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010 级研究生;刊载《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3】
四、佤邦联合军的现状 (2009 年至今)
(一)缅甸军政府民地武改编计划的出台与实施
1988 年 9月18 日,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上将领导其它高级军官将领发动政变,推翻奈温政权,接管政府。新军人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与奈温政府截然不同的民族政策,不再盲目迷信武力征服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战略,加强政治和谈的力度,实行“剿抚并行”、“各个击破”的策略,希望将少数地方民族武装纳入合法轨道,使其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首先,新军人政府先后与多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协议,在形式上把脱离缅共的4 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编入了缅甸警察部队,给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领导人授予相应的军衔,发放津贴和粮食,使反政府武装成为了进入法律范围内的民族地方武装;还允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成立自己的政党,民族关系得到了缓和。其次,军人政府对与政府达成和平协议的民地武辖区的居民发放居民身份证,认可当地居民为缅甸合法居民。第三,军人政府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援,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医疗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还积极努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替代种植工程。
2008 年 1月,为了确保2010 年大选顺利进行,缅政府提出“不再要求各少数民族武装缴枪;新的国民大会召开之前,将各少数民族武装划归缅甸三军总参谋部指挥,改编成隶属于缅甸政府的‘边防军’( Border Guard Force) ”。2008年5月,军人政府举行新宪法全民公投,新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国防军是国内唯一的力量强大、能力卓越、现代化的爱国军队。新宪法对军队合法性的规定是军政府试图完全控制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完整表达,迫使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彻底放下武器。面对军政府要求的“缴枪换和平”的政策,一直以枪杆子为护身符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接受,因此民地武一直抵制军政府的改编,并且态度十分强硬。
( 二)佤邦联合军对边防军改编计划的应对
2008 年新宪法通过后,军政府把佤邦地区整合为掸邦下属的佤族自治区,其辖区包括勐冒、班歪、万曼、户板、邦康等五个镇区,把勐波、贺岛及南部地区划出佤邦。佤邦联合军坚决不接受该整编。军人政府还将佤邦联合军以营为单位编入边境警察部队,佤邦联合军的主要领导由佤邦人员担任,但每营必须配备30名军政府军官协助处理部队具体工作。佤邦联合军对该整编计划极度抵触,表示坚决不接受整编。2009年4月17日,佤邦联合军举行了“庆祝佤邦和平建设二十周年庆典”,向缅政府展示了强大军事实力,并随后在南部地区疏散部分民众以应对政府军可能发动的攻击。军人政府也于2009 年6 月 7日再次派代表前往邦康与佤邦联合军谈判,未果。
为了迫使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在缅甸新政府大选前完成改编,军人政府在2009年8月8日制造了“果敢事件”,使果敢同盟军被迫接受政府改编,政府军陈兵缅甸北部地区,对佤邦联合军的实际控制区实行分割与包围。军人政府先后撤出了在佤邦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及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佤邦联合军在“果敢事件”后为了保存自身利益多次与军人政府进行有条件的谈判,并一再强调佤邦是缅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要求维持现状以及更多的自决权,并静观缅甸国内形势变化。2010年1 月7日,佤邦联合军主席鲍有祥在给军政府的函件中提出改组佤邦联合军的九项条件。