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英文小說遺稿《少帅》,中文繁体版2014年9月1日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这本书由翻译家、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编辑整理,邀请大陆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而成,并邀请香港学者冯睎乾写了评析。郑远涛是吴幼坚的独生子,2004年向媒体公开同性恋者身份。2005年吴幼坚与儿子一起接受南方电视台采访,成为中国首位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及同志群体的母亲。郑远涛翻译亚历山大三部曲之《波斯少年》先后在大陆、台湾出版,《天堂之火》即将出版,《葬礼竞技会》已开始翻译。
张爱玲英文小说遗稿《少帅》由郑远涛翻译9月1日出版
□ 吴幼坚
报载: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英文小說遺稿《少帅》,中文繁体版2014年9月1日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这本书由翻译家、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编辑整理,邀请大陆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而成,并邀请香港学者冯睎乾写了评析。我的独生子郑远涛青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张爱玲作品,他可以算张迷而我不算,我对张爱玲作品缺乏研究。不过,儿子在翻译亚历山大三部曲之《波斯少年》(2010年大陆出简体版,2014年台湾出繁体版)、《天堂之火》(2014年交稿,计划2015年1月大陆出简体版,台湾也将出繁体版),开始翻译终结篇《葬礼竞技会》的同时,能受邀翻译《少帅》一书,我深感欣慰。做父母的都会如此,为儿女点滴成绩骄傲吧?远涛为潜心做学问从北京搬到大理,自己微博停了,也少看我博客微博。今年8月我发信给他,主题是:“微博、博文评《波斯少年》等”,都是网友称赞他的话。他回信写道:“多谢妈妈。你说自己读书学习‘上不如父亲,下不如儿子’,是实话,令我忍俊不禁。其实我也很惭愧,我的英文也不如张爱玲的遗产管理人宋以朗,或是合作《少帅》一书的评论作者冯睎乾。当然人的背景、境遇各有差别,应该只跟过去的自己比较,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9月24日是远涛34岁生日,这些年我和先生看到儿子在浮躁年代还能甘于淡泊,专注学问,觉得难能可贵。虽然他没能挣到多少钱孝敬父母,但我们夫妻俩觉得有这样的孩子比什么都好。妈妈不懂英文,而翻译从来就见仁见智,何况出书是团队合作结果,别的话我不多说了,作为退休编辑,就发挥优势整理相关资讯,方便感兴趣的网友阅读吧。
一、摘录宋以朗微博与《少帅》相关的内容
宋以朗微博 http://weibo.com/p/1005051762489392/home?from=page_100505&mod=TAB#place
宋以朗,翻译家,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
1)台湾博客来网站已经列出张爱玲的《少帅》,2014年9月1日皇冠出版。http://t.cn/RProdS4 规格:平装 / 296页/ 14.8 x 21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定价台币300元。特别收录:张爱玲英文原稿、郑远涛的译文、何倩彤绘制插图、冯睎乾评析。博客来网站包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8月25日01:05
2)张爱玲《少帅》的资料网页: http://t.cn/RPrCR8l 新闻报道、评论等等,会陆续更新的。8月25日02:07
3)@曾泰元:【張愛玲遺作《少帥》中譯版下月發行】張愛玲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英文小說遺稿《少帥》,中文譯書下月將由皇冠出版社發行。該作以張學良將軍和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不論是張愛玲的粉絲,或對民國史有興趣的讀者,都可在此書一窺張愛玲如何寫張學良。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指出... via聯合報
4)//@AnthonyZhu朱毅:《少帅》译者为大陆青年翻译家郑远涛 http://t.cn/RPgmbfw
