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灰层
“高层建筑的9至11楼是‘扬灰层’,脏空气到这个高度就会停顿。这里的污染物密度最高。买了这几层的房子,就只能一辈子吃灰了。”
根据网络调查,这条谣言起源于2003年一篇《售楼小姐真情自白》的网文。这份《自白》让“扬灰层”这个词汇成了压在购房者心上的又一块重石。“扬灰层”究竟可不可信?到底哪一层才是“扬灰层”呢?
我们收集了大量专家论著及研究报告,均未发现有“9至11楼是‘扬灰层’”的科学依据。其中以河南农业大学环境系刘昌伟的《城市高层建筑大气颗粒物污染和噪声垂直分布特征》最为典型。
一、河南农业大学环境系刘昌伟的《城市高层建筑大气颗粒物污染和噪声垂直分布特征》。
刘昌伟在郑州市农业路一座高33层约120米高层住宅楼布设了6个采样地点(0米、14米、28米、42米、70米、84米、116米)进行监测。
1、TSP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在0—56米之间,TSP质量浓度大致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当高度超过56米时,TSP随高度增加而升高,100米以上高空的TSP污染甚至超过地面。
2、PM10结果如图2
由图2可知,在0—56米之间,PM10大致随高度增加而减小,56—116米之间,随高度增加而增大,100米以上高空的PM10污染大于地面。
3、PM2.5结果如图3
由图3可知,在0—84米之间,PM2.5随高度变化不明显,而超过84米后,PM2.5随高度增加较快,当高度为116米时,其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
4、PM1.0结果如图4
由图4可知,在0—84米之间,PM1.0随高度变化不大,而超过84米后,PM1.0质量浓度迅速增高。
结论:空气中较大的颗粒物(TSP、PM10)随高度呈现U型曲线,即先降低后升高的特征,在0—56米之间,颗粒物TSP、PM10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56—116米之间,颗粒物TSP、PM10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较小的颗粒物(PM2.5、PM1.0)在0—84米之间颗粒物质量浓度差别不大,当超过84米时,质量浓度迅速增加。100米以上高空的4种颗粒物指标都明显高于地面。
二、2012年4月,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研究员在广州市环保局演讲时透露,根据一项对石家庄等城市大气环境梯度监测的数据显示:距离地面160-170米的近空地带是PM2.5等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一个层带。这和刘昌伟的研究数据基本接近。
三、其他专家论著及研究报告
1、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爱玲在石家庄市某32层的高层建筑布设5个采样点(1.5米、7米、24米、45米和72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环境空气中PM0.5的质量浓度在24米高度以下,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大于24米时,随高度增加而减少;PM1.0、PM2.5在7米高度以下,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大于7米随高度增加而减少;PM5.0、PM10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
2、杨龙对北京秋冬季节垂直观测的结果表明近地层PM2.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呈对数递减的规律。
3、吴水平等在天津气象铁塔上20米、40米、和60米三个不同高度观测TSP、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不同时间不同高度采集的颗粒物浓度之间存在差异,并且40米高度处颗粒物质量浓度比60米处的质量浓度高。
4、Wu等对澳门城市道路旁2—79米范围内PM2.5浓度11h的监测结果表明,PM2.5浓度随高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这与北京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变化的趋势一致。
5、Chan等在香港不同的城市环境中测量了不同高度处的TSP、PM10和PM2.5,发现街道峡谷(3、21和26米3个高度)颗粒物随高度呈指数递减规律,而在开阔街道处(7米、10米和18米3个高度)为线性递减规律,但在香港科技大学(3米、8米和25米3个高度)的测量结果为TSP开始随高度增加,而后逐渐降低。
6、孔春霞对南京市生活区(1.5米、54米、80米三个高度)颗粒物垂直特征研究发现夏季和秋季的PM10和PN2.5平均质量浓度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秋季衰减幅度明显比夏季小,秋季细颗粒物在1.5米高度处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而80米处却明显降低。
最终结论:不同直径大小的灰尘颗粒,其最大浓度区的高度也不相同;同一种颗粒物特别是小颗粒物的最大浓度区的高度地区差异很大。对照所有的研究报告可知,9—11楼反而是相对干净的楼层,真正的扬灰层应该是100米以上的高空。值得奇怪的是,笔者曾经在各大网站房产论坛发帖辟谣,不出3天必定会被删除。很显然,所谓的“售楼小姐真情自白”只不过是房产商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目的是诱导消费者抛弃中间层,去买更高的楼层。
附:名词解释:
空气动力学直径,又称气体动力学当量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diameter)。表述粒子运动的一种假想粒子直径。
总悬浮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Partici--cular,TSP),即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PM10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即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能长期飘浮存留于大气中,影响大气能见度。同时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2.5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2.5μm),即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被人体吸入后,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