该九项条件主要内容有:( 1) 要求在新宪法框架内调整“佤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范围;( 2) 部队以营为单位设立两个军分区,分别为北部邦康军分区与南部万宏军分区;( 3) 对于军分区干部干事年龄放宽到60岁; ( 4) 在完成整编后,对佤邦党、政、军冗余人员一次性支付5 年的抚恤金及其他福利,并对退役老兵、贫困儿童及孤儿给予经济上的支援和生活上的照顾;( 5) 整编后武装部队人员的培训可由政府军提供教官,但需在佤邦当地进行,佤邦当地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6) 对佤邦当地的乡镇级武装人员政府军要给与一定的抚恤金,允许遣散后的民兵进行经济活动,并允许继续负责已运作的替代种植项目工作;( 7) 对于民兵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精选,政府军必须允许佤邦继续保有民兵部队;( 8) 自治区建立后需建立不同级别的警察队伍及警局,用以维护法律以及各项命令的执行;( 9) 未来自治区地区事务执行的安全性需要政府提供担保。军人政府拒不接受佤邦联合军提出的九项要求。
2010 年初,军人政府国防军事安全部部长耶敏中将再次邀请佤邦联合军主席鲍有祥到佤邦首府邦康西部的当阳镇谈判,佤邦联合军代表团于4月1日再次向军政府首席代表耶敏中将就军政府整编计划提出新的“八点建议”。“八点建议”虽然在“九项要求”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让步,但佤邦联合军对军人政府的基本要求均无较大改变。佤邦联合军的让步程度并未让军政府满意,军人政府再次拒绝接受“八点建议”,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军人政府曾先后把2010年4月28 日和 2010年9 月 1日作为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必须接受整编的最后期限,佤邦联合军均未按照军人政府既定计划完全接受整编,军人政府随即对佤邦地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从2010 年 9月开始,军人政府多方限制各类物品运入佤邦地区,其中包括:( 1) 大米、谷物、菜油等粮食、食用油类;( 2) 棉麻织物、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类;( 3) 牛、马等牲口类;(4) 铅、钨、锡、铝等矿产资源类;( 5) 石油、煤、煤油、橡胶、枪支等战略军需物资;( 6) 金、银等贵金属珠宝类以及缅政府限制出口的柚木、玉石等资源。
2010 年 11月7 日,缅甸依据新宪法举行多党制全国大选,由军政府支持的缅甸联邦巩固和发展党( 简称巩发党)取得完胜,取得缅甸议会的绝大多数席位。2010年12月20-29日,佤邦联合军在距离其首府邦康以北170公里处的孟迈举行佤邦联合党第五次地区党代表大会,大约2500 名代表参加,包括佤邦副主席肖明亮、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布来康、南佤地区171军区政委鲍有谊、佤邦联合军副总司令岩伦等。会上佤邦联合军表示将派出代表团与新政府进行谈判,对新上台的新政府释放出愿意和平谈判的善意信息。佤邦联合党领导人重申佤邦地区的意愿,宣布佤邦联合军将贯彻“绝不对缅政府军开第一枪”的原则,但如果缅政府发起进攻,佤邦联合军会坚决捍卫自己的辖区。
佤邦联合军多以保存自身基本利益、维持现状为前提应对军人政府的强行整编,虽表示愿意和谈但在军队保留、领导权归属等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态度坚决。
( 三)佤邦联合军与缅甸新政府重新签署和平协议
2011 年元旦,佤邦联合军总司令鲍有祥在贺词中说道:“我们要以政治对话、平等协商、和平解决为原则,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和平发展的方法和方式,更加注重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两个大局,在佤邦以往提出要求的基础上,推动与新政府和平对话,实现国内全民族和解。”佤邦领导人在新政府即将上台之际发出了和平的信号,缓解了佤邦联合军与军人政府数次谈判未果的尴尬。
缅甸联邦议会于2011 年 2月4 日选举吴登盛为总统,同年3 月 30日缅甸第一届总统吴登盛宣誓就任。吴登盛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现在人民选举我们继续来建设一个和平、发展和基础良好的国家,为了完成繁重的任务,新政府根据国家的客观条件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方案。根据国家的历史我们要完成三大项任务,它们分别是:联邦不分裂、民族团结不破裂和维护国家主权。这三大任务不仅是国家和新政府的责任,而且是子孙后代都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国家需要三种力量去成功完成这三大任务,他们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国防军事力量,其中政治力量的含义就是民族团结。我们国家有100多个民族聚居,民族团结尤为重要。如果民族团结瓦解,国家就会被分裂。因此我们将民族团结放在首位。”新政府还建立了符合宪法的安全和边境事务部,致力于完成发展边疆和各少数民族的任务。