5)要讀《少帥》﹐需要熟悉張學良的歷史。圖中是一些已經看過的文獻。其實最重要的是一本Donaldof China﹐張愛玲在<</SPAN>對照記>裡面提過﹐1948年出版的﹐比我還要老。當初在香港找那本書﹐只有一間圖書館有﹐但書太殘舊﹐不能外借﹐最後在美國amazon.com拍到﹐89美元。8月28日14:13
6)《少帅》译者郑远涛的旧文--[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25日]张爱玲在上海最后的牵挂http://t.cn/RhwEnOt “不久前,我有幸到香港加多利山拜会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读到 这些珍贵的书信原件..." 8月31日15:30
7)《少帅》评析者冯睎乾的其他张爱玲论文(1)〈张爱玲的牙牌签〉《南方周末》,2009年。http://t.cn/aC5ha0 ;(2)〈初评《小团圆》〉,《万象》,2009年。http://t.cn/RhwrfXg; (3)〈张爱玲的电懋剧本〉,刊于《张爱玲:电懋剧本集》,2010年;(4)〈评〈色,戒〉法译本〉,刊于《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8月31日17:39
8)张爱玲《少帅》的插图是由香港艺术家何倩彤提供,下付其中一幅,本来用在封面,后来没有采用。下面的连接是一篇2012年文汇报的的采访。8月31日23:48
9)九月一日终于到啦!《少帅》今天正式发行。付上书封面与我写的前言。其实我没有什么好说,功劳都是归冯郑两位。如果说我有点功劳,就只可以说是我磨了他俩几年来做这个东西,最后他们不胜其烦,举手投降。9月1日00:08
10)扬子晚报这篇新闻稿http://t.cn/RhAg5Jw 是标题党上了身,有点搞笑。但注意未段:“昨天,大陆张爱玲《小团圆》出版方新经典图书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刚刚拿到《少帅》繁体稿,准备进入编辑阶段,但真正出版还需要一段时间,请内地张迷们耐心等候。”9月1日14:48
11)《少帅》写了大约三分之二,张爱玲的出版代理人看后大泼冷水,批评小说人名太多,历史混乱,因而搁置。不但《少帅》如此,《雷峰塔》与《易经》也是,中国四大名著在西方都不受欢迎。谁记得粱山108条好汉的名字?9月1日15:21
12)南方都市报:宋以朗: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http://t.cn/Rh20IHy 这是一个比较满意的采访。 9月2日04:16
13)半岛都市报:遗作少帅终见天日 何以未完 细说缘由 http://t.cn/RhID2EV 《少帅》,这部未出先红的小说,这部没有结尾的小说,这部争议不断的小说,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读”为快,听专家学者讲述《少帅》,以及张爱玲创作的幕后故事。9月12日13:06
二、南都文章《宋以朗: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
张爱玲遗作《少帅》繁体版昨日上市,以张学良爱情故事为原型 宋以朗: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 |
繁体版《少帅》封面
她披着每个女大学生都有的那种深红色绒线围巾,一路晃着给朋友带回去的那盒月饼。两人走在电车铁轨上,直到一辆电车冲她们直压过来,整座房子一样大,当当响着铃,听上去仿佛是“我找到的人最好,最好,最好,最好。”(《少帅》选摘) 南都讯记者颜亮实习生刘紫琦昨天,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少帅》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这本书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编辑整理,邀请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而成。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写就的小说。为创作这部小说,张爱玲曾于1961年10月赴台湾采访张学良,但未果。《少帅》原计划写十章,1963年左右真正动笔,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因而被很多人视为未完稿。在正式出版前,《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的说法也引发诸多争议。早在2006年《郁金香》出版和2009年《小团圆》出版时,都曾用过该说法。不过宋以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就他掌握的资料,《少帅》应当是真正的最后一部。 