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 the Bunnymen】
Echo & TheBunnymen最初成立于1978年夏天的Liverpool,刚离开无名乐队 Crucial Three不久的IanMcCulloch,也就是乐队后来的主唱,与吉他手Will Sargent相遇,两人完成了乐队最初的几个demo,那时他们把乐队起名叫做Echo。随着贝司手Les Pattinson的加入,乐队最终命名为Echo& The Bunnymen,并在当年年底进行了乐队的第一次现场演出。
1980年,Echo & TheBunnymen的首张专辑Crocodiles在Sire旗下发行前,鼓手 Pete de Freitas加入了乐队,从而确立了Echo& TheBunnymen的四人阵容。乐队的第二首单曲Rescue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接下来的专辑Crocodiles成绩不俗,顺利进入英国Top20,随后乐队开始了在英国和美洲的巡演。值得一提的是,由独立公司 Zoo的组建者BillDrummond担任制作的这张Crocodiles使得Echo & TheBunnymen成为当时新迷幻(neo-psychedelic)的领头乐队,并使其以在后朋克运动中的独特创新风格率先从一众英伦乐队中脱颖而出,将后朋克的影响力从不列颠扩及全球。
1981年5月,在发行一周内就进入Top 40的EP “Shine So Hard”之后,Echo& The Bunnymen趁热出版了第二张专辑Heaven UpHere。专辑充满了粗糙的阴暗的激情,随音乐缓慢侵入人内心, Ian McCulloch 以一种近乎临界点的绝望情感演绎了单曲APromise。Heaven Up Here在排行榜上的成绩直入英国 Top 10,同时也在挑剔的乐评人中赢得赞誉,Echo& The Bunnymen的名字由此传遍了欧洲。接下来的1983年专辑Porcupine和84年专辑Ocean Rain在打入英国排行榜的同时还进入了美国市场,Ocean Rain中诞生了乐队的代表作Seven Seas。
1985 年,Echo & The Bunnymen发行了精选辑 Songs to Learnand Sing。同名的专辑完成于1987年,并一路杀入英国榜,最终名列第四,其中Ian McCulloch翻唱了 TheDoors的名作People Are Strange,吉他手Sargent将synth-pop中的细腻敏感融入了新迷幻中,在McCulloch胜似Jim Morrison般幽暗阴郁的唱腔中,Echo & TheBunnymen以摇滚史上最成功的翻唱作品完成了对TheDoors的致敬。之后的1988年,主唱McCulloch离开乐队决定单飞,Echo & TheBunnymen分裂的噩梦接踵而来,26岁的鼓手Pete deFreitas在McCulloch离开的第二年里死于意外车祸。不过,余下的乐队成员顶住压力,邀请客座主唱 NoelBurke完成了乐队正式解散前的最后一张专辑Reverberation。1990年底,Echo &The Bunnymen结束了它12年的历史。
1997年,Echo & The Bunnymen回来了,鼓手MichaelLee和键盘手AdamPeters临时加入。新专辑Evergreen的唱片封套上,三位乐队成员一色的短发,黑衣,墨镜,苍白消瘦的脸上萦绕着某种幽暗怪异以至神经质的神色。专辑Evergreen并非是Echo& TheBunnymen原有风格的简单重复,它的旋律更加动听,鼓击也一扫当年的阴沉,专辑的弦乐部分则由伦敦城市交响乐团完成。Echo& The Bunnymen重拾十年前的吉他迷幻手法——这正是后来被Ride等众多英国乐队继承的风格。然而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抑郁悲凉的气息,始终隐隐散现于McCulloch的声音里。
【THE CURE】
