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咖啡变固体,在肉眼下瞬间转变,这样的“传说”引起网友很大关注,有人力挺,补充说:“咖啡只有放在冰箱的冷冻区,时间控制在2至3个小时才会有那样的效果”;也有人质疑:“如果微博的喝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咖啡瓶身应该会有说明,或者有示意图标注。”
去超市看了一下,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星巴克瓶装咖啡主要有两种:香草味和摩卡味的,都是281毫升,外包装也差不多,只是咖啡的颜色深浅有所不同。瓶身是全英文的,除了印有Frappuccino的字样、营养成分和配料表之外,整个瓶身没有任何图示,更没有提到微博中的这种喝法。
为了验证消息的准确性,我们买来了一些瓶装咖啡,做了一个小实验:
第一次,把它放在冰柜的冷冻区,温度一直控制在零下10℃左右。2个小时以后,拿出咖啡,在瓶底 使劲敲了几下,咖啡形态没有任何变化。
第二次,我们把冷冻时间延长到5个小时后,刚开始咖啡还是液体状态,在瓶底敲上几下以后,瓶子内的咖啡迅速结冰,把它倒出来可以看到里面大部分都已经成了沙冰。
液体瞬间变固体,已经成为事实。难道,星巴克的瓶装咖啡真是这么喝的吗?昨天是周末,我们没法联系到星巴克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但杭州的一位经销商说:“我还不知道这个事情,没有人告诉我这个喝法。”
这会不会是个普遍的现象?于是,我们又用可乐、矿泉水、功能性饮料做了同样的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几乎和星巴克咖啡一模一样——刚从冷冻区拿出来是液体状态,敲上几下,或者晃动一下,液体迅速结了冰。星巴克咖啡的冰冻现象既然不是个例,那也就不存在独特喝法一说了。
疑惑的是,这些饮料在长时间冰冻以后,为什么要敲一下或者晃几下才会结冰呢?
“水的凝固点是0℃,但并不是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杭州一所省重点高中的高级物理教师说,水凝结成冰其实一种结晶的过程,如果水质纯净,容器又光滑,冰晶会因为没有附着点而无法结晶,这时就算瓶中水温低于0℃,也没有办法结冰,水以“过冷水”的形态存在,这种情况叫做过冷现象。这时,如果要想结冰,还要有凝结核,比如瓶中的空气、杂质等,当我们摇晃这瓶已经过冷的液体,水分子遇到凝结核后产生冰晶,其他水分子就会找到附着点也跟着结晶,我们也就能看到液体到固体的瞬间转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杂质多的脏水比纯净水容易结冰的原因。(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