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遭人讨厌的原因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殖民化最严重的城市。在1949年以前,对于上海人的讨厌情绪很少出现。1949年以前,中国所有的电影明星几乎都在上海,就说明了那时的上海是一个让人崇拜的城市,那时的上海是令人羡慕的地方,上海人也是很骄傲的。但是,那时候上海的骄傲,几乎全部来自于西方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与国际接轨。
对于上海以及上海人的鄙视情绪大致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上海人在殖民地年代养成的优越感,令广大同胞们很不舒服。比方说,我小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上海姑娘来到农村,那里没有厕所,只有茅坑。上海姑娘便大声嚷嚷说:这里真差劲,阿拉上海都用抽水马桶的。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上海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抽水马桶,每天清晨,倒马桶、刷马桶的队伍都很长,城市里弥漫着马桶的气味。因此,旧中国给上海人留下的骄傲心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并没有彻底改变,便很容易成为国人讨厌的对象。
上海人历史形成的优越感在新中国成立还延续了很长时间。户口制度使得这种优越感被固定化。在人口随意流动的年代,无所谓谁是上海人,到了上海,只看你的本事。但是,户口制度使得有没有本事变得不重要,是不是上海户口变得十分重要,似乎上海这个城市的种种好处,都成为握有上海户口的人们的私有财产了。“阿拉上海”这个称呼,像是把上海的所有权和继承权统统独占了。上海曾经以“海纳百川”为自豪,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得上海的过去的成功没有那么强烈的地域色彩,然而,户口制度使得“海纳百川”几乎变成了空话。身为上海人,确实天生就具有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产值长期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也是上海人自我骄傲的一个来源。汪道涵任上海市长的时候,面对深圳的发展,很多上海人经常说:我们上海的钱都给北京铺马路了。由于上海西方化的程度确实比较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人自我感觉自己更文明,更先进。上海人当时的这种心态和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很容易招人厌烦。
对上海人的讨厌还有一个就是对上海人的性格,小市民气,小家子气等等。其实,这种讨厌的情绪也是历史造成的。上海曾经是中国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这种商业气氛中,很容易出现斤斤计较,明哲保身,金钱至上的性格。今天很多人都说,笑贫不笑娼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其实,这种风气在中国最早就是在解放前的上海出现的。上海人的这种商业化的性格,与中国广大其他地区相对浓厚的传统性格有着比较明显的冲突。比方说,上海人兄弟姐妹之间为了财产问题,比较容易产生分歧和勾心斗角,与其他地区重亲情的情况不太一样;上海人交一个真诚的朋友不太容易,朋友之间常常只是商业关系,这也与其他地区讲求义气的传统习惯有较大的差别。综合上述几种情况,在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年代,尽管很多上海人很优秀,但是,上海人在整体上还是容易遭到其他地区人们的反感。其中,尤其以北京人最为明显。北京人天子脚下的心态,也是自我骄傲的一种表现,两种骄傲碰到一起,很容易产生对立。
如今,上海人值得骄傲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与国际接轨早已不是上海人的专利,工业产值的领先也不大不如前,文化上也没有了过去领导潮流的强劲锋头,户口制度的作用也不是那么明显了,很多外地人都能在上海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上海人曾经的骄傲不管是在外人眼里还是在上海人自己眼里都已经大为黯淡了。我到温州去过多次,80年代初的时候,温州人对于上海人还有一种尊敬的态度。到了90年代,乃至21世纪,如果上海人在温州人面前表现出一点傲慢,立即会被温州小贩嘲弄一番。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深入,原先似乎是上海人特色的那种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性格,现在已经在各地滋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年对于上海人的反感,还有一个原因是上海始终是中国小资情调的根据地,因此,这种反感有一点无产阶级批判小资产阶级的意味。如今,小资情调早已经在全国各地发扬光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挑剔上海人已经没有可比性。10多年前,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北京朋友对我最好的夸赞是:你不像一个上海人。现在,已经没有人说这种话了,反而,如果知道我是“上海人”,很多人还会说:上海不错啊,跑到北京来干什么?北京人对上海人态度的巨大转变,代表了全中国对于上海人态度的转变。以前比较对抗的情绪少了很多,现在大家都更加实际、客观。而现在仍然时不时产生的一些对于上海人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其实是对上海不太了解的结果,或者是过去老观念遗留的产物。
在各种看不起上海人的观点中,我最看不惯的是说上海人只会吵架,不会打架。这种观点其实很落后。上海人不轻易打架,那是有法制观念的体现,动不动就打架是一种无法无天的表现,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上海人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人的性格中,确实遗留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成分,例如,不太敢冒险。这也使得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上海成功的商人不多,然而,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商品经济环境中,上海人的保守性格还是很有好处的。上海人现在确实还有一些看不起外地人的现象,在我看来,这种习惯是历史的残留,越是与外部世界接触少的上海人,越是明显,仿佛是抱残守缺的井底之蛙。但是,上海这个城市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是在过去那种与外地人相互隔绝的环境里长大的了,进入上海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走出上海的上海人也越来越多,以前多少被制度强化的偏见,也已经越来越少了。
议论上海或者上海人,今后也难以避免,但是,大家在议论的时候,最好对上海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多了解一些,不要还是拿过去的老观念,对上海或上海人武断地下结论。时代不同了,上海人在变,其他地方的人们也在变。如果今天还拿几十年前的旧观念来评价上海(例如半两粮票之类),只能显得做这种评价的人太落伍,没有与时俱进。上海至今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你如果生活在上海,你就很容易变成和上海人一样。
相关文章:为什么讨厌上海人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上海
要发展,不要奢侈
我看2007年
银行是否在制造不平等
好心未必办好事
政策与对策
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勇为
放下你的鞭子?
过节呢?劳动呢?
黄金周的黄金属于谁?
奇怪的专利
保险产业不能只管业务员
傻瓜买保险
商业贿赂的实质
北大学生糖葫芦PK状元夫人娼妓户
后妈名贱不如包子驱逐星巴克是一种自卑谁买了牙防组的初夜?痛苦真假说
远方的灾难有多大?
嗟来之食与感恩
象棋之谜
令人讨厌的喝酒恶习
随地吐痰与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