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中的圣母》拉斐尔1507-1508年巴黎卢浮宫藏
拉斐尔这时期创作的圣母像,以《花园中的圣母》最有代表性。创作这幅画还有一段趣闻。一天,拉斐尔在花园中散步,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花丛中剪枝,艺术家被她那富于魅力的形象所吸引,立即敏捷地将这位姑娘的形象速写下来。不久,他用这位少女做模特儿,创作了这幅名画。因这姑娘是园丁的女儿,故这幅画又称《美丽的园丁之女》。
拉斐尔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怀抱着新柏拉图主艺术理想,以其洗练的画技,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发挥到极致。虽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其作品所展现的光华,影响后世甚远。拉斐尔从前代艺术大师们的画风的技法中撷取养分,幻化出柔和、圆润、饱满的调和之美。他的圣母系列作品,更是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拉斐尔以世俗化的手法,将传统的宗教题材描绘成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称颂一般人类线性的光辉,洋溢着幸福与欢愉,更加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的艺术被后世称为“古典主义”,不仅启发了巴罗克风格,也对17世纪法国的古典学派产生深远影响。就美术史的角度而言,拉斐尔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更为后世开启一扇创作黄范的新窗。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永远追随(Forever At YourFeet)
如果他不要她了,她就要去死,那么的确他应该不要她。一个没有个人价值的女人留在身边也着实无趣。咬着唇,酣足地微笑,她尽情地彻底地舒展自己,任由他那双焚人的目光将她烧成灰烬。她已耗尽所有将人灼痛的力量,如果眼睛尚未被彻底烧掉的话,这样的灰烬只能冷眼观看。她捂住耳朵善待生活,脸上修辞着微笑和泪水。
“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曾经那么深情地爱过、生活过,就将深情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珍藏一生;或许没有得到却始终拥有,所以才是最幸福的。
一定一定要将他遗忘,那样起码她可以活得更洒脱一点。但在每个午夜梦回时,当泪水湿透枕套的时候,才明白,他已深深刻在她的生命中,如印记般烙在她的灵魂上。他不是特别帅,只是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要不,她怎么会被他迷得晕头转向的?
她困窘地咬着唇。他的吻好恐怖,好蛮横,仿佛吻着她的唇就能将她的灵魂都给吻去似的。他托起她的后脑勺,蛮横地吻住她的唇,仿佛是在惩罚她,也仿佛是在安慰她。他毫不怜惜地啃咬她的唇,似乎想要将她所有的甜美吞噬。他炽热地凝视着她,轻缓地走进她的灵魂最深处,与她融为一体……
孤独和寂寞也仿佛成为她凭吊逝去的岁月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
掉落入这样一个冰冷的世界,承受着所有的伤痛和无奈,同时她也享受着孤独与寂寞的美丽和悲伤。有在梦中,也只有在梦中,心底的思念才会浮上来,不断地浮上来。她咀嚼着这枚苦果,难道真的只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梦吗?
她感觉身体不适起来,她心中的所有疑虑空前膨胀。她的冰凉将孤独与寂寞发挥到了极致。她只是单单的站在那儿就仿佛已经孤寂了千年似的。
这样的痛苦,她独自承受,其实再痛入心扉都无妨【】。在她苦涩的心底,找一个角落,亲手将自己卑微的灵魂连同爱一起埋葬。这注定是要被她埋葬的,那腐朽的肌体连同鄙陋的灵魂,一天又一天,毒素侵蚀着的肌体,一天天变得腐朽,腐朽了还留着干什么?这些年里自己都做了些什么?都改变了些什么?依旧是原来的自己,腐旧的自己,一天又一天地,困绕着她的灵魂。
其实无论她怎样胡思乱想,她都会在灵魂的疼痛中从容地活着。尽管“注定以冰雪为伴,披着徒然流放中轻蔑的寒梦不复动弹。”尽管因着,比如生命卑微的处境,而思索,而绝望,而厌世,可即使如海口步行街上踩人力三轮车的女人一样艰难地活着,她亦好好活着。无论飘悠的灵魂,在另一种语调里怎样地疼痛,她都始终在疼痛里感恩并崇尚着生命的珍贵。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她那悬而未决的爱情,连同她痴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