肥沃的大平原,由于植被繁茂,被称为“天主的花园”(《创世记》13:10)。在《希伯来圣经》中对约旦河没有集中的描述,只是分散见于各卷雅各渡过约旦河及其支流Jabbok(今Al-Zarḳa),为了到达Haran(创世纪32:11,32:23-24)。约旦河也是一条分界线: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两个支派和玛拿西支派这半个支派定居在约旦河以东(《民数记》34:15),而其他九个半支派则由约书亚率领,定居在约旦河以西(约书亚记13:7, passim)。 《新约圣经》记载,施洗若翰为悔改者在约旦河施行浸礼(马太福音3:5-6; 马可福音1:5; 路加福音 3:3; 约翰福音1:28)。而在(约翰福音1:28)则详细记载此事发生在伯大尼(Bethabara)。耶稣也来到这里受约翰的浸(马太福音 3:13; 马可福音 1:9;路加福音 3:21, 4:1)。也是在约旦河,施洗约翰宣称耶稣是神(上帝)的儿子和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36)。以赛亚对弥赛亚的预言提过约旦河(以赛亚书 9:1-2),并在马太福音 4:15得到复述。耶稣在地上尽职期间曾数次渡过约旦河(马太福音 19:1;马可福音10:1),信徒们也渡过约旦河来听他讲道,以及治愈他们的疾病(马太福音 4:25;马可福音3:7-8)。当敌人试图抓捕他时,耶稣前往约旦河外,施洗约翰起初施行浸礼的地方避难(约翰福音 10:39-40)。

拿撒勒——耶稣的故乡

拿撒勒又译纳匝勒,是巴勒斯坦北部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地区。自中世纪大部分被阿拉伯人占领。

拿撒勒共计有大约12万人口(2005);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为犹太人;拿撒勒居住的有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余的是穆斯林。

拿撒勒源自希伯来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赛亚书》曾经以“枝子”来形容大卫家系的后代,在古代,许多大卫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这可能是此地名称的由来。

那里是耶稣基督的故乡。福音书中描述他的父母圣母玛利亚和圣若瑟住在这里。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利到玛利亚那里告诉他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将会是救世主,耶稣在降生后以就是在这里长大。今天的拿撒勒属于最重要的朝圣圣地。在传说中的玛利亚故居和报信天使所在地地方。

加利利是以色列北部的一个地区。目前加利利相当于以色列的北区。传统上分为上加利利、下加利利和西加利利,面积约占以色列的三分之一。北面到黑门山下,南到迦密山,东面到约旦裂谷,西到地中海海滨和以色列沿海平原。

加利利的大部分地区多岩石,海拔高500到700米。由于有一些高大的山,与以色列其他地区相比,温度较低,而降雨较多,常见溪流与瀑布,动植物较为茂盛。加之有无数圣经中提到的古镇,该地区也是以色列主要的旅游区之一。加利利也以耶稣基督的故乡而闻名于世。十二使徒的彼得、雅各也都是当地人,在加利利海捕鱼为业。

由于降雨较多(900-1200mm)、温度适中,以及高山环境,上加利利拥有许多在以色列其他地方没有的动植物。

今天这一地区有许多阿拉伯人、德鲁兹人。2006年,120万居民中犹太人占46.9%。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国是一个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占领区以及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国家,2007年6月因内部两大势力严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占有加沙地带,而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即“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紧急政府则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监督。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的辞源是希伯来语对古代非利士人的称呼,指从海上入侵迦南地的民族,那是至少3500年前的事情。公元135年,罗马帝国在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将犹太省的名字改为“巴勒斯坦”,来消除对犹太人的记忆。当时耶路撒冷也被改名为“AeliaCapitolina”,犹太人禁止进入这座城市。

根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的统计,在2009年中期,巴勒斯坦人共有1070万,其中390万(36.6%)居住在巴勒斯坦国国内,120万居住在以色列,500万(46.2%)居住在阿拉伯国家,60万(5.7%)居住在其他国家。

根据《卫报》2008年的报道,巴勒斯坦国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一批国家之一,在2008年之前的20年中增长了30%。同时目前(指报道发行的那一年——2008年)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区、东耶路撒冷有376万巴勒斯坦人,而十年前(指1998年)是289万。

根据联合国2010年的报道,巴勒斯坦国的人口为440万。

根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巴勒斯坦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654人/平方公里,其中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33人/平方公里,加沙地区的人口密度为4073人/平方公里。

拉姆安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所在地

拉姆安拉,又译拉马拉,是巴勒斯坦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和比雷赫省,在耶路撒冷以北约10公里。人口27,460(2007年)。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部所在地。

16世纪时,拉姆安拉是一个有数百人口的村落。1908年成为城市。1948年以色列立国后,离开以色列领土的难民令拉姆安拉的人口在5年内增加了一倍,但同时有约三分一的原居民移民到美国,发展成为美国国内最大阿拉伯裔社群之一。拉姆安拉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被约旦吞并,居民成为约旦公民。拉姆安拉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军事占领,以色列人在附近建立的殖民区限制了拉姆安拉的发展。以军直至1995年始撤出市中心,但在外围保留据点。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以巴冲突令拉姆安拉的经济急速恶化,居民生活也大受影响。

约旦河西岸地区与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国现有的两块不相连得领土

约旦河西岸地区(阿拉伯语:الضفة الغربية‎,希伯来语:הגדההמערבית‎,英语:WestBank,可简称西岸地区)是个巴勒斯坦的地区,位于约旦河以西,停火线以东。总面积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水域面积22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5659平方公里。人口187万。

加沙地带(阿拉伯文:قطاع غزة或Qita' Ghazzah;希伯来文:רצועתעזה或Rezu'at 'Azza;英文:GazaStrip)是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140平方哩)的区域。是一条位于巴勒斯坦西岸、西奈半岛东北部的狭长地带。1948年阿以战争加沙则由以埃及管理,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被以色列占领。像加沙地带这样人口稠密,但是在法理上却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地区,是很不寻常的。

2005年之前,加沙地带69%的土地与西岸的部分地区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其他部分(主要是以色列公民居住的地方)则由以色列管理。由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不允许拥有正规军,治安由巴勒斯坦的公共治安队和民警负责。

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在法塔赫手中夺得该地的控制权。以色列从此时开始对加沙进行严密封锁,埃及亦关闭了加沙南部的边界,居民只能依靠救济和从与埃及间的地道挣扎求生。国际救援组织前往加沙的援助车队则常在埃及受到阻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0623.html

更多阅读

生活在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新建的高速公路

一口气读完了《生活在约旦河西岸》。作者是两位刚退休没几年的老学长,出于某种原因,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绿线以外(即联合国决议划给巴方但目前被以方占领的领土)的犹太定居点生活了十几年。将这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活泼的笔调写了出来,共

以色列 从约旦河西岸到戈兰高地 以色列戈兰高地

我们的汽车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公路上行驶,路边骑毛驴的巴勒斯坦老头,可以看到沿着公路延绵不绝的铁丝网从耶路撒冷出发,向北行驶,渐渐城市风貌被层叠的戈壁取代,一条笔直的公路向前方延伸着,画面可能有些单调,不过坐在车里的我们却都向外张

声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圣城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区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为网友明天你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