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昆仑
在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歷史上,一般都把圖像文字作為較早的文字,把寫在陶片上的文字元號成為陶文,把刻畫在龜甲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把鑄刻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等。當然在這裏我以為既然中國古代有陶文,那就應該有“泥文”(在這裏把刻畫在泥上的文字稱為“泥文”),因為陶是泥燒出來的,泥製成陶,泥文是陶文必經的歷程。只是由於“泥文”不變以保存,距今年代過於久遠,已經隨風湮滅了,使我們見不到實物罷了。不過從現有考古保留的遠古陶瓷刻片來看,“泥文”存在的是極有可能的。要不然中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產生那麼成熟的甲骨文。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物之一,有文字就應該有書寫文字的載體,甲骨作為比較成熟的中國文字的載體,使我們得以見到三千多年前殷商的文字。距今幾千年陶器上的刻畫符號,使我們對“泥文”的出現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如果說“泥文”僅僅是現實基礎上的一種推測,那麼古人在印泥上蓋印卻是一種事實的“泥文”。難怪有人說印可能是由母範演化而來的。因為商代的陶紋,有的就是用“字範”壓上去的。從出土文物來看,在古代文書的傳遞過程中,為了防止別人拆看,多把寫在竹木簡牘上文書,用繩子捆紮起來,並把繩子進行打結,還在繩結上放一丸軟泥對繩節加以密封,最後再在軟泥上鈐蓋印章,古代稱為“封泥”或“泥封”。而這一丸軟泥就是我們今人所謂的印泥。古人的這一保密行為及產生的可能根源於原始的鎖具,早期的人類為了保護財產和生命安全,開始了對鎖具的探索。在最初,人類只是簡單的把個人貴重財物用獸皮、草皮等包起來,外面用繩索牢牢捆縛,最後在開啟處,打上特殊而精巧的繩結,只能用一個叫“錯”的工具才能挑開。因此這個繩結就是具有最早的鎖具功能的鎖具。當後來的人們在這個繩結上加上泥丸,對繩結進行密封、蓋印。無疑就相當於完成了我們今天鎖具的原創設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全世界的鎖具生產產商都應該向中國上交鎖具生產的知識產權稅。嚴格地說“泥封”應該是保密鎖具中的一種。
在古代,不同的官員用的印泥是不一樣的,比如《後漢書·祭志》記載:皇帝詔書用紫泥,封禪之玉檢用金泥(水銀和金為泥),一般官吏用青泥。先秦印章,除用作封泥外,還有用於絹帛。大約到了有了紙張的年代,現代意義上的印章才開始鈐蓋於紙上。印章廣泛用於紙上的年代,大概是在東漢蔡倫紙廣泛應用之後。從此紅色的印泥開始風行天下,並一直為國人所鍾愛。印泥是中華文化圈特有的文房之寶,它和印章配合使印章的神韻得以充分表達,有時候,古代的印章在今天我們可能在紙張上鈐蓋不出它的印紋,但在印泥上卻可以表現出其特有的立體神韻。古代印泥系用薑丹調膠水成紅色,稱為浮水印。當時還沒有用油,印文上沒有油蹟。據李烈初先生說一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才發現用油調印泥。應說永樂年間是中國的浮水印和油印的分水嶺,這對於早期的書畫鑒賞可能有些幫助。
油印泥的構成一般分顏料、油料、質料三部分。顏料有朱砂、銀朱、胭脂等等。油料有茶油、芝麻油、菜油等等。質料有艾、木棉、燈草、竹絮等等。由於印泥的品質優劣,會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所表達的效果。好的印泥,紅而不燥,沉靜雅致,細膩厚重,有的印章鈐蓋在紙上,經過了幾百年,上面的印泥顏色還是鮮豔如新。印泥由於構成原因,平時大家要特別注意印泥的保存維護。由於絕大多數的印泥是裝在印泥盒裏的,而印泥盒的選用就可能直接影響到印泥的以後品質,因此要特別注意印泥盒的選用。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制的印泥盒,因其透氣性能好,能吸收油分,容易使印泥乾燥;一般也不使用鋼、銅、鐵等金屬制的印泥盒存放,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後易產生反應,日子久印泥會變黑;傳統認為儲藏印泥 最好用瓷制的印泥盒,且應放置於陰涼處,由於瓷製品表面有釉保護,密封性還可以,因此瓷印泥盒獲得了世人的青睞;當然也有的是使用特製的玉印泥盒存放印泥,由於器物的密封性特好,因此效果非常不錯;近代由於壽山石雕刻的流行,那種帶有印泥、印等的壽山石印泥盒由於其獨特的個性,而獲得了世人的好評。印泥使用時要輕按輕提,每次用過後,需將缸蓋蓋好,防止飛塵進入而有損色澤。此外,印章在使用時要保持乾淨才可以印沾印泥,印泥在存放過程中,每隔十天半個月左右須用印筋將其翻調攪拌一下,因朱砂體下沉而易結成硬塊,故印泥必須經常攪拌,使之均勻,這樣之後印泥才會經久耐用。
由於女人用的胭脂水粉之類也是紅色的,平時也是用粉盒盛放的。再加上脂粉與印泥的近似性,粉盒與印泥盒的通用性,這樣我們有理由相信,紅色印泥和印泥盒的發明可能產生於古代某個不知名的女子之手。從唐杜牧著的《阿房宮賦》中載有“渭水漲膩,棄脂水也”的句子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秦國宮廷女子用胭脂水粉之類的化妝品是非常普及的,以及印泥和印泥盒的發明產生於中國古代的女子之手的可能。因此平日裏大家如果對粉盒與印泥盒產生了混淆,那也是正常的。你看這是一玉一銅的兩個盒子(圖1、2),如果你拿它們盛放胭脂水粉,那麼它們就是粉盒了;如果你拿它們裝印泥,那麼它們就是印泥盒了。由此可見粉盒與印泥盒沒有決然的區別,只是使用者的一種習慣。不過大多情況下是看盒子裏面裝的是什麼。就比如這個刻銅印泥盒(圖3),就是由於它裏面裝的是印泥的的緣故。它表面上的圖案可能是現代人仿製古代的結果,看起來非常精美,容易迷惑人。實際上這個圖案與印泥盒是不搭配的,為什麼呢?因為印泥盒是屬於文化用品,它應該有自己的文化意境。而這個銅盒它的圖案是:兩個孩子把一個盒子打開,裏面飛出五隻蝙蝠。“盒”諧音“和”,“蝠”諧音“福”,表示的意思是家庭“五福和美”的主題意境,通常這種圖案通常是用在出嫁女子的嫁妝粉盒上,以祈吉祥如意。印泥盒中有一種青花印泥盒,其上繪有草龍纏枝紋等,整體看起來非常醒目漂亮,收藏的人幾乎是人見人愛,早些年比較常見,近來也不多見了。由於藏石之風的興起,壽山石類的印泥盒相對來說比較精緻常見,市場上的仿品也很多,特別是那些帶有印、印泥等的套裝印泥盒,由於雕工精細,實在是惹人喜愛,而且也非常實用。如果市場上價格適中大家不妨買一買,平日裏把玩把玩,本是一件不錯的文玩用具(例如圖4、5)。不過壽山石類的印泥盒最忌諱的就是不小心的磕碰,這樣很容易在面上留下不美觀的印記。不過當我們回頭回味我們的藏品的時候,發現印泥盒中的印泥在文房運用中確實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