从2011 年下半年开始,新政府分别向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释放出和解的善意,新政府于2011年8 月18日发表声明,邀请少数民族武装举行和平谈判。该声明表示政府相信为了建设和平、发达的国家,需要解决民族武装问题,实现国内和平,以便使国家和人民共同致力于全国各地区的发展事业。同年11 月24 日,缅甸新议会组建了以吴昂当为首的和谈小组,12月14 日,总统吴登盛又组建了以吴昂敏为首的和谈小组,12月16 日,吴昂敏举行新闻发布会阐述新政府立场,并表示政府和谈的原则是尽可能的避免军事行动,新政府也有能力完全解决民族地方武装问题,达到缅甸联邦的永久和平。
佤邦联合军与掸邦东部民主同盟军( 缅甸掸邦第四特区部队)响应新政府的和谈邀请,并于2011 年9月与新政府谈判成功,达成和平初步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新政府保证不再对该地区使用武力,但特区应当维护缅甸国家的统一、不搞民族分裂、不搞独立。虽然新政府并没有强制提出对边防军改编的要求,也没有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实际控制的地区重新进行划分。新政府与佤邦联合军释放的和解善意仅仅处在隔空喊话阶段。
12012 年 3月 1 日,总统吴登盛在缅甸联邦议会发表讲话,并阐述新政府的和平原则,分别为联邦级与邦级。联邦级和平原则主要内容有:少数民族任何时间不脱离联邦、不瓦解联邦、不瓦解民族团结,延续国家主权;在经济和发展项目中依法进行合作;参与合作禁毒工作;建立政党和参加选举、在议会中遵照多数同意修改宪法,自愿纳入国家法律范围,依照宪法建立持久和平、安居、行动、工作、生活;同意遵照宪法改组成军令统一的军事组织。邦级和平原则主要内容有:政府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双方停火;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驻在双方同意的特定区域、并不得携带武器前往特定区域之外;在双方同意的适当地点设立联络办事处( 非武装); 双方组成正式代表团与联邦级和平谈判团队举行谈判,遵照双方协议日期、时间和地点进行谈判。这些内容总的可以用“维持现状、保持和平、恢复交往、合作发展,但是武装人员进入对方实际控制区,必须经过对方同意”来概括。
吴登盛政府的民族问题解决政策是柔性的,并不是用武力征服来完成和平谈判。谈判双方首先是实现停火建立互信然后再协商其他问题,而不是像以前的首先放下武器再和平谈判。
五、佤邦联合军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佤邦联合军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佤邦联合军与缅中央政府的关系
通过对缅甸新政府的民族问题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新政府的民族问题解决方案是趋于柔性的,该政策受到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欢迎。随着2011年 9月佤邦联合军和掸邦东部民主同盟军率先响应政府并签订和平协议,至此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发生。截止到2011 年年底,克伦族佛教军五旅,南、北掸邦军也先后和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甚至与政府进行了60 年多年武装斗争的克伦族民族解放军,最终也和政府达成了停战协定。但是,这些停火协议都仅涉及安全问题,未能达成政治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虽然中止了冲突,却没有结束冲突。这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武装力量。佤邦联合军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也和政府达成和平协议但仍拥有大量装备完善的部队,并不接受政府的改编。
佤邦联合军在新政府发出和平意愿的第一时间选择配合政府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考虑的。首先,佤邦联合军主动与新政府谈判可以根据自身的军事力量对谈判进行“自我标价”,可以主动向新政府提出有利于自身的谈判条件。其次,佤邦联合军如果与新政府谈判破裂,也可以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以部署部队。最后,佤邦联合军在谈判初步成功后可以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获得中央政府大量物资与人员的援助。
