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沙华中

教学意图

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基于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要不断地接受思维和认识活动的挑战,使教学过程不断在爬坡。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不断地点燃、激发。若此,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本节课是借班上课,学生在自己的语文老师带领下已学了一课时。本人中午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学生产生了新问题,又自主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带进了课堂。于是,我的教学就是基于此而展开。在教学中,问题不断地得以解决,又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就感不断得到彰显。

本节课的教学,还与课本的写法相一致。一是抓住三次“克噜——克哩”的叫声,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内涵。二是本文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写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非童话、寓言。通过教学,学生对生命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一、引导提问

(师生问好后)师:《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同学们已学习了一节课。中午,我到班上(是借班上课)问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要求同学们研究解决。现在我们又上课了,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还不大明白,请举手。

生:天鹅为什么是扑在冰上?

生:为什么是老天鹅第一个冲上去?

师:把这个问题重新问一下,就是——(生)为什么是老天鹅第一个扑上去?

生:老天鹅难道不怕疼吗?

师:你说怕不怕?

生:怕。

师:你把这个问题重新问一下。

生:老天鹅怕不怕疼?

师:你其实想问的问题是:既然老天鹅怕疼,为什么还要扑上去?

生:老爷爷为什么不打天鹅,天鹅有几百只呢,一打就能打到。

师:老爷爷的名字你知道吗?一齐说。

生(齐):斯杰潘老人。

师:斯杰潘老人为什么不打天鹅,而且——(生)而且多少年没有动过猎枪?

师:还有问题吗?

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要向我讲这个故事?

师:各人记住自己的问题,这节课学好了,这些问题自己就会明白的。

【教学因“疑”而起。这一部分充分让学生提问,且要把问题提好。还要用准确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疑问。这同样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二、导学第一次“叫声”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天鹅的故事》,是故事,就有起因、经过、结果。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

生:冰封湖面,天鹅没有吃的。

生:起因是老人去打猎,但是天冷了,湖面结冰了,鸟儿没有吃的。

师:是的,就是冰封湖面,(鸟儿)无食可吃。于是就传来了天鹅那清脆的声音。请打开课本,谁来模仿这个声音。(三位学生读:“克噜——克哩!”)

师:“克噜——克哩!”有标点。有两个标点。第一标点是——(生)破折号。第二个标点是——(生)感叹号。

师:破折号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因为它是连起来叫的。

师:如果我这样叫:“克噜,克哩”(很短促),能不能用破折号?

生:不能。

师:如果这样叫“克噜——克哩”(教师有意拉长),能不能用破折号?

生:能。

师:这个破折号就表示——(生)声音的拖延。我把它称为声音的延长。再齐读这个声音。

生:“克噜——克哩”(读得延长了)

师:如果不用破折号,用逗号怎么读?

生(齐):“克噜,克哩”(很短促)

师: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那就是感叹号。为什么用上感叹号呢?为什么不用句号呢?

生:冰封湖面,找不到吃的,天鹅紧张。

师:你用紧张的语气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师:他感受到了紧张,你们感受到什么呢?

生:惊讶。因为本来以为这里有吃的,但冰封湖面,却没有吃的。

师:你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生:着急。因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呢?所以着急。

师:你用着急的语气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生:生气。怎么没有吃的呢?

师:你生气地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生:扫兴。因为初春到了,它们飞来了,本来以为有吃的,而现在冰封湖面,什么吃的也没有,所以扫兴。

师:你扫兴地读一下吧。(生读“克噜——克哩!”)

生:害怕。因为它们怕自己会饿死。

师:你读一下。(生读“克噜——克哩!”)

生:担心。

师:是的,老师还读出了一种犹豫。为什么还读出了犹豫呢?

师:天鹅发现其他的鸟儿看到冰封湖面,就飞走了。我们这一群天鹅是留下来,还是——(生)飞走呢?那就是两个字——(生)犹豫。

师:谁来读一下呢?读出犹豫的语气。(生读“克噜——克哩!”)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也许是着急,也许是担心,也许是犹豫,也许是害怕——(生读“克噜——克哩!”)

师:冰封湖面,一群天鹅飞来了,它们的叫声传来了,那就是——(生齐读“克噜——克哩!”)

【这里用两个标点来点拨,一是让学生体会了天鹅的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下天鹅的内心。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意思,连标点符号都有丰富的内涵。语文魅力无穷。】

三、感受老天鹅的伟大

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只天鹅飞起来了。一只怎样的天鹅?

生:一只老天鹅。

师:上课开始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老天鹅先扑在冰面上呢?

生:想给天鹅群做一个榜样。

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一般是小孩先上,还是大人先上?你们觉得呢?

