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题目:不少同学未发过言,平时成绩成问题。请同学们做一次作业,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带来的体验与思考。具体标题每个人自定。字数不少于三千字。陈日红
历史唤醒危机感和使命感
——教学改革的体验和思考
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曾习惯性以为,这学期的历史课的课堂会是:老师在讲堂上滔滔不绝,而我们在下面听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意义,直到期末考试前开始疯狂的背诵老师上课画的重点。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我们收获的只有学分和绩点。
然而事实是,这学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充满了新奇的体验,我们在感受一种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没有枯燥无味的历史时间和空洞的意义,听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书上千篇一律的论调,陈日红老师引导我们去发现历史事件背后更复杂、更客观的原因和背景:
《孟菲斯美女号》唤醒了我的危机感
陈日红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观看电影《孟菲斯美女号》,影片描写了二次大战中,10名飞行员驾驶轰炸机飞越德军上空轰炸既定目标的壮烈场面。这群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刚刚完成了他们的第24次飞行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们再飞一次可以返回久违的家园。然而,等待他们的是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飞到不来梅。
残酷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只有默默地祈求冥冥中的神灵保佑。为此,他们视好运胜过一切,一块护身挂牌,甚至是一条幸运皮筋,都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寄托。
影片开头,就是十名机组人员在草地上打球,他们来自不同地方、经历不同、性格各异,唯一相同的就是年轻的面容和活力。但是走到战场上,他们又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孟菲斯美女号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身边的一直在有战友牺牲、战机坠毁,机组不得不一直更换领航机。在整个过程中,我对机长对人类高度的责任感感到钦佩。
但让我心灵最受触动的是:胜利的结局往往让人遗忘其中的牺牲。我开始反思,我们在去烈士陵园的时候,往往觉得烈士们是为了抗战胜利而奉献了生命。其实不然,在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在中日巨大的物质装备差距之下,他们并不确定抗战的结果到底为何。
正如陈日红老师所说,最后在日本本土爆炸的原子弹并不是中国投下的。在二战期间,中国确确实实是受到日本侵害最严重的国家,我们也希望有像原子弹这样的武器,可以震慑住日本嚣张的气焰。但是当时我们手中并没有这样的武器。
反观现在,中国海军的装备仍然远远不及日本,纠缠至今的“钓鱼岛事件”,中国迫不得已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在军事世界,军事实力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可见我国科技发展要求之迫切。
回到抗战当时,烈士们并不知道未来美国会在日本投下震惊世界的核武器。但是他们依旧英勇无畏,他们为的不过是自己的国家、为了更有尊严的生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固然热爱和平,但是绝不能忘记战争时代的惨痛经历。
和平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假如我们的军事科技水平一直处于落后地步,那么,当更加强大的军事国家来进攻我们时,我们只能被迫放弃和平——又将有无数的年轻人像《孟菲斯美女号》中的机组人员一样,将要走上战场。把年轻的生命交付在炮火中经受摧残——恰如我们最不愿意看到那样。
对于我们这些医学生来说,我们或许不能发展军事科研,但是困扰医患关系许久的高药价问题背后,依旧是掌握更高科技的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国目前任然有无数家庭人数这高药价带来的沉重负担,我们作为医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治病救人的临床技巧,也应该把国家发展放在心上,毕竟,国家的强弱决定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大一大二的我们来说,尽早培养科研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大二我不能再仅仅停留在读书完成考试这样的低级目标上了。我们应该积极加入“大创”等对我们有更高要求的活动中去。
发现更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纷扰动乱的近现代史进程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仁人志士,他们忍受的是中国内忧外患。
陈日红老师让我们在图书馆自己找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来阅读。我选取的是——《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通过阅读,之前在历史书上仅仅是简单的军阀符号的人物渐渐鲜活起来。他们虽然都是军阀,都在为了地盘之争奔走忙碌,但是在这相同的身份之后,他们也是不同的,他们是复杂的。历史的人物越鲜活,有许多事情就不能再仅仅是单一的是非之分。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袁世凯复辟,历史书上一句“袁世凯盗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交代了他的历史形象。但是从书中我了解到的是,当时中国只有袁世凯有能力让清帝和平退位。袁世凯不是偷偷摸摸的盗窃,而是用手中的兵权赢得了万人之上的地位。再如当时情况下,蒋介石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确实有其收效。
但不论历史如何灵活,总有些是非是不容质疑的!