自击败坤沙武装获得南部地区后,佤邦联合军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与罂粟禁种等方面上,各级部队都忙于狠抓生产,部队训练不紧凑,战斗力呈下降趋势。2009年8 月,“果敢事件”的发生给佤邦联合军敲响警钟,佤邦联合军又再次重视自身的军事力量建设,加强武器、思想等方面的支持,进行整军备战,但作战能力恢复进度缓慢。缅甸政府军若集中优势兵力与先进武器装备对佤邦联合军进行军事打击,是可以击败佤邦联合军的,但佤邦地区多为高山丛林,在不熟悉交通的情况下想要彻底用武力消灭佤邦联合军依旧困难重重。
2.佤邦联合军领导层的变化
佤邦联合军的领导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多数领导人的年龄已经偏高,而且身体状况欠佳,领导人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对下一代接班领导人的培养也不到位。佤邦联合军副总司令李自如于2005年1月8日去世。2009年9月8日,原佤邦联合党总书记、佤邦政府名誉主席赵尼来也在中国澜沧医院病逝。2011年10 月29日,佤邦联合军创始人之一、前任佤邦政协副主席的岩小石也在曼德勒去世。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陈龙生于2012 年 12 月7 日去世。2013 年1 月 16 日,佤邦联合军171 军区副参谋长李文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佤邦联合军上层领导多数身体状况都不乐观,年老去世也相继发生。现任佤邦联合军总司令鲍有祥已有66 岁,由于吃生猪肉导致猪囊虫侵入大脑,已经处于清醒与糊涂交替出现的状态,基本是无法主持佤邦联合军以及佤邦政府的日常工作。佤邦联合军现在日常工作多由佤邦联合军副总司令赵忠丹和总参谋长赵国安主持,佤邦政府主要工作由肖明亮副主席主持,鲍有祥的儿女当中也没有适合的继承人。佤邦联合军的中层领导培养也属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3.佤邦联合军与其他民族地方武装的关系
佤邦联合军虽然是1989 年脱离缅甸共产党后成立的四支民族地方武装之一,形式上也存在与其他民族地方武装的联合,但一旦关乎自身存亡的危急时刻就会各自为战,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佤邦联合军,也存在于其他民族地方武装。在对待新政府进行的边防军改编问题上,佤邦联合军首先回应政府的姿态也跟其他一些民族地方武装意愿背道而驰,所以在没有统一思想信念的保证下,民地武间双边及多边的团结基本上是行不通的。2013 年 1月 10 日,缅甸第二特区、掸邦第三特区和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对克钦邦战事不断升级发表联合申明,呼吁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以国家利益大局为重,停止战争,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双方之间的纷争。
该声明还表示佤邦政府欢迎政府与克钦独立军双方代表到邦康举行和平会谈,并提供安保食宿等方面的支持。克钦独立军方面却告知佤邦联合军第三方已邀请,暂不到邦康举行会谈。克钦独立军对佤邦联合军邀请所作出的反应更说明了民地武间大多面和心不和,在利益面前首先是考虑自身,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转嫁矛盾,从而得到喘息的机会。
4.外部因素
国际社会对缅甸国家民主进程也持积极干预的态度,尤其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美国政府派遣缅甸问题特别代表积极与缅政府进行会谈,美方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访问缅甸期间也对民地武问题表示出密切关注的态度。日本不仅免除缅甸政府的大量外债还派日方代表会见了部分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民地武领导人,日方对缅甸民族民主进程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与积极。中国政府则是积极在佤邦联合军与缅甸新政府之间进行外交斡旋,提供一切可以促进佤邦联合军与缅政府之间继续和谈的条件。中国政府极力维持佤邦联合军与缅政府的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双方和谈的国际化,极力避免西方势力对缅甸民族问题的插手。缅甸国内的民地武也相继组成联盟,加大与缅政府和谈的力量。但无论和平改编需要的时间有多长,佤邦联合军的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谈判的主动权也迟早会回到缅甸中央政府手中。
( 二)佤邦联合军与缅甸政府的之间存在的主要分歧