宋以朗强调,他还是希望大家能等真正看完这本书再来做更多的评论分析,“没看书之前,你都不知道书有没有写完、为什么当年又没能出版。但是人的想法是这样的,(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猜测加以评论。” 至于内地何时出版简体版《少帅》,宋以朗表示,目前已与新经典公司签订合同,不过目前尚未确定具体出版时间。 精心编排弥补《小团圆》出版时的遗憾 南都:这本书出版整个结构是怎么样的?有多少页、分为哪些部分? 宋以朗:书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做的序,我会解释为什么现在出这本书。1997年这份稿子捐给南加州大学后,这么多年一直没人去整理,非常可惜,所以我才请人把它翻译出来;第二部分是英文稿,大概有23000个单词,共七章;第三部分是中文翻译版,共37000字;第四部分是一个评论分析,反而有47000字。 具体说,第四部分又能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张爱玲和我爸爸妈妈关于《少帅》的通信内容。里面详细说了,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什么时候去到台湾试图拜访张学良,又是如何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历史资料等等;第二部分是我请冯睎乾先生写了一篇《少帅》的评析与考证,把真实的历史同这本书做了比对;第三部分则是文学分析。这个分析,并不是想评价这本书写得好不好,而是找了一些细节,比如说(张爱玲写)赵四小姐老是想象自己的脖子变长,可以伸过墙去看别人在干什么。这是很奇怪的,但如果你不感兴趣,也就遗漏了这些细节,其实这个跟《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写法非常相似。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更小心地来看这本书,不要那么快就从头冲到尾,然后说:“唉,都没什么故事的。” 南都:这么看来,这本书能够延伸出来的各个点,你都想得非常清楚了。 宋以朗:是,收尾这47000字,也是希望能弥补当年出《小团圆》时的遗漏。当时我有交代创作过程,但我没有给读者一个例子,告诉他们这本书可以这样看。 爱情主题张爱玲对实力不对称的爱情感兴趣 南都:对于《少帅》,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它属于未完稿,但你却说这本书已经算是完成了? 宋以朗:张爱玲一直说她想写一本关于她自己的书,分三部分:一部分讲她小时候;第二部分是她做大学生时;第三部分则是与胡兰成的故事。结果最后出来了头两本:《雷峰塔》和《易经》。这两本都是用英文写的,当时拿给别人看,都不喜欢,觉得里面人物太多,也太黑暗;以致她自己也很没信心,所以第三本就没有再写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说没写完呢?我觉得不是,因为第一、第二部分都是独立的,自己构成一个完整世界。 《少帅》也是类似的情况,她最初想写十章。现在出版的书里虽只有七章,但如果你看一下第七章的结尾,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结局。 在这七章中,张爱玲由1925年写到1930年。到1930年,结局大概是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婚姻问题解决了,张学良原配夫人也接受了赵四。其中一个说法就是中国终于走进了20世纪的现代。 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结局,而整部小说,讲的就是新旧时代交替的问题:张学良原配,是传统的方法娶回来的,而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则是自由恋爱。一个人究竟怎样和谐融洽地解决这两者间的矛盾?如何在既维护旧社会的同时又进入一个新社会?这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到第七章时,似乎就已经解决了。 而且这七章,当时也是张爱玲交给不同美国出版社看的稿子,她当时在美国还没有一本上过热销榜的书,影响力并不大,所以她交给出版社的应该是完成的稿件,或者是非常接近完成的稿件。她不可能只给别人看一点点,就希望别人马上和她签合同。至于你说后三章是怎么样的?她自己的说法是“很短的”。她是无需讲到张学良九十多岁的。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长期被软禁,一直到九十多岁才放出来,也没什么好说的。 那么后三章,会不会讲到“西安事变”前后的事情呢?她的书信中有一个猜测,说(这部小说)其实讲的是一个跟《倾城之恋》相似的故事。