有一些人注定永远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例如:国民党的汪精卫。
有一些或许不会名镇天下的军阀但是却一样值得我们的尊敬,例如:龙云,他虽然只是云南的地方军阀,但是在抗战过程中,一向胆小慎微的龙云却果断派出了滇军的全部兵力,滇军在关键时刻敢于日均进行殊死较量,不计牺牲,屡屡完成任务。在整个抗战过程中,龙云向外输送了40万兵力,牺牲10余万,力度之大,损失之重,让我对这位云南王肃然起敬。
“福州名人”唤醒使命感
这个学期陈日红老师反复提及清朝的灭亡,毕竟清朝的灭亡离我们如此近,他是屈辱的覆灭,也是苦难的开端。与以往不同,清朝不是王朝之间简单的更替,他是被工业社会的炮火强行打开了国门,被炮火和鸦片夺走了国家的精神,击垮了民族的脊梁。
但是在清朝的大厦将倾之际我们仍然能看到有些人努力寻求改革的身影。有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李鸿章,有在金銮殿上的慷慨陈词的梁启超,有周游欧洲的林觉民……
陈日红老师曾向我们介绍了五位闽籍林姓名人,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参加戊戌变法的林旭、著名女诗人林徽因、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长民和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这些人都曾经真实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被这山这水养育,他们生在乱世所以就积极地投入革命的浪潮——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福祸避趋之?
现在让我们思考:清朝有没有可能不灭亡?貌似没有人能得出满意的答案,最后一瞬间的崩塌是之前几十年的积累。清朝帝国庞大光鲜的表面之下已经是千疮百孔的病体。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建设更好的中国,他们在世界各国中寻找、在敌方强大的炮火中窥寻。貌似是军事、貌似是文化、貌似是制度……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最终的结果——是体制完全的更新。
我们虽然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但是国家仍然需要我们去建设,我们必须不断地问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对国家进步做什么贡献?
或许我们国家的问题有许多,但是我们总要去一点一点改进。就像当年的无数为国奔走的同胞一样,历史为鉴,纵然当时的人们的行为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但正是他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才让中国在黑暗中最终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我们就是要不断从过往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发现当代的问题,例如:他们当时坚持以为正确的体制现在被称为腐朽,这样的事情在之后多少年还在重复上演。“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走上街头,走进学校,打击教育知识分子、撕毁书本、销毁古董……当年轰轰烈烈的阶级运动一样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践踏了无数善良无辜的人的尊严。
反思现在,我们身边多少约定俗成的东西是需要改革的呢?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一切以经济为首的发展方式。有些我们已经尝到恶果,还有一些或许正在潜伏。
而我们的教育中或许就隐藏着这样的麻痹性。我们习惯了接受、习惯了适应,却忘记了怎样去改变。我从上小学开始,老师们就只鼓励我们去死记硬背,老师教导我们少看无关的课外书,只要求我们认真地学习课本。平时更是不允许质疑课本的正确性,就说历史课,从上初中以来,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单调的时间地点意义地位,至于其中的人却几乎从来不会去关注。
但是在这学期的历史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课堂气氛,每一节课没有固定的书本内容,但是又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不断去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尝试去思考以前没有涉足的想法。而陈日红老师恰恰又正是鼓励我们这样去思考,并且给我们展现自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历史在他的课堂上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真正的为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启示。
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的方法,陈日红老师还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从来没想过,我也会坐在午后的草地上,阳光、微风、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湖面,陈日红老师让我们围坐在草地上,所有同学都可以走上去,站在中间讲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陈日红老师让我们躺在草地上,感受一下年轻人的随性潇洒,当时我想,我在严肃的教育模式下早就成为一个呆板的“老人”了吧,是时候该重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了!
陈日红老师的课堂改革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老师尝试为学生的思想指引方向,而不仅仅是搭建知识的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