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今人也!_柳文太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联系现实,文学结合政治,有论有据,有文有诗,确是精品,佩服佩服!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今人也!

是谁犯了“颠覆国家政权”罪

(2012-07-1314:57:43)转载
作者:蒙山野逸2012-07-1314:15:09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转帖(杂谈)

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都知道晚唐诗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论文化的属性,这篇赋大概属于“非体制文化”,尽管作家的身份还是个“体制”内人。对一个国家政权被颠覆的原因,“体制”内外的“文化”解释截然相反:“体制内文化”总认为来自于外力,是“天(民)作孽”,而“非体制文化”则认为是“自作孽”。《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从思想立场看,《尚书·太甲》好像也该属于“非体制文化”。为什么?任何被颠覆的“国家政权”,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把自己的灭亡归咎于外力,归咎于“天”(百姓)。所以,在被“颠覆”之前,它们总要作垂死挣扎,不但不允许老百姓拥有自我保卫的武器,甚至连菜刀也要控制,还要把他们的嘴巴也给封住,以防范他们“颠覆国家政权”。更有甚者,还要定“腹诽”之罪。于是,百姓就只能“不敢言而敢怒”了。暴秦就是这么做的。


  说起上面一篇胡话,是因为听说湖南省新化县一中老师罗美华因犯“煽动颠覆国家罪政权”被拘留15天(见附录《中学教师网上发帖批评教育体制被拘留15天》)。“发帖”而已,“批评”而已,而且批评的对象仅仅是“教育体制”,怎么就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要说现在的“教育体制”早已人人“口诛笔伐”,其罪恶罄竹难书(今天网上就有两个小学生喝农药自杀的消息),就是“政治体制”,连共和国的总理都在大声呼吁改革,难道百姓就“批评”不得?


  也许有人要说:罗美华老师不是一般的“批评”,而是“在一个境外网站发表了4篇文章”。这就更让我怀疑了:罗老师为什么要到境外网站上发表文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文章发表在境外网站,莫非是要让境外的人来“颠覆国家政权”?如果是,那就不止于“颠覆国家政权”罪了,还有叛国罪;如果不是,那说明什么?不就是说明国内的网站不让(或者不敢)发表他的文章吗?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权利,罗老师之所以到境外网站发表文章,正说一个侧面说明,在境内,宪法遭到了权贵们的蹂躏。换言之,罗老师到境外网站去发表文章,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面对这一件事,一个“国家政权”,如果想不被“颠覆”,就必须自我反省,自我检讨,然后开放言论,畅通言路,怎么能够用厉王曾经用过的方法“止谤”(见附件)呢。


  还有,如果罗美华老师的四篇文章确实是他“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证”,那就应该把这“罪证”公之于众:这个“国家政权”怎么连这一点勇气都没有,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呢。如果怕这些“罪证”招致“颠覆国家政权”,那么这个“国家政权”就实在太脆弱了。——当年“风雨飘摇”的蒋介石的“国家政权”,根本不能与今日的“国家政权”相比,但是当年的共产党却要依靠几百万正规军、数千万民工、还有亿万人民大众的支持,还打了四年,才把它“颠覆”,而罗美华老师这四篇文章,难道比当年推翻蒋家王朝的共产党的力量还要强大???


  我不相信罗老师的文章有如此神力,我也不相信当今的“国家政权”会如此不堪一击。让人说话——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话,说说而已,天怎么会因此而塌下来?!一个国家的政权怎么会因此而被“颠覆”?!


  与罗美华老师一样,我也是中学教师,也在网上发表文章“批评教育体制”,但我们都不想“颠覆国家政权”。——不要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们连“造反”的念头都不曾有过。为什么?“颠覆国家政权”不但对全国百姓没有好处,对我们自己也没有好处。不说远的——最近我担忧些什么?一是遇上天灾,说不准哪一天,我们就吃不上饭了,尽管我们手里还可能攥着一大把一大把100元面值的人民币。那么多土地被造成“投资房”,等待着变成文物“升值”,那么多良田荒芜着,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我们的“国家政权”还是无动于衷,能不让我担忧吃不上饭吗?二是倘若遇上境外势力入侵,会不会有人像当年的老百姓欢迎解放军一样欢迎境外的势力?不是有人叫嚣“宁与外贼,不与家奴”么?作为“家奴”,如果幻想着做“国家政权”的“家奴”还不如做“外贼”的“奴”,什么情况不可能发生?“乱离人不如太平犬”,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我们怎么会希望“国家政权”被“颠覆”?我们都是穷人,深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历史将会证明,我们这些穷人肯定比那些移民境外的富翁和那些贪得无厌的政府官员们更爱生我养我的家园,更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三是中国的富人都带着财富移民境外了,贪官们把地皮刮薄也都走了,到时候,不要说加工资,就是现在这么点可怜的工资,我还担心有朝一日又会被拖欠——拖欠工资的事,老师们早就领教过了,哪个不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中国的“国家政权”,肯定比杜牧时代的晚唐强大得多了,但是今天的文人,却没有杜牧那么有才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对此深感内疚。我创作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能让大家重温一遍杜牧的两首七绝,来表达我们的“远虑”与“近忧”:


今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今人也!_柳文太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摘自共识网作者:许国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8872.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声明:《今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今人也!_柳文太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网友王強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