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在年轻时给一位朋友写信是这样说的:真正的立志是要掌握真理,然后去实现真理,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客观规律,然后按客观规律去推动社会的前进。认清真理,坚持真理,去实现真理,这才叫真正的立志,叫做立大志。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后来在网上一查,发现毛主席的诗其实是改编一位日本名人西乡隆盛的诗句。传说中西乡青年时立志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诗句: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的传奇始于1858年与月照和尚的生死经历。月照和尚由于勤王活动为幕府所不容,避难于萨摩藩,为西乡隆盛所收容,1858年兴起的“安政大狱”,萨摩藩对西乡和月照也加以追究。月照不愿连累西乡,乃伸头给西乡,表示宁死于同志之手。西乡却从容无事,与月照泛舟于锦江湾,对饮高歌,最后两人相抱,一起蹈海自尽。幸运的是西乡被救起,而月照却淹死于海中。大难未死的西乡隆盛继续为维新事业而奔波,数年后,他逐渐成为萨摩藩最具实权的人物,而萨摩藩也成为反对幕府的最强的力量。
1868年,讨幕战争爆发,名义上讨幕军统领是炽仁亲王,但实际灵魂则是大总督参谋西乡隆盛,在西乡隆盛的谋划下,讨幕军用了约一年的时间,彻底击败幕府势力,建立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化国家。
明治维新的改革,对武士阶层是重大的打击,剥夺了武士的种种特权,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武士,西乡隆盛对政府的行为深为不满,终于在1877年不惜铤而走险,起兵对抗政府,同年九月,西乡隆盛的叛乱被镇压,西乡本人剖腹自尽;尽管西乡隆盛以叛逆罪不光彩地收场,但日本人民并没有忘记西乡隆盛对日本明治维新所做的巨大的贡献,1897年,他的铜像巍峨耸立于上野公园,武士打扮的西乡,一手牵着狼狗,一手握腰间剑,目光沉毅,这是日本最著名的胜地之一。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王韬、黄遵宪、梁启超等人都曾到上野公园瞻仰西乡隆盛的铜像。
2004年电影《TheLastSamurai》(译名《最后的武士》《末代武士》)中的森胜元以西乡隆盛为原型。
中国清朝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对梁启超说:“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意即自己愿作月照杀身成仁,而勉励梁启超能像西乡隆盛一样,最终完成变法。
后来在网上查到,这首诗也并不是西乡原创。原詩為幕末尊皇攘夷派僧人月性所作,原題“將東遊題壁”,可能是西鄉引用過,而數十年後毛澤東又引西鄉語,在中國廣為人知,因此才有此誤傳。上述的西鄉詩句亦有多個版本,可見訛傳之甚。月性原詩如下:
男兒立志出郷關,
學若無成不復還。
埋骨何期墳墓地,
人間到處有靑山。
目前在日本山口縣的月性遺品展示館外有此詩的刻碑,為後人紀念月性而立。
正如此诗所言,好男儿志在四方。对于刚刚毕业的我们,也同样奔赴远方工作岗位。愿我所有的朋友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一路顺风,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