ROBER SMITH,一个创造了THE CURE那疯狂,异常的音乐世界的歌手,一个在十四岁大还穿着天鹅绒校服时就因其恶略行为被开除学校的男孩,一个梦想在永不停止的音乐声中尖叫,狂笑,在悬崖绝壁上蹒跚漫步的疯子.SMITH,一个来自CRAWLEY的男孩.如今已卖出了两千四百万张唱片,而且是一个只需要在MTV上剪短头发,就能让许多人感到痛苦的男人.他吧他个人的一切都神秘的隐藏在他那引人注意的蜘蛛网般的黑发和血红的嘴唇后面.而对于听过他的音乐的人来说,不管是一直用他的歌声伴随着你的人声,还是偶尔走过他的道路,你都会感受到一个魔幻般的世界.缀满星辰的天空,深蓝色的湖面,鲜艳的深吻.....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SMITH的路程开始於1959年四月二十一号的BLACKPOOL.但还在他幼年时全家就搬到了CRAWLEY.他个人的思想也就萌芽于城市的边缘,六岁时,他从他的哥哥RICHARD处开始学习吉他和闲,十四岁时与同学LOLTOLHURST, MICHAEL DEMPESY一起组成了名为EASYCURE的乐队,他们的第一盒样带,包括一首有点模仿ALBERT CAMUS的"THE OUTSIDER"的名为"KILLING ANARAB"的歌曲,到了POLYDOR唱片公司的CHRIS PARRY的手中.被这首歌深深打动的PARRY,在1978年12月通过独立唱片公司SMALL WONDER为THE CURE出版了一张限量发行的单曲唱片.而当时离开POLYDOR,组建了FICTION RECORDS时,也同时把THE CURE带到了新公司,直到现在.1975年二月,FICTION再版了"KILLING ANARAB",乐队也开始了巡回演出.他们个性分明,富有哲理充满迷幻感的音乐向其时流行一时的PUNK乐队发起了挑战.SMITH为THECURE的音乐建立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标志.随 后THE CURE出版了第一张个人专辑"THREE IMAGINARYBOYS".在这张专辑中,THE CURE第一次表示了他们在音乐中的基本态度:来自郊区的年轻人对市区的反感和对抗.
不过最令THECURE感到自豪的是他们在1992年推出的"WISH",这张专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被众多的乐评人认为是他们最好的一张唱片,而是因为ROBERTSMITH在这张专辑中通过一首首歌曲将他多变的性格和梦想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并建立起了一个完全属于他本人和THECURE的世界.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做的越久,就会和别人离的越远".在商业上WISH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英国的第一名和美国的第二名,还涌现了热门歌曲"FRIDAYI'M IN LOVE " "HIGY" "A LETTER TO ELESE" .
【ThePsychedelic Furs】
ThePsychedelic Furs一支来自英国的post-punk乐队,1977年组建,最早叫做"RKO,"后来"Radio",最后在"The Psychedelic Furs" 和"TheEuropeans"两个名字中选择了前者,乐队包括Butler兄弟俩,Richard Butler (vocals)和TimButler (bass guitar),以及 Duncan Kilburn (saxophone), Paul Wilson(drums)和Roger Morris (guitars),1979年Vince Ely换掉了Paul Wilson,JohnAshton作为吉他手加入,一直到90年代初乐队解散,Butler兄弟俩继续组建了Love Spit Love,2000年ThePsychedelic Furs再度重组。
【Siouxsie & the Banshees】
1976年成立,96年解散的伦敦Siouxsie & theBanshees有整整20年的音乐历史。女歌手Siouxsie Sioux带领着不断更换的其它成员为乐队赢得了在PUNK、POSTPUNK界的明星地位。Steve Severin(贝司)MarcoPerroni(吉它)Sid Vicious(鼓,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SEX Pistols的SidVicious)是女妖的元老成员。一段时间后Sid Vicious,Perroni离队,The Cure灵魂RobertSmith成为了Banshees的吉它.当Smith因为TheCure的工作不得不离开时,Budgie(鼓)成为了固定成员。BANSHEES的吉它手从未稳定过,但这没有影响他们创作出著名的音乐。
还未组乐队之前,Siouxsie本是Sex Pistols的一名“出位”乐迷。
