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推荐
它很特别,……当你打开它之后,在你内心最深处的无以名状的生命之痛之爱便流动起来。
——吴和鸣
每个人都很难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这次精神的程。……没有关系,读一读亚龙的这本书。
——李小龙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让读者从一个心理医生的内心挣扎看到生命的坦然与超越的好书。
——李子勋
《叔本华的治疗》——我认为这是本年度最值得期盼的心理书籍。
——陆晓娅
这实在是一本杰作。……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 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
——曾奇峰
文学与心理学可以跳一个完美的双人舞;文学和心理学联姻,美丽的婴儿必将诞生……
——童慧琦(美)
1、如果你对团体心理治疗感兴趣,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欧文.亚龙的这本书,因为通过这本团体辅导的活教材,能让我们看到并学到许多东西。
2、叔本华,你对他有多少认识与了解?据说,精神分析始祖佛洛伊德许多“原创”的观念早已见于叔本华的文字;尼釆许多精辟的见解亦受到叔本华的深远影响;叔本华的个人特质、成长历程都和他的哲学成就息息相关。透过这本书,让我们对这位著名的哲学家拥有了更多人性层面上的认识。
3、在这本书中,欧文.亚龙甚至把自己亲自参加佛教内观禅修的经验放入,让我们得以见识到佛学与心理学的精彩对话。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深具野心的心理治疗小说。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的最新小说力作!本年度最值得期盼的心理书籍!是小组治疗的完整再现!任何一个对哲学、心理治疗和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感兴趣的人,都将为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所吸引。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内容简介:当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疗师朱利叶斯,见到多年没联络的老病人菲利普时,心里大吃一惊。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严重的性上瘾症,每天沉溺于猎艳行动,直到呕吐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无人,却取得“哲学咨商师”执照,全心推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叶斯不喜欢菲利普,却答应要督导他,条件是他必须先参与团体治疗。这个团体里,有遇见婚姻难题的小儿科医师、哀叹年华老去的美丽女律师、成天跟人打架的水电工、对前夫和情人满怀愤恨的文学教授、无法表达情绪的经理人、缺乏自信的图书馆员……。当疏离冷漠的菲利普走进团体治疗室,两眼瞪着天花板,不与人目光接触,口中却不断冒出犀利而绝望的哲学经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颗特殊的石子,在团体里激荡出一阵阵的不断扩大的涟漪,伴随着朱利叶斯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叔本华的治疗》是欧文·亚龙最新的小说作品,在虚构的情节之外,巧妙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和标准的团体治疗过程交错编织;一虚一实,相互呼应,一个关于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动人故事,于焉展开。
作者简介:
欧文·亚龙(IrVinD.Yalom),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界大师级人物,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目前是斯坦福大学荣誉退职教授。
亚龙不仅在心理治疗领域成就卓著,他写的心理治疗读物也因其既具有专业性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而蜚声世界上很多国家。
曾出版数本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爱情刽子手》《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叔本华的治疗》是他的最新小说力作。该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欧美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尽管使用这个标题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写的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作文,但我确实找不到比这更贴切以及更简洁的标题了。
