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有利的一面,也必有不利的一面。作为管理者,决策时首要的就是对事物作出科学判断,即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就持之以恒地发展;如果弊大于利,就暂时搁置,或是放弃,或者做适当的政策调整,使有利的一面,大于不利的一面。但这种利弊权衡不是像说话那样简单,既要看决策者的精神、眼界、思路、意识,又要看决策者所持有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和个人的政绩观、功利观。譬如,用10年的眼光来衡量利弊得失,还是用50年的眼光,或是100年、1000年的眼光来衡量,自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李冰父子设计建设的“都江堰”工程,历经两千年风雨,还能经受住“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而且如今很多的建设工程,却经不起三年五年的风霜雪雨,不是踏了,就是跨了。仅仅这几年,光报道的大桥跨踏事件就有几起了?造成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有多大?值得人们深思,更值得决策者们深思。现实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干部,实行“三拍”政策:“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干事、“拍屁股”走人,老百姓美其名曰“三拍”干部,他们只管决策,不计后果;只管眼前,不计长远;只管政绩,不顾人民;只管“显绩”,不顾基础;只管形象,不顾质量。
上周末写了一篇文章《体验“桥隧”时代》。文章里写了体验后的感受和震憾,某种程度上,确实为这座城市骄傲,为这项工程自豪,毕竟创造了世界第一,毕竟天堑变通途了。但骄傲与自豪的背后,也隐隐感觉到其中的不利与隐忧。隐忧在哪里?最大的莫过于破坏了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附图:
从胶州湾示意图上可以看出,南面是隧道,北面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中间则是胶州湾跨海大桥。而且大桥几乎在胶州湾的中间。虽然曾经的“天堑”已变“通途”,青、黄、红“三岛”之间的空间距离似乎也缩短了,但胶州湾跨海大桥同时也“无情地”割裂了美丽的胶州湾,一分为二。胶州湾,青岛人民的母亲湾,承载了青岛发展的百年梦想,见证了青岛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雏形的滨海特色城市。青岛因港而兴,因海而立,而美丽的胶州湾,正是青岛的港口腹地,如同青岛张开的胸怀一样,通过这里连接世界,握手世界,拥抱世界。因此,当地人们把胶州湾称为“母亲湾”,由此可见,青岛人民对胶州湾的深厚感情;可想而知,胶州湾在青岛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然而,如今刚刚建成的胶州湾跨海大桥,又如一道“海上长城”横亘于胶州湾的海面上,好比在人身体上,横腰放上一根圆木或钢筋一样,不但如此,而且还有5000多根直径几米的混凝土石柱,直插胶州湾海底,硬生生地把胶州湾分为南北两截,化大为小。这样做的弊端是什么呢?一,破坏了水系。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讲,这些石柱子,无疑阻碍了大海的自然水流,甚至渐渐地切断了往来于胶州湾的水系。水流不通了,大桥北部就会渐渐变成“死海”,结果必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胶州湾大桥北面的部分将会渐渐地变成陆地,且与目前的湾底陆地连在一起,届时青岛的“母亲湾”,将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名符其实的“浅海滩”,青岛的“因港而兴”也许就此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了港口的拉动,青岛的发展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破坏了海洋生物种类。胶州湾虽说不上大,但也不算小,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在这里聚集,依湾生存繁殖,而如今,环境的破坏必将影响海洋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三、影响了胶州湾周边的海洋气体环流运动。大桥的建设,湾洋的分割,改变了周边的海洋气候分布,必然会改变大气环流运动,至于会不会出现恶劣气候现象,出现多大程度的气候改变,将有待于观察,如此等等。
大桥决策的具体细节,我们这些老百姓肯定不知道,但从传出的新闻报导和小道消息来看,这座大桥从提出立项时就有很多争议,当时还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轮次、多角度的可行性论证,而且还见涉及到军界,大概是里面有军港的缘故。总之,各种争论不时地见诸于报端。但最后,不知是建桥的意见占主导,还是当时领导者的“拍脑袋”决策起了决定性作用,反正已经建了,而且还建成通车了,形成了现在“南隧北桥”的格局。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连接西海岸,就沿着胶州湾陆地建设了“青黄”高速公路,后更名为“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为双向四车道,目前还一直在运行之中,也是连接青岛、红岛、黄岛三地陆上最近、最繁忙的交通线,但现在已经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了。可是,解决发展的交通制约问题,是建跨海大桥,还是采取其它办法?在我个人看来,决策者如果真想实现“拥湾发展”的战略意图,彻底解决“青(岛)黄(岛)不接”的历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直接扩建原“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沿着胶州湾与陆地接壤的海岸线,构建双向“八车道”,或者双向“十车道”的陆上交通大道,让“青红黄”之间交通畅行无阻。这样的好处很多,一是成几倍地扩大了交通承运能力,彻底解决了车流拥堵问题,也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避免因建海上大桥,改变海湾自然水流的现象,保护了“母亲湾”—胶州湾。三是大大降低了建高的成本和施工难度。在海里建大桥与在陆地上扩建高速公路,在建设成本与施工难度上,都是无法比拟的。仅建设成本上,建海上大桥花费了100多个亿,而扩建“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投资最多三四十个亿就够了,绝不会超过建大桥的一半。如果拿出建大桥的一半多成本,投入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是民生工程中去,那么城市的发展将会是另一种结果。四是惠及群众。新建的海上大桥,过桥费单程50元,现在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收费大概是15元(或者是10元),毫无疑问,建成海上大桥,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五是海上大桥,最怕雾天,雨天。在海中行使很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等等,诸多因素,当然可以进行比较。
由此看来,建设“跨海大桥”是利,还是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仅现在说不清楚,恐怕几十年以后也说不清楚,关键是看哪一个“点”了,比哪项内容了。发展,一定要做到“适度超前”规划,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以至于以后几代人的资源、环境和利益为代价,来谋划今天的、当代人的发展,来实现领导者的政绩。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做断绝子孙持续发展的路。胶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显性成本”可以算,而且领导者们大概算得比较清楚,但其建设的“机会成本”“隐性成本”不知又有多少人来计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