早在76年的几场Sex Pistols的LiveGig上,台下的Siouxsie身穿“露乳”Bra现身,让这位Punk妹一夜之间名传遐迩。同年Siouxsie& The Banshees在100Club的演出,即令他们一鸣惊人,而Siouxsie的锋芒随即力盖Ari Up(TheSlits)和PolyStyrene(X-Ray Spex)等Punk乐团女主唱,问鼎英国Punk坛首席天后。
随著Siouxsie & The Banshees的首张专辑TheScream在78年发表,也正正见证了由Punk而进入Post-Punk纪元,一个充满破格精神的后崩时代。
Siouxsie & TheBanshees的音乐是狂野、叛逆、急激,而又带点幽闭、闇黑与自省的象徵,但他们却从不属於“地下”。毕竟自出道起TheBanshees便是属於主流唱片公司(Polydor) 旗下乐队,而像其处女单曲Hong KongGarden便早有进占英国流行榜第七位的佳绩,多年来他们也有过好一些上榜大热作,成绩最佳是84年重玩The Beatles的DearPrudence,曾打上季军位置。
即使Siouxsie素有“Gothic教母”之称,但现实生活中的她却不是走上堕落败坏之路的黑暗女王。就算是TheBanshees被公认为最具毒品气味的82年专辑Kiss In The DreamHouse,也只是他们在酗酒下灌录出来而已,她亦坦言从不沾染海洛英,只对迷幻药LSD有兴趣。
而她的感情生活也相当稳定。Siouxsie跟The Banshees的低音结他手StevenSeverin本是情侣,及后她遇上鼓手Budgie而展开另一段关系,二人在七年后正式结为夫妇。
【TalkingHeads】
英伦三岛这片历史悠久、美妙如仙境的乐土似乎特别容易孕育摇滚怪才,并使他们的艺术嫩芽得以萌发,如波诺(Bono,U2乐队主唱)、民谣朋克乐队ThePogues的烂牙酒鬼西恩·麦克格瓦(Shane MacGowan)以及倍受柯特·科本(KurtCobain)推崇的凡士林乐队(Vaseline)主唱凯利·尤金(KellyEugene)等。传声头像的灵魂人物大卫·拜恩就是出生于1952年5月14日的苏格兰人。
拜恩幼年时便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当他围起格子布裙,随着邻家叔叔的欢快的风笛声敲起小鼓时,节奏又快又准;在绘画、文字、影像等方面也经常有匪夷所思的奇妙表现。而当时他最希望的是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演奏小提琴。随着时光流逝,和所有敏感的英国孩子一样,拜恩开始渐渐地对大样彼岸的现代艺术景观充满渴望。终于,18岁的拜恩毅然离开家乡,独自来到美国,进入罗德岛艺术学院(RhodeIsland School ofDesign)学习。不过他的梦想很快就被现实打破,艺术学院的氛围和他想得不大一样。他更感兴趣的是冲劲十足的先锋文化,而非奢华而肤浅的老式学究作风。失望之余,便任由同在导演系的同学葛斯·范·桑特(GusVan Sant,电影《大象》的导演)带领,整天和那些同样爱好摇滚乐以及前卫艺术、习惯衣着凌乱的小嬉皮士们混在一起。
不久,这个小圈子里出现了一个金色长发、肤色白皙,嘴角却不时浮现出怪异微笑的女孩,她居然有一手出乎意料的贝司绝活,这叫拜恩欣喜不已,这便是提娜·薇玛斯(TinaWeymouth)。在拜恩终结了他与手风琴艺人麦克·凯赫(MarcKehoe)的临时组合Bizadi之后,便怂恿提娜叫来了她的同窗好友克里斯·弗兰思(ChrisFranz)担任鼓手,自己则拿起吉他,三个人操练起来。因为几个人的爱好与性格十分相近,沟通起来方便快捷,很快几首铿锵和悠扬并重的后朋克(Post-punk)风格曲子开始成型。乐器的声响吸引了排练室外的拜恩的一位好友——摩登情人乐队(ModernLover)的键盘手杰瑞·哈里森(JerryHarrison),他认为这将是让他沉醉并渴望参与的新颖之声,于是迅速从原来的乐队里抽身而出,以吉他手身份加入进来。至此,传声头像正式成立。当时这几个年轻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日后的风光,只知终日尽情呷饮音乐的佳酿。
随着学业的结束,4个人不假思索地来到了梦中的艺术圣地——纽约,打算“乾点儿什么有劲的事”。最先扑面而来的是严峻的生存考验,缺衣少食的传声头像先在混乱的查斯提街(Chystie)租下了一个破烂阁楼,用来隔断房间的木头屏风使他们同时拥有了起居室和排练房。拜恩依靠他所学的专业,找到了一份电影院领座员的工作,其他时间则回到快乐的小天堂和大家抱着乐器死嗑。这些贫困和欢乐交融的日子,自从拜恩某一天下班偶然路过那个貌似破烂的小酒吧——CBGB的时候,就注定要改变了。