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可能大家觉得张学良是一个花花公子,就算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要什么有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赵四小姐是没什么前途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他不能出来,所以就只能跟赵四小姐终身厮守了。 《倾城之恋》讲的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但彼此实力不对称,家里又不怎么支持,将来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样。但是因为一场打仗,一个城市的沦陷,就铸造了这样一个女主角,结局就是结了婚,修成了正果。赵四小姐和张学良也是如此。 南都:张爱玲为什么会对这种不对称的男女关系特别感兴趣? 宋以朗:她未必自己这样说过,但如果你要猜测的话,她小时候写过一篇叫《爱憎表》的文章。其中列出了她喜爱的人物,其中就有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爱德华七世在位时爱上了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最后爱德华放弃了王位,跟这个女人搬到了法国。一个人在权力的巅峰,放弃一切,只要女人,这可能正是张爱玲所感兴趣的。 英文写作可看作张爱玲“自传三部曲”终结篇 南都:从文学上看,你怎么看她的这本书在她整个作品谱系脉络的位置? 宋以朗:如果当它是一本英文小说,它其实跟《雷峰塔》、《易经》同属张爱玲去了美国之后、试图打开英文市场的尝试。但这三本书最后都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本书都是人物太多,不适合欧美人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无法在欧美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次,张爱玲想自己写一种英文,但这种所谓中国化的英文未必能获得多大的成功。举例来说,中文我们讲“鱼水之欢”,转化成英文就变成“一条鱼在水里很开心”,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 因为这两个外在原因,不管张爱玲小说写得多好,故事编排得多好,都没用。《雷峰塔》和《易经》,英文没人看,她重新编排成《小团圆》。《小团圆》,我是不会用一些类似于“巅峰之作”的词的,但你若想理解张爱玲这个作者,似乎不看《小团圆》也是不行的。《少帅》这本书,也是如此。 对于《少帅》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她的自传三部曲其实是《雷峰塔》、《易经》和《少帅》。他(冯睎乾)说你不要看外面的历史,你只看女主角的心态。她写《少帅》的时候是觉得很难的:我没见过赵四小姐,我怎么知道她想什么?但是写下去后她觉得越来越容易,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开心”。她不知道赵四想什么,但是她知道自己当初坠入爱河是想什么。其实是写她自己。这也是一种说法。 三、張愛玲《少帥》的幕後故事(《明報》九月初刊出,作者:馮睎乾) 《少帥》(The YoungMarshal)是張愛玲在一九六三年前後寫的英文小說。她期望藉此在美國文壇打響名堂,可惜時機尚未成熟,小說擱置,未完的稿子要等五十年才能重見天日。《少帥》沒能為張愛玲在西方的文學事業揭起序幕,如今陰差陽錯,居然成了她個人出版史的謝幕之作,也只能嘆一句有命無運。 我因為協助宋以朗先生整理《少帥》遺稿,對它知之頗詳,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首先是它的原稿狀況︰張愛玲遺下的英文打字稿共八十一頁,二萬三千多字,分為七章。現在由鄭遠濤譯成中文,有三萬七千多字。《少帥》七章的背景設定為民國軍閥時代,始於一九二五年,以少帥抵南京出席國民會議作結(考諸史實,時為一九三O年)。它是歷史小說,但偏重愛情故事,以少帥陳叔覃(書中張學良的化名)和周四小姐(書中趙四小姐的化名)的戀愛為主線,間或借飯局、閒聊穿插同代軼聞,讓歷史「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 張愛玲是怎樣寫《少帥》呢?一九五六年,她已起意創作以張學良和趙四為藍本的愛情故事,但因為參考材料不足,一直沒有動筆。一九六一年十月,張愛玲離開舊金山遠赴台灣,打算訪問張學良,可惜沒法如願。一九六二年三月,張愛玲回到美國,居於華盛頓。她到美國國會圖書館蒐集參考資料,加上多年來已陸續儲備的素材,很快便動筆寫《少帥》。當時張愛玲滿懷希望,因為她一直深信預感,而預感告訴她︰一九六三年將是她交運的一年,她人生的轉捩點。 