《叔本华的治疗》一书,是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龙编写的一本以描述团体治疗为主的心理治疗小说,而书名“叔本华的治疗”也意在说明本书的哲学理论支持来自于叔本华哲学。
小说讲述了一位心理治疗师朱利斯因罹患黑色素瘤即将走到生命尽头,而在确诊这种病症时,他正在带领一个团体的治疗。当他得知自己仅有一年的生命时间时,他想到了许多年前的一位病人——这位病人在他这里做了三年的治疗,想要求得他的帮助以摆脱自己的性成瘾症状,但最终两人的治疗关系不欢而散。朱利斯找到菲利浦询问近况,得知菲利浦要开展“哲学咨询”这个闻所未闻的新行当,而他俩也就此做了一个交易,菲利浦要求朱利斯作为他的督导,而代价是他要参加菲利斯的团体治疗。
1、性、理性、感性
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向我推荐的人就提到了小说的两个主要关键词——团体治疗与性或者性成瘾。事实上,这两个词贯穿了小说的所有章节,无论是在描述团体治疗的场景,还是在作者描述叔本华的三分之一的篇幅中。而无论是团体治疗,还是性行为,都可以将其归为人际关系的大类别中。在小说中,菲利浦忍受着性成瘾带给他的痛苦。不曾和女性有长期关系,刻意避免持久的关系,喜欢一夜情……渴望新鲜感、想要猎艳,但永不满足……做爱之后就丢弃她,一个小时后又离开旅馆搜寻猎物。会对性伴侣做记录,过去一年曾和九十个不同女性做爱。他述说这些时毫无感情没有羞愧,也没有夸耀。而令人惊奇的是在小说开头朱利斯找到菲利浦时,他已经摆脱了性成瘾,而据他所说,是叔本华治愈了他。
叔本华治愈了他的性成瘾,却并没有使他摆脱如何构建亲密关系的问题。相反,菲利浦走上了叔本华的道路——用理性武装自己,禁锢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即使在帮助朱利斯时,也一直在引用各个伟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话。
至此,我想应该对“叔本华的治疗”这个标题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了。这个标题阐释了故事的两个主题,叔本华的哲学是可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的——从菲利浦以及之后要谈到的朱利斯身上可以看出,以及隐含的第二点,现代心理学对于叔本华及其哲学的“治疗”。在这里,我在最初阅读这本书时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要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叔本华的生平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也就解开了,这样的手法聪慧而富有创意地填补了主人公之一的菲利浦的经历空白,近代的哲学家叔本华化作了现代的菲利浦,出现在了朱利斯的团体治疗当中。作者在描述叔本华的生平时,其实也就是在交待为何菲利浦会有性成瘾以及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问题(叔本华一生不曾结婚,但他的性欲在前半生非常活跃)。
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潘蜜,在我看来被作者塑造成了与菲利浦和朱利斯同等重要的人物。潘蜜因对自己前夫和前男友的愤怒情绪而参加团体。在故事的开头其实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名字,但是从朱利斯那里得知潘蜜在印度寻求禅修的帮助而暂停了两次治疗。在人物没有出现时,潘蜜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个团体中的母亲,慈爱、宽容、美丽。但当她出场时,谁都没有想到她会对团体新成员菲利浦破口大骂。原因是在潘蜜进入大学学习哲学时,菲利浦正是她的老师,而当时的菲利浦处在性成瘾的阶段,在与潘蜜维持了两个星期的性关系后,菲利浦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潘蜜是隐喻了叔本华生命中的某个女人,带着这个想法,我也一直想给潘蜜安上一个头衔,但最终没有任何语句能够证明这一点。反倒最后在这个女人的身上看到了叔本华的影子。她与菲利浦对于性的定义大相径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十五年后她对菲利浦依然耿耿于怀),但是在对性的态度上却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潘蜜在谈及与团体另一位成员汤尼发生性关系是否是在利用他时所说的,“我觉得每一件事都是互相的,我当时没有多想,只是一种反射动作。”菲利浦柔和的说:“很久以前我也是如此,反射动作。”虽然两人在人际上给人的感觉是两种状态——潘蜜更热情、关心人,而菲利浦更理性、冷静,有时近似于冷酷。
整篇故事结束时,我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词汇圈,感性——性——理性——性成瘾——感性。菲利浦的性成瘾是由于他过度的欲望,还是极端理性的思维?在他每做完一次之后都会感到平静,是一种近乎于沉思的平静,此时他的理性似乎并没有浮出水面,“每件事情都是互相的”,他认为是理所应当,然而在每次做爱结束短暂的平静之后,更大的空虚与失落感又在他心中升起。当他阅读了叔本华的哲学时,似乎找到了治愈自己的方法,其实他只是让自己认识到了这个“理所当然”的原因。表面上,性成瘾似乎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形成的,但在菲利浦这里,理性的思想占据了关键的位置,而他之后的“治愈”不知有多少是因为生命渐逝,荷尔蒙稳定,性欲逐渐减退的原因。
