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而背诵古诗。
2.了解诗人的风格,学习诗人言语表达方式。
3.通过自读古诗,想象意境,合作探究等方式,达到理解诗文大意,进而体会诗人的愁绪,培养正直向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绪,有感情读诗;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含义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精心备课,做好课件,配好图与音乐。
学生:收集诗人的资料,诗人写的诗。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1师导: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诗。一提到诗,我们就会想起被人们称为“诗仙”的——李白。李白写过许多的诗,我们在上学期就学过他的一首……(出示图片《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有感情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师引:李白送走了朋友,看不到朋友,“只见长江天际流”,他心里是多么……(生接:依依不舍,愁苦,难过……)
4.师:知道李白送走的那个朋友是谁吗?(孟浩然)
5.生简介诗人孟浩然。(师表扬课前收集了资料的同学。)
6.师:是呀!李白是个大诗人,而我们的孟浩然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同学们其实早就接触过他的诗了,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一首《春晓》(引背这首诗。)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
7.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1.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自学三读法,学生自读古诗。
(古诗自学三读法: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三读,读出疑问,画上“?”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诗,帮助读通顺。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指名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句,请同学来解答。能解答的,当时就可以解决问题,并帮助全班同学掌握;不能解答的,如“为什么天比树低?为什么月会近人?”等,可以顺势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一)抓字眼,学习1、2行诗。
1.出示1、2行诗,一齐大声读。
2.自己小声读,在诗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字,写在手心。
把诗人的心情握紧,读出这种感受。
3.摊开手心,交流感受。师:我们都读到诗人的愁情满怀。(板书:愁)
4.谁能围绕着这个“愁”字来提问?
(1)诗人为什么而“愁”?(思乡)
从哪里看出来?(“移舟”“客”)
理解“客”,引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2)诗人在什么时候发愁?(日暮——“日暮客愁新”)
(3)为什么到了“日暮”之时,诗人的愁更愁了呢?
引《诗经》: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5.再读1、2行诗。读出愁苦。
6.指出停顿、平仄再读。(配乐)
(二)想意境,学习3、4行诗。
1.师引:如此忧愁的孟浩然,他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景物呢?(课件出示3、4行诗。)
2.学生齐读3、4行诗,回答看到了什么景物。(天、树、月)(板书)
3、同桌交流,解疑:为什么天比树低?为什么月如此近人?(因为旷野太空,天幕低垂连着树木,所以看过去天比树低;因为夜晚太静,江水太清,诗人太孤寂,所以只有月亮与他亲近。)
4.理解了之后,再读这两行。师:这是一个空旷的原野,一棵孤独的大树,一个寂寞的诗人啊!读出来吧!(配乐)
5.师配乐读,生闭眼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诗人的诗中有画啊!你能画下来吗?
6.画一画,说一说。在画上提词。
7.齐读全诗。注意平仄、停顿。
(三)学写法,再读全诗:
(1)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只有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更能表现出诗人的心情愁苦。)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板书:景——情)
(2)这种写法真好!诗中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吗?引导发现:
A时间顺序:从傍晚到夜晚——从哪里看出?(日暮——月近人)(板书:日——月)
B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哪里看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板书:远——近)
(3)再读全诗。
四、了解背景,提升主题。
1.请学生介绍,或由老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考进士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作者苦读诗书,一心为国效力,踌躇满志,无奈榜上无名,所有的雄心壮志只能被压在心底,于是愁上心头,在这举目无亲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
看地图了解诗人东游路线。
师:此时的孟浩然真是——壮志难酬啊!
2.把自己当成孟浩然吧,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情感来。
3.这时,你又会在你刚才画的画上提上什么词呢?(生写)
4.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试着把它背下来,不要看到课本,把它有感情的吟诵出来吧!(生有感情地背诵)
5.赠送古诗。
(1)师:《宿建德江》是孟浩然考试落第,孤单回家所作。还有一首诗,与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枫桥夜泊》)
师范读,带读,串讲诗意: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学生再齐读,和学生起感受两首诗的相通之处。
师:这思乡的愁,落第的苦是“怎一个‘愁’了得?”
(2)师:诗人的考试落第,使他没有在政治道路上得到发展,但是他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出示《过故人庄》)
师带读,生谈感受 ,再齐读。(附诗意:老朋友准备好了糯糯的黄米饭和香喷喷的烧鸡,邀请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村子外边是一片绿树环抱,而郊外则是苍翠碧绿的小山包平斜着。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俩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等到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边饮菊花酒。)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作业:爱诗的孩子,收集孟浩然的诗读读吧。
师:同学们,孟浩然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是他学得的才华并没有隐没,你看他为我们祖国的文学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啊!其实有许多人都是这样,像张继,像曹雪芹等等。你们有什么启示吗?
赠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同学们都能立志成才!
《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暮江吟》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两句抓住色彩来描绘日落时江面的瑰丽景色;后两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都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咱大伙背几首吗?
(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19课的古诗三首的第三首《暮江吟》(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暮江吟》的内容)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
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白居易。
三、录音范读,学生初读古诗。
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
2、出示课件范读《暮江吟》
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
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诗中的生字。
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
四、自主学习,悟古诗
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课件放出古筝乐曲)
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
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
①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
②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
③欣赏“露似珍珠,月似弓”
④出示课件,(一弯如弓新月挂在天空,草丛上颗颗像真珠的露珠)(板书弓、真珠、月夜)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
8、学生品读整首诗。
9、老师范读这首诗。
10、创设情境,学生配乐读古诗。
五、自主交流,赏古诗
1、师:这样一首诗学下来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现在咱们说一说,评赏一番,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可以随便说说(板书:赏)
2、引导学生读网上一些朋友对《暮江吟》这首诗的评价。
六、加深印象,背古诗
七、课外链接,学习另一首写景佳作《忆江南》
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板书设计:
读瑟瑟 红 夕照
悟 美 景
赏 真珠 弓 月夜
《皎皎宽叶孤月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 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