生:大人先上。

师:为什么不让小孩儿先上呢?本文中,为什么不是小天鹅先扑呢?

生:大人经验多一些。

生:因为老天鹅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想为小天鹅们做些贡献。

师:它具有牺牲精神,你说得多好啊!

生:因为它觉得比小天鹅快一些,它先动起来,小天鹅也才会学着以身作则。

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死,也要先死年长的,总不能先从小的死起吧!(生笑)

师:这一自然段,我们要好好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谁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一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你读到哪个地方,让你心灵为之一颤?

生:它舍己为人。

生:它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破冰。

师:大家称它为——(生)破冰勇士。

师:“破冰勇士”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字。这个字是——(生)“勇”。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的“勇”?(生沉默)

师:我读着读着,老师觉得有一个词最重要,你觉得是哪个词?为什么?

生:扑打。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特别地用力。

师:为什么用“扑”而不用“拍”?这个地方能改为“拍”吗?我想让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扑”的动作与“拍”的动作。(一生到前面演示)

师:你为什么这样演示?

生:因为“扑”的力量大,危险大,而“拍”力量小,危险也小一点。

师:所以我们生活中有一个词——“拍马屁”,能不能用“扑马屁”呀?(生笑)。如果用“扑马屁”,那屁股就要——(生)开花了。(生笑)

师:所以“扑”速度快,力量大。从这个“扑”我们体到会——

生:老天鹅的勇敢。

生:老天鹅毫不犹豫。

生:老天鹅做出了一个杰出的榜样。

生:其实,这段中其他的词语也有了这种“扑”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重重”。因为如果不重的话,冰面就不可能裂开。

生:我从“腾空而起”体会到。因为不是腾空而起,扑打冰面的力量就不大。

师:不腾空而起,那就不能用“扑”,而只能用——(生)“拍”了。

生:“沉重的一击”,这个词能显出它用的力气很大。

生:“震”。因为力量大才能把冰面震得颤动起来。

师:听老师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猛地,它收起了翅膀,“呼——”(声音渐强)“笃!”(戛然而止)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下落的声音像飞机起飞的声音。

师:像飞机起飞的声音,它飞走了,不回来了?请改一下。

生:把“起飞”改为“落下”。

师:那是飞机下沉的、下坠的声音,那是“呼——”。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笃!”

师:从这个象声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老天鹅有牺牲精神。

生:我感到这一击很重。

生:我感受到老天鹅很疼。

师:老天鹅哪些地方疼啊!

生:胸脯和翅膀。

师:难道仅仅是胸脯和翅膀疼吗?

生:身体,各个关节。

师:所以,文章里用了一个字——(生)“震”。

师:全身都——(生)震疼痛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生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二次。不仅是第二次,还有第三次。(两位同学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都来尽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生齐)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

【重点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重点段的教学要灵活,方法要多样。这一段的教学努力体现着这一点。教师先让学生抓关键词,接着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老天鹅之“勇”。在其中,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四、读懂第二次“叫声”

师:难道震疼的仅仅是老天鹅吗?还有——

生:还有其他的天鹅。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一位老人,有可能会受重伤的。

师:所以,你这位小天鹅,心也震疼了。请坐。还有——

生:因为它们被老天鹅顽强的毅力和勇气震撼了。

师:你这个小男天鹅心也疼了。(回答的是一位男生)还有——

生:因为老天鹅是伴着它们长大的,就像它们的亲人一样一直陪在它们身边。

师:你的心也——(生)很伤心。还有——

生:斯杰潘的心也很疼。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看到老天鹅舍己为人的情景,被感动了。

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要放下猎枪?为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感动。

师:这时,他已经被感动了。不仅感动了一群天鹅,也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于是,所有天鹅都加入到——(生)破冰当中。

师:他们都腾空而起,可是——(他们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经过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生)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于是,冰面就逐步逐步地裂开了。它们是那样的——(生)齐心,那样的——(生)欢快!

师:疼吗?

生(齐):疼。

师:为什么还欢快呢?

生:因为它们终于把冰破了,所以非常开心。

生:因为它们把冰破了,可以吃东西了。所以再疼,也值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齐读。从“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一直到这一自然段末。)

师:这里的“克噜——克哩——克哩”是犹豫吗?(生:不是)是紧张吗?(生:不是)是担心吗?(生:不是)有害怕吗?(生:没有)而是——(生)高兴;而是——(生)快乐;而是——(生)开心;而是——(生)非常兴奋。谁来读这样的叫声呢?