缅甸政府与民地武之间最主要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利平等; 二是部队归属情况;三是民族特色保留;四是经济发展平衡。佤邦联合军与缅政府的主要分歧也存在于这几个方面。现阶段佤邦联合军与新政府达成的和平协议仅仅只是停火协议,随着和平谈判的深入,新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在政治地位、武器装备、军队归属、行政区划、退伍军人安置以及领导人安全等问题上依旧会存在重大的分歧。
佤邦联合军要求建立和掸邦平级的少数民族自治邦,但缅甸中央政府只承认在隶属于掸邦的基础上成立 “佤族自治区”,并缩小了 “佤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使佤邦联合军实际控制区域进一步缩小。佤邦联合军认为,缅政府把佤邦自治区隶属于掸邦没有实现缅甸宪法中的“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精神,政治上双方并不是平等的状态,缅甸中央政府依旧严重存在“大缅族主义”思想,对比以前历届政府,新缅甸中央政府的 “大缅族主义”思想越来越趋于隐形。
缅甸中央政府一再要求民地武完成边防军改编计划,把佤邦联合军的部队力量先进行分散,再把他们分配到国家部队中,最终彻底瓦解佤邦联合军的武装力量。佤邦联合军拒不配合整编,不仅如此,佤邦联合军更在2012 年 4月“佤邦成立二十三周年”的阅兵仪式上展示了佤邦联合军新配备的武器装备,向缅甸政府展示自己的武装实力。佤邦联合军在军队归属的态度上是明确的、强硬的,但双方是可以和谈的,佤邦联合军也声称愿意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完成军队的和平移交与整编。
佤邦联合军的组成人员大多是佤族、掸族等非缅甸主体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一直要求在经济、文化、民族、社会等方面与缅甸实现平等。虽然缅甸政府一直宣称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很多事停留在表面工作阶段,不够深入细致,这也是导致缅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原因之一。
(三)佤邦联合军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军事、民族的问题,也包含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佤邦联合军未来发展趋势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可能。
第一,佤邦联合军不顾自身未来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反应与缅政府军进行持续的正面、非正面的军事冲突,企图用最暴力最血腥的手段来完成佤邦联合军意识中的“平等”与 “自由”。一般来说这种暴力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佤邦联合军不会铤而走险,再者佤邦联合军本身也没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与缅甸政府军进行长期的暴力对抗。
第二,佤邦联合军意识到自身力量弱小不可能在与政府的长期持久较量中获得优势,自动放弃军队领导权、上缴武器装备,愿意无条件配合缅政府完成改编计划,军队上层领导人彻底服从缅甸政府的安排,佤邦人民也得到缅甸政府的完全承认,走上无武力对抗的和平改编之路。
第三,佤邦联合军与缅政府军不会大规模爆发武装冲突,但不排除会有零星的交火事件发生。佤邦联合军很可能与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联盟起来与缅政府相互妥协,相互让步,双方或多方经过长时间的谈判解决最终民族问题。
从现阶段佤邦联合军对缅政府的态度来看,第三种是最具有发生的可能性,现阶段佤邦联合军也以自身实力为谈判筹码对缅政府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和军队领导权的要求。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允许佤邦联合军爆发大规模武装暴力斗争,缅甸政府也不会放任暴力斗争的发展。以克钦独立军为例,克钦独立军大部分都是与缅政府军开展游击战,不会发生大面积正面武装冲突。而以武装冲突为谈判筹码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也不会达到预期和谈的目的,所以佤邦联合军应该不会步克钦独立军的后尘。佤邦联合军也一直公开对外宣称绝不开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但缅政府军对佤邦联合军军事实力的一再探底也可能引发突发性、局部性、短暂性的军事冲突。因此第三种相互妥协解决民族问题的可能性最大,也是可操作性最强的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持续性也相对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