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班里开设“对课”课程,每周一课,计划讲15个课时,用的教材是慈矿兄编著的《小学对课》,学生人手一册。
这课讲“平仄和谐”。
先积淀感性经验。分别朗读并体会“三言两语——三语两言”“三心二意——三意二心”“三长两短——三短两长”,这里的顺畅和别扭其实和汉字的声调排列有关。于是解释,普通话中一、二声的字称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我们通常说的“琅琅上口”,就是指的平仄和谐,也就是声韵美。
为加深印象,我让同学们分析自己名字的平仄组成,教室里霎时热闹起来。
“我的是平平仄!”“我的是平仄平!”“我是仄仄平!”
我说,当初,你们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取名时费尽心思,要有寓意,要有内涵,写着要好看,可是很多人忽视了一点,就是还要讲究字音的平仄变化。一个名字,如果做到平仄相间,读起来就会好听顺 口。老早以前有个著名影星叫王丹凤,其实她原来叫王玉凤,可是“玉凤”两个字都是去声,不好听,于是,导演为她改名叫“丹凤”,这样一平一仄,既响亮又好听。
“哎呀,‘张一飞’是‘平平平’,没变化!”一位同学突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再看张一飞,一脸的沮丧。
我说:“‘张一飞’的名字里有讲究,大家发现中间‘一’的奥妙了吗?”
“‘一’是可以变调的。”
“‘一’在第一声前面变调读做第四声。”
我决定将“一”的变调规律讨论深入下去,便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一个、一切、一天、一年。
“这些词语中的‘一’,我们很自然地分别读做了一声和四声,以前只是凭着语感,今天你能用平仄的知识说明吗?”
这自然难不倒他们:“‘个’‘切’是第四声,‘一’再读四声的话就很难听,就是‘仄仄’了。”“‘天’‘年’是平声字,‘一’读成四声,声调起变化了,好听。”
我追问:“这样,‘张一飞’还是‘平平平’吗?”
“应该是‘平仄平’。”
再看张一飞,已是笑容灿烂。
“老师,‘吴卓超’也是‘平平平’!”又有人发现了新大陆。可不,吴卓超正撅着嘴呢。
我赶紧安慰说,尽管“吴卓超”是“平平平”,但声调还是有变化的,你们听,“吴”和“卓”是二声,可后面的“超”是一声,所以仍是好听的。小吴同学的眼睛立刻笑弯了。
“老师,你说的这点我赞同,尽管都是平声,但一声和二声连在一起听起来也是有起伏变化的。你刚才说到‘一’的变调漏了一个情况,比如‘一顶’,如果按照平仄变化,得读成‘yí顶’,可事实上却读成‘yì顶’,两个仄声,也并不别扭,就是因为一个四声一个三声。”
“老师,‘不’的变调也是这种情况!”
这帮小家伙太厉害了,我的额头开始冒汗,赶紧组织大家再回到名字的讨论中。
“‘江泽民’也是‘平平平’!”“还有‘毛泽东’!”
“老师,你说的不对,‘林则徐’就是‘平平平’,而且三个字都是二声呢!”
只怪自己小看了这帮毛孩儿,原想只是讲点平仄的皮毛,便没做缜密考虑,现在只得搜肠刮肚调集仅有的一点声韵知识亡羊补牢:“名字里的字平仄协调,确实能产生音韵美,至于说到‘林则徐’三字都是平声,而且都是第二声,那是因为平声字给人一种悠长平静的感觉,所以三个字连读虽然不很抑扬顿挫,但也十分工整。我国有位老歌唱家叫姜家锵,还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三个字都是一声呢。”
看同学们频频点头,我又补充:“不过,如果名字都是‘仄仄仄’的就似乎不好听了,因为仄声字发音短促、压抑。”
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起来反驳:“难道伟大的曹雪芹不懂平仄吗?他取的‘贾宝玉’就是‘仄仄仄’!”
“贾宝玉”“贾宝玉”,我还真被说愣了,这个名字挂在老老少少的嘴边,从没觉得拗口啊。突然,我灵光一闪,大声念起来:“‘贾宝玉’,你们听出了什么?”
“‘贾’变成第二声了,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一个得变调读成二声。”
“所以,‘贾宝玉’就由‘仄仄仄’变成‘平仄仄’啦。”
“赵树理呢?”
“蒋孝勇呢?”
“……”
下课的音乐终于响起,我闪!
(附:回头查了资料,学生提及的“毛泽东”中“泽”是古入声字,“林则徐”中的“则”也是古入声字。又跟慈矿兄聊及,慈矿言,今天的平声和古代的平声不一样,因为分出了“阴阳”,还是有变化的,所以“平平平”未必难听,只是如果“平平平”都是第一声的话就叫不响。而如果“仄仄仄”都是第四声的话就比较难听。我想起张天翼作品中有个主人公叫“赵大化”,还真是“仄仄仄”,都是第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