生:“克噜——克哩——克哩”(读出了兴奋的语气)。

师: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号子——(生)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这里抓住“震疼”来展开,让学生领悟到一群天鹅是怎样被感染、感动,以至投入到破冰之中的。教学中,又巧妙地链接到斯杰潘老人的视角,这也是老人放下猎枪的重要因素。】

四、理解第三次“叫声”

师(读):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 它们——(生)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胜利的声音。

师:这里还写出了胜利欢呼的姿态。哪些词?

生:昂着头,挺着胸。

师:谁来昂着头,挺着胸地读“克噜——克哩——克哩!”(数名学生)“克噜——克哩——克哩!”

师:让我们一起来:它们昂着头,挺着胸——(生)“克噜——克哩——克哩!”

师:于是斯杰潘老人想着这样美好的画面,边说着,边喝茶,然后——(生)深情地说——(生读。从“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一直读到最后。)

师: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可爱在何处呢?

生:团结一致。

生:勇敢奉献。

师:后面的两个字是他比大家都理解得到位的,是哪两个字?

生:奉献。

师:是在老天鹅奉献举动的感动下,群体天鹅团结一致。老天鹅的可爱,小天鹅的可爱,不在它们的——(生)外表,而在于它们的——(生)心灵。让我们深情地说——(生)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因有了前文学习的基础,这一处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胜利的激昂。鸟儿的可爱就在这里。】

五、激发敬畏生命之情

师:学到这个地方,我们刚才自己所提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我还有。为什么把枪一挂就是30年呢?

生:这是因为“我”受到了这些天鹅的启发,从此以后就不打猎了。

生:天鹅不是不通人性的,它们也懂得团结一致。

师:31年,枪会拿下来吗?

生(齐):不会,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件事情铭刻在“我”的心中。

师:也就是说,这个枪不仅挂在墙上,也挂在了——(生)心中。

师:不是挂了一年两年,而是挂了——(生)30年。将来还会——(生)继续挂下去。

师:这支猎枪不打天鹅,会打野鸭吗?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知道所有动物都会有这种团结的精神。

生;他不想伤害动物。

师:将动物换一下——(生)生命。

师:和我一起写“生命”。你们写在书上,我写在黑板上。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两个字。

生(齐):生命。

师:不要那么苍白,不要那么无力,不要那么无情。读:生——命!

师:这篇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写法上很特别。无论是起因,无论是经过,无论是结果,都伴随着天鹅的——(生)叫声,这叫声把整篇课文都带动起来了。(让学生读贯穿文中的三次叫声,且读出相应的语气。)

师:这种写法非常精妙。

师:还有一个问题。这是大家都没有提到过的问题。《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斯杰潘老人讲故事”呢?

生:因为是斯杰潘老人亲眼目睹的。

师:这四个字很重要。亲眼目睹,就说明这个故事不是童话,而是——(生)真实的,不是虚构的。所以“生命”不是虚无的,而是真实的。

师:这一群天鹅感动了斯杰潘老人,还感动了——(生)我们,还感动了写这篇文章的——(生)作者。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就意味着他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师生齐)——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重生命,敬畏生命!

师: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一天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脚前有一只小甲虫,你知道老师想到了什么故事吗?

生:天鹅的故事。

师:为什么呢?为什么老师会想到“天鹅的故事”呢?

生:因为甲虫和天鹅都是动物。

师:都有——(生)生命。因为在甲虫身上也许也发生了像天鹅一样的展示生命色彩的壮烈的故事、动人的故事。于是,老师把脚挪开了。

师:假如有一天,你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只野鸭在天上飞,你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生)天鹅的故事,也许在它身上也——(生)发生过天鹅这样的故事,动人的故事。

师:让我们把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好好地读一读,希望这支枪不仅挂在墙头,也挂在我们的——(生)心中。让我们齐读: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生读至文末)。

师:从此,我们的心头也挂着一支——(生齐)猎枪,我们永远不去——(生齐)动它。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师:下课。

【课文为什么要写斯杰潘老人讲故事呢,其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明白了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敬畏。这是主题的升华,这种教化不留痕迹。学生已由对天鹅的敬畏,发展为对所有生命的敬畏。课堂教学的感觉真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7904.html

更多阅读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转) 少年闰土识字教学实录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

《注意交通安全》课堂教学设计 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交通安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 1、交通警察、交通信号、标线和标志  交通警察是交通安全的维护者  各种交通信号、标线和标志的作用  2、遵守交通法规 情感 尊重交通警察、自觉爱护、保护交通设施教学过程

《后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http://www.zhzww.cn/ViewInfo.asp?id=4940时间:2008年12月10日第五节地点:中大附中高二(3)班执教: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二中学徐瑛洁课前5分钟,请科代组织全班同学朗诵导学案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一、导入师:上课!同学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执教学校:济渎路学校七年级(4)班执教人:史佩霞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

声明:《《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为网友嘴巴闭上跟我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