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王平,原名王惟允,曾用名王明,1907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东源大湖地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王平1926年12月参与组织乡农民协会,并任负责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教导大队政委,第六师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一团政委,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十一大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七军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王平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部长兼阜平县动委会主任、县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政委,第三军分区政委 兼第三分区地委书记,冀晋军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王平历任北岳军区第二政委兼第一纵队政委,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王平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1953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军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后勤部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顾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平上将于1998年2月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1939年,王平在河北。
1941年,王平(右起)、王宗槐、詹才芳、潘峰在晋察冀第3军分区。
1949年8月1日,王平在张家口。
五十年代,王平(左三)与杨勇、张爱萍、叶飞在一起。
七十年代末的王平上将。
1985年秋,王平在北京。
1996年4月,晚年的王平将军。
王平与家人在一起。
记王平将军二三事
1、王平参加革命初期叫王惟允。当时的连长余均是广东人,每次连队点名他都将王惟允喊成“王翁翁”,引来哄堂大笑,闹得王平心里很不得劲儿。于是余连长和王平商量改成简单好记的名字,就叫王明。1936年12月下旬,王平从红军大学毕业,准备到新的岗位上任,这时毛主席找他与贺晋年谈话。交代完任务后,毛主席见王平欲言又止,就问他:“有什么困难吗?”王平站起来说:“我想改名字。”毛主席听后风趣地说:“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正因为别人老是这样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改名字。”“那好吧!”毛主席顺手从笔架上拿起毛笔,在一张宣纸上笔走龙蛇地写出:“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王平。
2、王平在1937年时任红二十七军政委。一次部队调防要在国民党统治区里走三天,当时全军只有100元钱,根本不够买粮吃饭。王平只好给毛主席打电话,请求给3000元,没有3000给2000,没有2000给1000也行。毛主席说:“没有,我一块钱也没有。”“没有怎么办呀?”王平又问。毛主席说:“那就想办法嘛。一个人想不到两个人想,两个人想不到三个人想,还想不到就先睡觉,睡起来再想。”
3、王平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期间,工作一直特别忙,每次重要战役他都要带领部队战斗在最艰苦的战场。然而,战事再紧,教育子女他却毫不含糊。那时王平的三个孩子还都没长大成人,大女儿克丽、二女儿克忠、三儿子克光都是少年儿童。每当王平出征上战场的时候,三个孩子都要站在家门口依次一字排开,同父亲一一握手送别;每当王平胜利归来的时候,三个孩子又都依次排在家门口等待爸爸归来,再一一握手欢迎。这别开生面的举动看起来有些异乎寻常,颇有“将士远征,亲人壮行”与“英雄凯旋,举乡同庆”的传统意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王平就是透过这些生活细节意味深长地教育子女养成好习惯,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树起为国家效力、为民族献身的必胜信念。
4、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上将王平、中将王宗槐、少将易耀彩,他们的夫人分别是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以及叔伯妹妹范景阳。他们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以各自的坚毅、勇敢和忠贞,谱写了战火中的感人恋曲。
5、毛泽东逝世后,全国各省、各军区都发唁电,按习惯应对江青表示慰问。武汉军区发的唁电却只字未提江青。报纸发表后,各大军区唯有武汉军区未提江青名。有人建议再给江青补发一电,王平将军则曰:“不提江好。不提,江青还高兴。说明她是党中央领导人,把她放在家属位置或者还不高兴呢。”此事遂平。
6、抗日战争时期,王平任晋察冀三分区政委,黄永胜任司令员。某日,上级命令三分区派人至敌占区运粮。黄永胜推脱有病,王平欣然代之前往。大捷归,黄永胜忌之,状告王平包办一切,欲取司令员而代之。王平哭笑不得。“文革”之初,王平被隔离审查,专案人员询之黄永胜,黄永胜曰:“此人早该打倒。”将军故此身陷囹圄五年。王平出狱之际,恰黄永胜锒铛入狱之时。专案人员询之,王平不发一言。单独审讯黄永胜,有关部门特邀王平参加,王拒之。公安部集体审讯黄永胜,王平应邀而至,于走廊处循窗口一瞥,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