性完全依赖欲望吗?从这个故事中,似乎让性爆裂开的恰恰不是单纯的欲望,而是人类意识背后的某种自然已编设好的逻辑程序。正像叔本华所说:“两性之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所表现在种族中的,也不外是‘生存的意志’而已,这时的意志,预见到他们所产生的个体,很适合意志本身的目的和它本质的客观化。”当我们普遍认为欲望是不受理性控制的时候,也存在着一种理性是不受欲望所控制的,而这似乎比欲望更加可怕。
2、死亡、存在、非存在
回到故事开始的情节中,朱利斯罹患黑色素瘤被医生判了死刑,在倒数第三章,离团体最后一次治疗不到一个星期,朱利斯去世。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名团体成员都经历了得知消息时的震惊,之后对朱利斯的同情以及团体和团体中自我将向何处去的焦虑,直到最终接纳这一事实。这也是朱利斯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与感受。整个故事似乎并未把死亡作为主体,但他却确实存在于字里行间,在团体成员一个接一个的袒露自己丑陋性事的最后几次治疗中,对死亡的强烈情绪以及深刻讨论在只言片语间达到高潮。朱利斯把团体当做平息死亡恐惧的良药,在成员们讨论性的时候会抛出海德格尔的“死亡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可能性”的观点,又或者菲利浦抄下爱比克泰德的把人生比作航海旅程的一段话送给朱利斯和大家,每一次提及死亡都是短暂的,却是令人难忘的。
朱利斯对死亡的态度和最后时刻到来的感受其实都未被提及,在倒数第三章的结尾,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朱利斯的死。而在倒数第二章,作者描述了亚瑟·叔本华的去世以及葬礼。显而易见的是朱利斯在最后的日子里在团体治疗中获得了对死亡最大限度的接纳,这是否要归功于叔本华或者是叔本华的替身菲利浦虽不得知,但确是让这个知道自己死期的老人更明晰的辨出死亡本身。正像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身原本就是盲目、没有认识力的——反之,认识力却可暴露生命的无价值,而反抗对生命的执着,进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一切生物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嫌恶,纯粹都是从盲目的意志产生,那是因为生物有求生意志,这种意志的全本质有着需求生命和生存的冲动。此时的意志……误以为‘死亡’是自己的终结,因而尽其全力抵抗”。
而对于个体的生死、存在于非存在,套用叔本华的观点:生与死、个体的存在于非存在,两者虽是对立的,但那仅是相对性的,更非自然之心声。它所以使我们造成错觉,皆因自然实在无法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真正秩序。
如果说读后感,下面索要写的东西似乎才是正题。上面称为析还过得去,称为感就差些了,感是没有顺序的,没有逻辑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的。
这些天在WHATEVER帮着老板调酒,各种酒品,各种方法,调出各种口味的饮料。有这么多种酒,那得有多少种鸡尾酒方啊,得有多少种口味,这真是一个无底洞!!!
这确实是一个无底洞,我在用好奇做伪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不满足于这次的配方同时继续尝试着另一种配方,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所不满足尝到的,以及所有人的欲望——他们所想要尝到的。
性欲作为一种最本源的欲望无数次的出现在哲学以及心理学的作品中。哲学中,人们追寻性欲的根源,想要知道性欲为何成为“第一生产力”;心理学中,人们延展着性欲的边界,似乎要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找到它的影子。而与它如影随形的就是死亡,一个生命因燃烧的欲望而降生时,必有一个生命随枯竭的欲望而逝去。当我在马路上看着美女大腿意淫时,相信我,我同样幻想到了自己被卡车撞出百米之外血肉模糊的场景,美女大腿的场景转瞬即逝,而我血肉模糊的情形却挥之不去。
当每一件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我确分不清我所决定的事情中哪些属于理性的选择,哪些属于欲望的选择,每一个选择的动机都如此复杂,纵横交错,即使连我自己都梳理不得。一些选择凭借理性选择后,却总在怀疑自己的理性中有几分是真正称得上是合理的。而在所谓直觉的选择后,又发觉理性的严谨无处不渗透在内心深处的角落。
所以,说的是感,写的却是析,写出来析了,看着又说这是感。所以我现在在想,也许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不但包括沉思,有时也需要满足欲望,就像菲利浦;但无论怎样,最终仍要回归沉思,就像朱利斯。
——来源网络
http://zhan.renren.com/731722755?gid=3602888498032358373&checked=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