一九六四年,她寫就小說前七章,約計畫中的三分二,先打出來給三位外國朋友品評,即麥卡錫(RichardMcCarthy)、斯溫(RaymondSwing)以及她的出版代理人羅爾德女士(MarieRodell)。張愛玲知道外國讀者對中國歷史不甚了了,早已設法簡化。斯溫是中國通,很喜歡,但麥卡錫和羅爾德依然說歷史太混亂,尤其是羅爾德,她的口味較代表一般讀者,說許多中國人名她完全記不清。就是因為這位羅爾德大潑冷水,張愛玲竟灰心得寫不下去。對比起她四O年代在上海一出道即獲周瘦鵑、平襟亞等賞識,何異雲端的日子,如今在美國卻人離鄉賤,一籌莫展。她的預感似乎落空了。 《少帥》在美國出版無望,不知情者想當然就認定它寫得不好。但寫得不好是誰說的呢?我們現在知道那主要是張愛玲的出版代理人說的,而這代理人只代表當時美國一般讀者的口味。儘管羅爾德女士的個人看法足以決定張愛玲在美國的前途,但對於探討《少帥》的藝術價值而言,連角色名字也記不清的羅爾德顯然是不相干的。張愛玲曾說自己「三年來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短短七章也費三年工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張學良與趙四的愛情故事,多年來廣為流傳,但街談巷語有不同版本,難以作準。張愛玲跟張學良沒什麼世交,對他本人自然談不上了解。她曾說:「寫小說非要自己徹底了解全部情形不可,否則寫出來像人造纖維,不像真的。」為寫《少帥》,她不但要參閱正史傳記,還得看大量野史雜文,才能將故事說得肌理分明,軼事穿插有致。她從未列出自己的「參考書目」,我們只能從現有文獻的蛛絲馬跡中推敲。她參考過的材料大概有兩類:其一是剪報和雜誌,如鄺文美寄給她的《新生晚報》副刊、《春秋》雜誌等;其二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尤其是美國記者瑟勒(EarlAlbert Selle)的《中國的端納》(DonaldofChina)。據我所考,張愛玲還可能看過高拜石的《古春風樓瑣記》,它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九年在台灣《新生報》連載。 張愛玲既費這麼大的勁做資料搜集,可知書中很多民國人物的小故事皆非向壁虛造(如有偏離事實,大都是她出於藝術上的考量而刻意為之的)。例如小說記徐昭亭(即徐樹錚在書中的化名)在白金漢宮園遊會的軼事,就完全根據薛觀瀾的〈馮玉祥為什麼要殺徐樹錚?〉(刊於一九五九年《春秋》)。有時甚至於角色一句對白,張愛玲也力求無一字無來歷。如小說第七章寫新聞記者問孫中山:「孫博士,您是社會主義者嗎?」羅納(即端納在書中的化名)代答一句:「你是國民黨人所應是的一切。」其事其言皆見《中國的端納》。在我看來,這種紀實寫法體現了作者素來服膺的美學觀——借用〈談看書〉引用歷史學家佩奴德的話,就是「事實比虛構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戲劇性」。張愛玲又說過喜歡「實事」,「並不是『尊重事實』,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種韻味,其實也就是人生味。」 當然一部小說的好壞,不能單看作者有多努力地筆耕或搜集資料來衡量。我舉出事實說明張愛玲曾在《少帥》上花了莫大心血,只為提醒讀者:千萬不要先入為主,認定未寫完的、出版不了的就一定不好。其實天才的草稿往往比庸才的全集更好。我自己覺得《少帥》比《雷峰塔》和《易經》都好得多,技法更細密,耐人尋味,是《小團圓》和〈色,戒〉在六O年代的先驅之作。張愛玲深得大眾歡心的早期作品有時流於炫技,跟她含蓄克制的「晚期風格」根本不同層次。 儘管《少帥》表面上是某個特定時空的愛情故事,但它最引人入勝的,是象徵性地寫一位無名女子在一個make-believe世界中的漫遊,那世界爬滿了她精神系統的bugs,以致本來羅曼蒂克的場面,竟疊影出《閃靈》般的恐怖。為什麼要說「無名女子」呢?女主角不是叫周四小姐嗎?一般讀者可能不會為意,小說的主要男角都有名字,但女角則大多隱名,即使第一章提到周四洋名「菲碧.周」,但叙事者卻只通篇稱她「四小姐」,或僅是「她」,其餘女子不是「朱三」就是「五老姨太」,頂多是「洪姨娘」。這些「三、四、五」數字稱呼除了用來簡化名字外,還有別的深意嗎?我認為有,但作者不明言,只在第四章末段寫四小姐和少帥交歡時說: 他拉着她的手往沙發走去。彷彿是長程,兩人的胳臂拉成一直線,讓她落後了幾步。她看見自己走在一列裹着頭的女性隊伍裏。他妻子以及別的人?但是她們對於她沒有身分。她加入那行列裏,好像她們就是人類。
只要玩味一下這段話,便恍然大悟「四小姐」這稱謂也不是隨意設定的:作者其實要利用序數來暗示她也不過是無名女子隊伍的一員,她象徵古今中外的女性,具有普遍意義。
《少帥》就是這樣一本深入淺出充滿夾縫文章的書,恕我無法在這裏逐一注解了。因為要協助它出版,我不得不反覆閱讀,往往有新的領悟,越發相信它每處細節都體現着整部小說的主題,彷彿一個碎形(fractal),一花一宇宙,一字一菩提。在張愛玲筆下,歷史也許只是一場幻影,唯有人的無明愛欲才是永恆。在這層意義上,《少帥》其實已經寫完,卻永遠不可能讀完。 |