拜恩和提娜至今仍不能忘记第一次看到电视乐队(Television)演出时的激动之情,那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美妙的扭曲。第2天,拜恩就跑去把小样递到CBGB老板克里斯塔尔手中,传声头像的实力马上让后者另眼相看,迅速给他们安排了给驻场乐队暖场的机会。惟一的遗憾就是传声头像的处女演出献给了横冲直撞的雷蒙斯乐队(Ramones)而非令传声头像诸人一见倾心的电视乐队,这叫拜恩有点郁闷。
在与帕蒂·史密斯(PattiSmith)、雷蒙斯、电视等优秀乐人与乐队的提携下,传声头像不但迅速学会了在逼仄的空间里面对狂野的观众们大声嚎叫,而且开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音乐走向——在不失掉锐利锋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回归艺术化。这时他们的正规高等教育经历重新焕发出光彩:拜恩的那把老芬达(Fender)吉他变得果敢、清澈而灵气四动,意味深厚的后现代词作从抑扬有力的嗓音中喷薄而出,令人耳中一亮;提娜的细长指尖操纵着火焰般的跳跃感;克里斯的鼓击则在貌似呆板中步步为营;杰瑞在兼顾主音吉他的同时,负责开发出更具空间感的新浪潮(NewWave)键盘音色,整个乐队的作品里那种油彩浓重的画面感由此呼之欲出。这一变化在为传声头像赢得地下音乐圈的口碑的同时,也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当时已经名声大噪的音乐家、制作人布莱恩·伊诺(BrianEno)的注意。双方一拍即合,传声头像的首张正式专辑《传声头像 77(Talking Heads77)》于1977年出炉,这张犀利而新颖的后朋克/新浪潮唱片迅速赢得了“未来20年最重要的音乐作品”的盛誉。
时光步入20世纪80年代,拜恩又带领乐队进入了一个未知领域。他大胆地将非洲打击乐融入白人的放克(Funk)节奏中,创造出被称作“非洲放克(Afro-funk)”的新鲜风格,并在1984年的专辑《别假正经(StopMaking Sense)》中充分予以体现(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拜恩导演的同名电影的原声碟)。直冲排行榜Top10的经典曲《烧毁的房屋(Burning Down House)》便出自这张专辑,在延续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Hendrix)的那首同名歌曲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同时,传声头像的歌词则由于对往日的底层生活的追忆而多了一分尖锐而又不动声色的戏谑。这张唱片居然深受当时的美国中产阶级喜爱,并且迅速波及到全世界。当时正在撰写小说《舞舞舞》的村上春树就曾频繁在文中提及传声头像;甚至远在中国的崔健的前两张专辑中,传声头像的影子也几乎无处不在,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紧接着,1985年的专辑《LittleCreatures》又独辟蹊径,甜美、诙谐的民谣化曲风引导传声头像彻底冲上了商业舞台,同时也为4个几乎同样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用两部石沉大海的电影小试牛刀之后,拜恩的电影梦在1986年终于真正得以实现,他导演的先锋音乐电影《真实故事(TrueStories)》胜利竣工。作为副产品的同名原声大碟虽然名义上是传声头像的集体结晶,但是拜恩对音乐日益强烈的独断意念早已引起其他三人的不满,艺术分歧的裂缝越来越深。虽然如此,乐队的又一首经典之作《狂野生活(WildWildLife)》却仍然出自于此,而几年后,另一首反讽美国风尚的作品《收音机迷(Radiohead)》则因被那5个神奇的英国小子用作乐队名而越发火爆。
此时的提娜实在按捺不住,和克里斯一起另组了同样具有非洲音乐特色的汤姆·汤姆·俱乐部乐队(Tom TomClub),并为电影《辛斯塔(Siesta)》配乐。杰瑞则干脆发表了自己的个人专辑。而拜恩本人则更加疯狂地投入到直到1991年,分崩离析(或可说是功成名就)的传声头像正式宣布解散。
时至今日,传声头像仍然如同长明的火焰一般泽被后世。你的电脑里的windows Mediaplayer里会自动播放出拜恩的《像人类一般(Like humando)》;年长一点的中国人会时不时随口哼唱起拜恩为奥斯卡获奖影片《末代皇帝》所作的主题旋律;新新人类热爱的街头霸王乐队(Gorillaz)里有着提娜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